社会新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7&rec=98&run=13

1998年,全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利津
县文明单位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在全县农村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村”活动的意见》。
在城镇开展了“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大力宣传《东营市民行为道德规范》、
《东营市民“十不”守则》,“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成效显著。在农村深化实施“三个一”
基础工程,在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争创“十星级文明村”
活动, 形成了村、户结合的系列化格局。在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上,利津有2个乡
镇被授予“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一’ 基础工程先进乡镇” 称号, 有4个村被授予
“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一’ 基础工程先进村”称号,4名同志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
号。

〔裕后村移风易俗新面貌〕汀罗镇裕后村,早些年又穷又乱,有“光前裕后神难斗”的
说法。改革开放后,村两委带领群众一门心思发家致富,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淡化。几年来,
村里生产上去了,群众生活富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大大提高。但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也随之
而来,特别是办婚事丧事,大摆宴席,大讲排场,举行一些莫名其妙的封建迷信仪式,成为
传播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源”,浪费资财、浪费劳力、危害社会经济发展,广大群众并不满
意。村两委摸清了群众真实想法,决定以改革婚丧嫁娶为移风易俗的突破口,创建文明,节
约的新民俗。经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排除了各种阻力,村里建立了民俗改革领导小组和
红白理事会,制定了《裕后村改革婚丧陋习的规定》、《婚丧改革实施细则》和《红白理事
会章程》。党、团员干部带头执行。在办婚事上,规定“不摆酒席,不请客送礼,不用送嫁
客,不用吹鼓手”,一切听从红白理事会安排。理事会提供锣鼓、播音、录像设备,并主持
婚礼,对旅行结婚,喜事新办的给予奖励。村里每年元旦举办一次集体婚礼,由村干部主持,
致贺词,为新人戴花,使婚礼即节俭、又隆重,既体面,又大方,受到群众欢迎。
在办丧事上,红白理事会承担治丧任务,布置追悼会场,安排接待亲友吊唁、就餐,主
持追悼会。治丧仪式,由理事会主持的追悼会、吊唁、向遗体告别等取代了传统磕头哭丧敬
鬼神等迷信活动。理事会配备了收录机和哀乐磁盘、放哀乐取代了吹鼓手;挂黑纱、白花取
代了披麻戴孝。村里投资建立了劳动人民纪念堂,骨灰统一摆放,耕地内的坟头全部平掉,
节约了大量耕地。全村计算每年可节省丧事费用2—3万元。
该村在移风易俗活动中,还注意与其他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利用实施“三个一”工程的
有利时机,一方面完善移风易俗的有关制度,一方面广泛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
加强文化大院建设,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树立“以节约办事
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社会风尚。经过不懈的努力,全村出现了“四多”的可喜变化:
封建落后的婚嫁、丧葬陋习没了,社会主义文明礼俗多了;铺张浪费的没了,勤俭节约,投
入生产的资金多了;歧视、虐待老人的没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多了;因循守旧,搞封
建迷信活动的没了,思想解放、参加科技、文化、娱乐活动的多了。民风的转变有力地促进
了全村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该村先后被评为县、市、省级文明村,市级优秀党支部、
市科技示范点,大众日报、东营日报和东营电视台报道了该村的做法,号召人们向该村学习。

〔刘文占助民致富热心肠〕利津镇的科技副镇长刘文占,有一副帮助农民致富的火热心
肠,走着一条艰难曲折、而有光辉前程的路。
刘文占是利津集贤乡李呈村人,1977年高中毕业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81年开始试种蘑
菇。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跑了百千里路外出学习,花光了从亲戚、乡亲们那里借来
的钱,把个家折腾得光当当的穷,穷得连年都过不去。直到1985年,才初步掌握起一套种蘑
菇的成套技术,大规模的投料种蘑菇开始赚钱了。1986年,刘文占脱贫致富,他想到自己困
难的时候乡亲们曾向他伸出温暖的手,现在自己富了,应该帮乡亲们都脱贫致富。他开始免
费办学习班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当年办班有本村9户、邻村5户学习种植蘑菇,全部一次成
功, 户均收入3000多元。到1991年,集贤乡的蘑菇种植户以平均每年500户的递增速度迅速
发展,集贤乡成了食用菌生产专业乡、产品运销外地,占据了青岛市蔬菜市场。随着食用菌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刘文占投资8万元建立了“东营市黄河口食用菌实验场”,成立了食
用菌研究会,向种植户提供信息、技术、物资等系列化服务。1993年,他被集贤乡党委、政
府聘为乡科协副主任,自此,他奔波于集贤乡19个村的蘑菇种植户间,使食用菌生产发展成
全乡的支柱产业,种菌户开始富起来。
1995年3月, 刘文占到前刘乡西魏村指导食用菌生产,他吃住在村里,走门串户、毫不
保留地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手把手地教给群众, 当年,全村投料5万斤,建大棚13个,
产菇12万斤, 纯收入12.63万元。从开始发动到产菇结束10个月,刘文占没要村里一分钱的
报酬。西魏村的成功,使前刘乡党委政府看清了食用菌生产的广阔前景,他们聘请刘文占为
科技副乡长,负责全乡的食用菌生产。他到外省参观考查,引进了双孢菇高产技术,先后办
培训班58期,当年全乡有13个村种蘑菇,投料300万斤。
1998年2月, 利津县区划调整,前刘乡并入利津镇,刘文占成了利津镇负责食用菌生产
的科技副镇长,他成立了利津镇食用菌研究会,引进开发了灵芝、金针菇、猴头生产技术,
推广了香菇、鸡腿菇等高产技术,全镇47个村1000多户种蘑菇,年创产值1400多万元。
十多年来, 刘文占不计私利,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种蘑菇发家致富,先后免费办培训班100
多期, 培训4000多人次,提供技术咨询1万多人次,带动县内外10个乡镇成为食用菌生产专
业乡,168个专业村,4000多个专业户,技术成果辐射到7个省,被群众称为“蘑菇大王”。
(李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