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三种意识促进史志事业的健康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5&rec=31&run=13

利津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利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高秀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现将我县史志工作的情况,特别是县志出版后的情况汇报如下:
利津县的史志工作于1983年起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省、市史志办公室的具体指导帮助下,经过我县广大史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
编《利津县志》于1990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新编《利津县志》出版之后,从1991年
开始至1995年底,共编辑出版了《利津县情总览》3卷、《利津县改革风貌系列丛书
》2卷;编印了《利津县志评介集》、《1986至1990年大事记》;还每年完成国家、
省、市安排的各类专著、年鉴等文稿的编写任务。总计编写150余万字。出版印发志
类书9500余册。整理入档文字资料650余万字,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
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增强服务意识,确保史志工作持续发展
新编《利津县志》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
广泛重视。新县志相继荣获东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
等奖,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首次评奖二等奖,并有百余册发行到国外。在成绩面
前,部分史志工作者松了口气,认为志书出版了,修志工作结束了,准备调动工作岗
位。针对这种情况,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对志后工作作了研究,认为史志工作是一
项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是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它应
当作为政府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史志机构不能撤,人员队伍不能散
,积累的资料不能丢。
县编委会组织史志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全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省地方史志编纂委
员会关于志书出版后的工作意见。同志们认识到:新县志的出版,只是万里长征走完
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紧紧围绕为现
实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史志工作为舞台,为振兴利津经济,繁荣文化,促进社会各项
事业的发展献计出力。并确定以编辑出版《利津县情总览》为主体工程,每年一卷,
连续出版,从而稳住了史志工作队伍。
县委、县政府对史志工作高度重视,及时调整充实了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和史
志办公室工作人员。1993年10月,我县进行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在有众多党政事业机
构裁撤、合并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史志办公室原建制予以保留,并列为县
政府直接管理的、正科级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这就为全县史志事业的正常发展创
造了良好的条件。
县委、县政府对史志工作人员的政治进步、工作学习、生活福利等十分关心,切
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14年来,在史志工作人员中发展党员1人,按条件适时
晋升技术职务6人,办理干部家属及子女农转非8人,为干部子女安排工作5人,工作
人员全部解决了住房问题,按职级及时晋升了工资。县委、县政府对史志工作的重视
和关心,进一步增强了史志工作人员为振兴利津经济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服务的热情和责任感,促进了史志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增强创新意识,拓宽史志工作服务领域
史志工作要为现实服务,这个口号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怎么做才能服上务、服好
务?这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们编辑《利津县情总览》第一卷时,遵循着县
志的各项编写原则,以“当年志”的形式设置了31个类目,全书31万字,记述了199
1年全县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反映了全县改革开放和
发展商品经济,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资料丰富翔实,确有参考利用
价值。但内容枯燥乏味,而且书的装帧平淡,发行面又窄,除有关领导、文秘人员为
查找资料而翻阅此书外,一般读者对此书不感兴趣,从而限制了该书社会效果的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县编委会向史志办公室提出新的要求,在保证县情总览的资料性、
权威性的基础上,拓宽服务领域,增加可读性、实用性、信息性和吸引力,扩大发行
面。
县史志办公室的全体同志,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
,以改革统揽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贴近现实,大胆开拓,进行了有益
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学习省、市年鉴和报刊的做法,在编写内容上进行改革,增强服务功能和宣
传功能。调整了县情总览篇目,去掉部分特载和内容重复的部分,增加了“骨干单位
介绍”、“县级领导人简介”、“改革中的人物”、“同乡英才录”等栏目。上述内
容,在记述范围上扩大到了基层单位、典型村和具体的人物,记载了县内效益好的大
企业,典型村的特点和优势;增加了政治透明度,利于广大群众认识和了解自己的领
导人;宣传了在改革开放中各界人物的突出成绩,展示了利津人的精神风貌;介绍了
利津籍在外地工作的各类人才的现状,保存了历史资料,为社会各界发布了信息,以
利于加强联系,为开展经济横向联合牵线搭桥。此外,还增加了彩色画页,改进了装
帧,使第二、三卷县情总览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内容可读性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
欢迎。
二是扩大发行范围。《利津县情总览》限于印刷数量,原先的发行范围偏重于县
直机关,基层群众很少有人见到县里出的志书。为改变这种情况,县编委会提出,适
当增加印刷数量,扩大发行范围,让志书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走进千家万户,为更
多的读者服务。县史志办公室积极工作,经过二、三年的努力,在全县建起了资料征
集和志书发行网络,能够及时的把志类书发行到每个村民委员会和县直各大系统的基
层单位。
三、增强市场意识,启动史志工作的内部活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广泛深刻地冲击和制约着社会生产和生活
的各个方面,史志工作也不例外。最突出的是志类书的印刷经费和组稿经费问题。由
于我们的县情总览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部头大,印
刷精美,动用人力众多,加之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印刷工本费和组稿费大幅度提高,
县财政拨款严重不足。面对这种局面,县编委会组织史志工作人员,认真学习邓小平
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同志们认识到:史志工作必须依据客观规律的
要求办事,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其自身也必然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下发展;史志
工作者坐在办公室里编书,坐等政府财政拨款印书、发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必须
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机制,多形式、多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必须走出门去,与工
农业生产、商品流通和各项社会事业结合,了解他们的需要,为他们的需要服务,并
从他们那里汲取营养,以发展自身。经县编委会研究,县政府同意,在国家政策允许
的范围内,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在服务过程中,本着自愿的原则,征集部分赞
助费;二是在志书赠阅计划外,发行志书回收少量印刷工本费,作为印刷基金,为下
一年印书使用,循环往复;三是参照国家新闻出版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对资料征集
、编辑、志类书发行等人员,按工作实绩,给予适当的报酬。
以上措施,开启了史志工作的活力,县史志办公室主动制定了《利津县改革风貌
系列丛书》编纂方案,经县编委会和县政府批准实施。1995年县史志办公室克服种种
困难,收集资料图片,自筹资金,编辑出版了《利津县情总览》第三卷、《利津县改
革风貌系列丛书》两卷,一年出了三本书,计48万字,彩照240幅,印刷4500册,取
得了建室以来的最好成绩。
“三增强”促进了我县史志事业的自我发展。至今,县史志办公室有正式干部职
工7人,配备领导职数3人,他们自己设法购置了汽车、聘用了司机,办公设施和职工
福利也较前有了很大改善。县直各部门、单位、各乡镇政府均有一名领导分管史志工
作,有一名兼职史志资料员,年年办理资料征集和志类书发行。史志工作已经成为县
政府的一项经常性的政务工作,步入长期化、专业化、制度化的轨道。
1996年以来,我们根据省政府办公厅〔1995〕99号文件和省地方史志“九五”发
展规划精神,研究编制了《利津县地方史志“九五”发展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草
案)》,从1996年起,编纂出版《利津年鉴》,着手安排基层修志试点工作,准备上
一台微机,开始筹建地情资料库等。2000年续修利津县新志。这个规划已经县政府同
意,转发全县贯彻执行。年鉴工作已召开了全县工作会议作了部署。我们相信,在省
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史志办的关怀指导下,我县的史志工
作一定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发展。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九九六年七月

(崔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