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29&rec=57&run=13

【概况】 2011年底,县供销系统有基层供销社1个,直属企业3个,经营服
务网点17个,经营范围包括农资、日用品、农机商品等门类。全辖供销合作
社商品购进总额 19913 万元,同比增长15%;商品销售总额 26808 万元,
同比增长52%。

【经营服务体系建设】 2011年供销系统建成农产品经营体系项目主要有棉
花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虎滩基层社为依托,发展棉花标准化生
产基地3129亩,辐射带动周边5个自然村,农户420户,项目得到省供销社30
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在供销社指导或直接参与下,年内注册品牌7个(谢家
灶、灶子蜜、灶子沙、灶子、金洲翠、津态元、津康),通过绿色和无公害
认证的产品3个,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3处,面积5400亩(其中西瓜基地4600
亩,苹果基地800亩)。供销社参股、入股的专业社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
面积113公顷。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全年新建农资网点13处,其
中供销社系统发展的规范的农资网点5个。

【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2011年以利津树青生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创建
新型基层供销社。该社新成立谢家灶西瓜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
200亩,带动种植面积4000亩,申请注册商标4个。投资450万元建设批发市场
一处,占地20亩,建设交易大棚3200平方米。建成经营、服务和办公设施453
平方米。通过开展农资供应、农化服务、科技培训、农产品营销等综合服务,
初步具备基层社服务职能,被列为2011年全省52个基层供销合作社重点启动
和发展单位之一。2011年联合市供销社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后张农
村社区服务中心。投资362万元,建设房屋65间,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社
区服务中心建成经营设施、公益设施、中介服务设施及农贸交易市场等。中
心辐射周边9个村,服务人口1万余人。该中心得到省供销社专项扶持资金10
万元。

【农副产品供销】 2011年,全县供销合作系统农副产品购进总额3284万元,
同比增长 20 %,销售总额3925万元,同比增长 25%。为促进农产品营销,
由利津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投入资金100万元,成立利津农兴农产品
有限公司;由树青生资专业社投资450万元,建成黄河口灶子西瓜批发市场,
市场占地20亩,交易大棚3200平方米,配套办公设施453平方米。2011年继续
推进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建设,围绕蔬菜、瓜果、食用菌发展标准化基地,
与胜利油田“胜大超市”开展“农超对接”业务。年内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完
善,联系专业社、农户40个,建立稳定长期客户20个,集中办理了邮政储蓄
卡,稳定货源供应。同时进一步严格蔬菜质量把关,明确规定配送中心退回
蔬菜由种植户自行承担损失,蔬菜采取小捆包装,杜绝掺杂使假。

【农业生产资料供销】 2011年,全县供销合作系统农业生产资料购进总额
16629 万元,同比增长15 %,销售总额 22883万元,同比增长 43 %。其中
购进化肥 57160吨,购进农药868吨,购进农膜2212吨。2011年积极推进农资
直供业务。在县社指导下,树青生资专业合作社与山东嘉农生物工程有限公
司等5家单位达成直供协议,专业合作社按出厂价格直接将农资发放到农民
手中,合作社的经营费用由生产厂家承担。此举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
了成本,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年内发展农资直营店8个,直供化肥4100多
吨,农药折价450万元,为农民节省成本160万元。

【再生资源供销】 2011年全县再生资源行业废旧物资经营总额 6725万元,
比2010年增长21%。2011年县再生资源行业协会联合利津县顺达金属回收有
限公司,投资375万元在县开发区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处理中心1处,中心
占地16亩,建有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橡胶、废棉麻等9大类物资
分拣加工处理区,能够承担再生资源的分拣、粗加工以及二次利用资源的交
易职能。同时,以顺达公司为龙头,全县发展再生资源连锁经营网点30个,
初步形成覆盖全县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农业合作社协会管理】 2011年,县供销社进一步加强合作经济组织的指
导、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的
需要,对26个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5个纳入财政管理数据库。县供销社牵
头发展专业社1家、重点培育4家。2011年供销社引导或参与发展的专业合作
社中有4个成为全市第一批示范专业合作社,3个成为全市第一批优秀专业合
作社。

【企业改革与稳定】 县供销社按照“求生存、保稳定、抓改革、谋发展”
的工作思路推进企业改革改制。 截止2011年底,供销系统的20个企业中,有
15个企业完成了企业改制,226名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1246名职工纳入了社
会失业保险体系。2011年,对原破产企业的失业、退职、遗属人员和18名涉
军人员解决了社会保障等问题;为17名破产企业职工申报了慢性病鉴定,为
21名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为35名职工办理了医疗保险,为5名遗属办理遗属
补助统筹手续,对34名特困职工进行了救助。
(刘志刚 陈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