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27&rec=1&run=13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西南岸,黄河近口段左侧。地跨北纬37°22
′-38°12′,东径118°07′-118°54′。东依黄河,东北濒临渤海,东与垦
利县、东营区为邻,南与博兴县隔河相望,西与滨州市、沾化县相交,北与
河口区接壤。 县境呈西南至东北向的狭长带状, 南北长102.5公里;东西宽
8.5~25公里,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县境东北海岸线长59公里,黄河流经
县境74.5公里。
利津县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汉代属千乘郡
漯沃县、蓼城县地。东汉以后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利津县域地不
断向渤海湾延伸扩展。隋代建永利镇,属蒲台县。唐宋属渤海县永利镇。金
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永利镇为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刺
史郡。元明时代属山东济南府滨州。清代、民国时期属山东武定府(今惠民
县城)。新中国建立后属惠民专署。1958年11月,沾化、利津并县,称沾化
县,隶属淄博专署。1961年,恢复利津县建制,仍属惠民专署。1983年10月
划归东营市。2010年末,利津县辖四镇两乡两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省级经济
开发区。

利津县地理条件优越,依海傍河,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早在上世纪二、三十
年代,龙口、黄县等地的客商前来利津经商办厂,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水上运
输。利津的船工、搬运工、渔、盐业工人手工业者和农产品加工作坊的雇工,
便形成了早期的工人队伍。据《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记载:1923年7月12日,
山东理发业联合总会成立,利津县也很快成立了理发业分会,成为全省九大
会员县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利津县工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救国的重要
力量。1941年,利津县境东北部的垦区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职工抗日救国会,
职工会会员多系农业雇工和手工业者。他们在利津县委和社会各界抗日救国
会的领导下,广泛开展民主改革和民主建政工作,为支援八路军和地方武装
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4年8月,利津县解放。1945年,县职工会根据县委指示,领导和发动全县
广大职工开展“减租增资”运动,组织工人群众向资方展开“说理”斗争。
在县职工会的鼓动下,12月底,利城东街4处油坊的18名雇工带头罢工,向雇
主展开“说理”斗争,取得明显成效。
解放战争时期,县职工会带领广大工人群众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积
极参军参战,支援解放战争。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和劳动竞赛活动,为支援前
线,打败蒋军,保卫解放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开创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1950年6月29日,中央人民
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利津县职工会进行组织整顿,从
县委机关中挑选优秀干部组成县工会机关。县工会先是在商业、教育、银行
三大系统建起产业工会,并按《工会法》的组织原则配备工会干部,发展工
会会员。同时,县城搬运站、船队、铁木厂、建筑社建立了基层工会管理委
员会。县工会与工商联合会组成5人劳资协调委员会,协调和处理资方和雇
工之间有关职工工资纠纷问题。1950年底,全县职工为1383人,发展会员812
人,为全面做好工会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1953年至1963年,利津县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行政区划调整:1956年3月,垦利
县并入利津县;1958年11月利津县并入沾化县,直到1961年10月才恢复利津
县建制。这10年里先后经历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整风
反右”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等政治运动。1957年和
1963年分别召开了县工会第一次和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全县各级工会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全县职工和工会会员认真学习贯彻《工会法》,
坚持“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工会组织建设,
对广大职工和会员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动员和组织职工
群众踊跃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同时,紧跟党中央的部署,以实际行
动积极支援抗美援朝,开展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在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
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利津县工会组织受到很大冲击,各级工会
组织班子瘫痪,产业工会和基层工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尽管如此,利津县
广大工人群众怀着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
强的革命精神,在曲折的道路上克服困难,为利津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
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在动乱的1973年,利津县黄河河务局张滩分段全
体职工克服种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造出吸泥船,吸取黄河泥沙固堤,受
到黄委会表彰。
1971年工会组织开始恢复并开展工会工作。1973年6月7日,县工会第三次会
员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工会委员会。会后,县工会在全县
范围内开展了登记老会员、发展新会员的工作,逐步恢复工会组织。同时,
县工会加强对基层工会干部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工会规章制度建设,
发动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加劳动竞赛,使全县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迅速发展
壮大。1975年全县职工发展到3075人,工会会员2775人,基层工会53个。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步入了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时期。利津县各级工会组织认真贯彻全国总工会在新时
期的工会工作方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全面
履行工会“建设、维护、参与、教育”四项职能,努力开创新时期工人运动
和工会工作的新局面。县总工会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一支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队伍摆上重要位置,开展多种形式的活
动,大力加强职工政治思想和文化技术教育。各级工会带领工人群众以崭新
的精神面貌和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投身于企业改革和以“双增双节、技术
协作与创新”为内容的、以劳动竞赛为形式的经济技术活动的热潮之中。同
时,在基层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企业的民主管理,
努力实现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评议监督权。积极推进工会
组织的群众化、民主化建设,在全县掀起了创建“职工之家”和争当“职工
之友”活动的高潮。工会组织为职工说话办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大力兴
办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广泛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
不断改善和提高。
1980年至1990年的十年间,先后召开了利津县工会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
代表大会。该时期,全县实行经济改革,乡镇企业从农副业生产的母体中脱
颖而出,形成独立的、多形式、多门类、多产品的经济综合体。乡镇办、村
办、个体办、联办的工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方兴未艾。一些
农民弃农经商,办厂兴业,形成了一支新型的职工队伍。这支队伍不断发展
壮大,对于推进利津城镇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些国
营和集体老企业也加快改革步伐,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1990年, 全县基层工会发展到136个, 工会小组714个, 职工8998人,会员
7657人。十年来,利津县广大职工和工会会员紧密团结在各级工会组织的周
围,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积极投身改革,努力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尽职尽责,建功立业,在振兴利津经济建设中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92年4月3日,重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在第七届五次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并颁布实施。
1993年中共“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1994
年,《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相继颁布实施。在经济体制新旧交替
和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利津县各级工会面临前
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竣挑战。各级工会组织坚持党的领导,适应新的形势,
按照全国总工会第十二届二次会议确定的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突破所有制界
限,在民营、股份、外企等新建企业中广泛组建工会组织。在骨干企业中坚
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推行“职代会民主评议和监督企业领导
干部”、“厂务公开”、“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等项制度,积极探索
和实践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县工会与其它部门配合,
积极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和参与劳动仲裁工作,有力的促进了劳动关系的稳定
协调发展。
1995年以后,工会组织开展了送温暖活动和对特困职工的帮扶工作。各级工
会成立了社区服务队,着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在此基础
上,县总工会积极参与全县行政法规的制定,团结和引导广大职工保持和发
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深入开展经济技术和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为推进利津经济体制改革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起了很大的推动
作用。1999年,县委组织部、县编委、县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全县工
会组织建设的意见》,县经贸委、商贸委、教育局、农业局、公安局、劳动
局、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卫生局、粮食局、海洋与水产局、农机局、
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油区办、供销社等相继建起产业工会。按照文件精神
建立了县直机关工会工作委员会和各乡镇工会工作委员会。县、乡党政机关
也全部成立了工会组织,全县90%以上的工会达到“八有”规范化标准。广
大职工深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优”活动,大力促进企业生
产经营,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间,是利津县职工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时期,基层工会
组织由171家发展到472家,职工人数由15552人发展到53144人。2010年,总
工会组织全县工会系统广泛开展了“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富民强县进程”、
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建功立业和“技能培训、技能练
兵、技能竞赛”等活动。组织开展了有242家企事业单位、1340个班组29000
余名职工参加的争当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工人先锋号”活动。举办各类培
训班425场(次),培训职工15000余人。举办各类技能竞赛96场(次),培
训职工4000人(次)。凤凰制药有限公司职工在全省制药行业技能大赛中包
揽了参赛工种的前三名。
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扎实有效。 自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县总工会多方筹资
118.6万元,慰问困难职工4335人次。协调社会各界对124名考上大中专院校
的困难职工子女提供入校资助金18.01万元,培训下岗职工5775人次。2003年
3月,县总工会成立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展了信访接待、法律咨询、
特困救助和职业介绍等方面的服务,为帮扶救助困难职工建立了正常的工作
机制和渠道。
进入21世纪,全县各级工会组织认真执行“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
针,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积极投身黄河三角洲开发
建设工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实现利津经济平
稳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利津县工会组织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在党组织周围,引领职工队伍在社会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都充分发挥了工人阶级先锋队作用。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与时俱进,成绩显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利津县总工会在中共利津县委和东营市总工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改革、发
展、稳定的大局,结合全县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突出维护职能
的同时,全面履行好工会的各项社会职责,团结动员全县职工为推进三个文
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县总工会整体工作和许多单项工作先后多次受到了
中华全国总工会、省、市总工会和县委的表彰奖励。
鉴古知今,继往开来。回首过去,道路曲折、成绩显著;展望未来,工运事
业任重道远。中国工人阶级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肩负着更加光荣的使命。利津县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
会工作者在中共利津县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开拓进取,不辱使命,为建
设美丽富饶的新利津贡献出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