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化 艺 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24&rec=99&run=13

【文化活动】 一是节庆文化活动。以节日文化为契机,扩大群众活动的参与面,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这两大
传统节日,组织开展“金牛踏春凤呈祥”迎春文艺晚会,全县民间文艺调演、元宵节灯会和焰火晚会等节庆文化活动。
民间文艺调演活动最大的亮点是对传统节目进行创新,融入许多具有时代感、观赏性强的内容。在举办的调演活动中,
16支表演队为市民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舞龙舞狮、腰鼓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高潮迭
起,观众达万人次。在举办的“元宵节灯会”和“焰火晚会”活动中,灯会采取传统大型机械彩灯与宣传灯箱相结合
的布展形式,在构思上有创新,在单体上出亮点,体现了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二是广场文化活动。以广场文化活动
为依托,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通过走社会办文化的路子,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拓宽社会
参与面,将广场文化活动与企业宣传结合起来,将文艺创作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让广场文化活动真正朝着社会化、
大众化和艺术化的方面发展。以凤凰广场为载体,举办以“歌颂伟大祖国,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广场系列文化活
动。整个系列活动由消夏文艺晚会与电影晚会穿插组成,于5月10日在凤凰广场拉开帷幕。包括庆祝建党88周年文艺
晚会, 行业文艺晚会17场, 电影晚会20场,历时4个多月。另外还承办县直各大系统、综合部门、文明单位参与的
“爱祖国、爱利津”庆祝建国60周年歌咏比赛。

【文化下乡及文化交流】 一是送文化下乡活动。 年初举办送书、送春联、送戏“三下乡”活动,为群众书写春联
150余幅,为烈军属送春联50余幅,赠送农业种植与养殖相关技术等专题的农科资料1000余册,同时还为群众送去丰富
多彩的文艺节目。11月份,开展“书画进农家”文化下乡活动,分别到北宋镇的吴苟李村、褚官村,北岭乡的三七村
进行送“书画进农家”活动。二是文化下乡辅导活动。组织部分群众文化辅导员、演员深入基层下乡辅导演出。三是
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县吕剧团不断拓展到淄博、惠民、油田等地的文艺演出交流活动,扩大文艺演出市场,促进
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

【文艺创作】 加强对专业和业余文艺创作的指导,积极组织开展艺术创作,力争多出作品,多出精品,并以创作精
品为龙头,不断推动艺术创作和演出的繁荣发展。全县文学爱好者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思想
内涵丰富、 艺术品位较高的文艺作品, 在市级上以报刊发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100余篇(幅)。王爱军创作的小品
《黄河缘》、《咱是一家人》在《群众艺术》发表,《咱是一家人》获得全省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我的驻村男友》
获东营市首届黄河口文艺评选三等奖。继续编辑出版《凤鸣》杂志2009年第一期至第三期,举办“爱我家乡刁口行”
创作笔会,为文学爱好者提供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参见《2009年度利津县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学艺术作品一
览表》、《2009年利津县文学艺术作品获奖情况一览表》)
【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演出市场得到拓展。不断转变观念,逐步改变以吕剧为内容的演出形式,尝试走办综艺
类晚会路子, 通过招聘演员、与外地演员签约等方式提高节目演出质量和档次。全年营业性演出105余场,义务演出
10场。 排演大型古装吕剧《借亲》 、新创作现代戏曲《乡人情怀》等节目。二是公共图书事业稳步发展。借阅图书
9000余册次,阅览室接待读者5000多人次,整理装订期刊570余册,为重点读者查找资料20多条,解答读者咨询50余条。
投资6万多元,对图书楼进行内外装修,改善办公环境,顺利通过全省第四次评估定级验收工作。三是文物管理及文
物普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文物管理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原则,在确保文
物安全基础上,认真做好文物征集、收藏工作,并积极开展文物研究和开发利用。组织骨干力量参加山东省水下文物
普查培训班,深入全县重点文物区域实地普查,田间普查率达98%以上,基本完成全县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古
籍普查工作中,共普查古籍280余件,其中,现收藏于县文物管理所的古籍《古泉汇》手稿被入选山东省首批珍贵古
籍名录。跟进博物馆建设,对部分馆藏文物进行鉴定修复,对库存的部分文物进行全面清理登记,建档立卡,为博物
馆布展和今后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四是各项赛事及协会工作深入开展。组织摄影爱好者参加“黄河口
国际马拉松比赛”摄影赛。组织承办 “爱祖国、爱利津”庆祝建国60周年书画展,本次书画展共收到作品130余幅,
对部分作品结集成册印刷出版。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和拓展县京剧联谊会的工作,对县京剧联谊会进行换届。
五是农村电影放映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每月每村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任务,全年放映5730场。六是基层文化阵
地形成网络。截至2009年底,全县有乡镇级文化站8个、文化活动中心22个、文化大院492个,村级、街道图书室、文
化室501个、业余剧团、民间曲艺队35个,培训基层文艺骨干近千名。全县城乡基本形成了场所相对固定、阵地规模
可观的基层文化网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挖掘整理】 2月,利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展开,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全县共普查项目268 个,内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等
十大类。编写《利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利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资料汇编》和《利津县非
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实物登记表》等普查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圆满通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验
收。 成立利津县文化挖掘整理办公室, 对利津的文化起源和发展演变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编撰出版《东津神韵》、
《东津群英》、《东津风采》三本丛书,该丛书将对文化艺术、凤凰城文化、河海文化、移民文化、垦荒文化、盐文
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底蕴进行重点挖掘。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博物馆建设稳步推进。为保证博物馆完工后尽快开馆展览,积极做好对文物的征集、
分类、整理、修复、鉴定、复制以及布展前期设计等工作。二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利津镇、陈庄镇、北
宋镇、北岭乡、虎滩乡、刁口乡6个综合文化站新建、改扩建项目。三是农家书屋建设有序发展。协调资金17万元,
购买图书8万余册,音像制品1万余盘,书架260余个;在全县组织以“图书帮扶、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图书捐赠活动,
号召全县干部职工支持“农家书屋” 建设, 共捐赠图书5万余册。以上图书、音像制品、书架已全部分配给各乡镇
“农家书屋”。截止2009年底,共完成145个“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每个书屋按1000册图书的标准配置),完成全
年任务的92%。四是村文化大院建设整体推进,按照互补共建、资源共享原则,将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与“村村通”工
程、科技信息“户户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大院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材、
图书室、综合娱乐室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学习知识、娱乐休闲的有效载体。2009年,利津县共新建、改扩建
村文化大院132处,全县建成村级文化大院达到492处。五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实施。从制度建设入手,制订
工作人员守则、设备管理与使用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对中心与基层服务站点进行规范管理。截至2009年底,坚持每天
开机12小时,县级分中心已接待人员2000余人次,乡镇服务站平均接待人员800余人次,村级服务站平均接待人员100
人次。县级分中心切实加强对乡镇、村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组织培训班2次、培训600人次。

【市场管理】 一是扫黄打非工作日趋规范。成立 “扫黄打非”领导小组,确保文化市场管理各项措施到位,真正
做到有部署、有行动、有落实。明确工作重点,加强重点区域监管。集中治理网络文化市场,重点查处对未成年人上
网、超时经营和安全隐患;集中清理出版物市场,重点查缴非法音像、书刊等违法制品。以校园周边、主要乡镇、街
道等为重点区域,以网吧、音像、图书、电子出版物、印刷复制企业为重点对象,以未成年人上网、超时经营、安全
隐患、盗版、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为重点内容,全面治理文化市场。二是反盗版工作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
项行动”与“天天反盗版行动”相结合,以打击政治性、淫秽色情非法出版物为重点,全面清查出版物市场,严厉打
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辖区内销售盗版图书、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认真贯彻《计算机软件保
护条例》,严厉打击计算机销售领域未经授权预装盗版软件行为,切实维护和规范软件安装市场秩序。2009年,共联
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大型检查行动6次,检查经营单位80余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5000余张,盗版图书1000余册,
查处违规经营网吧16家(次),音像书屋5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14份。
(陈 勇 许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