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9&rec=7&run=13

【地质】县境地处华北断坳济阳凹陷之东部,境内广为第四系掩盖,无基岩
初露。第四系之下发育有太古界、寒武系、奥陶系、朱罗—白垩系和第三系。
陈家庄凸起,横陈县境中部,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其南北分布属东营凹陷和
沾化凹陷,滨县凸起的东段也伸入境内。境域内断裂构造发育,活动强度大,
并具有阶段性特点。境内岩浆活动不甚发育。

【地貌】全境地势向西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近黄河处高,远黄河处低。
西南端地面平均海拔11.5米,东北端沿海滩涂地面平均海拔2米,自然比降为
1/11000。最高点为海拔14.3米,位于北宋镇的三岔、高家两村。境地虽系平
原,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决口频繁,既受洪水反复冲切,又有淤积套叠,故形
成岗、坡、洼相间的复杂微地貌。河滩高地面积228278亩,占总面积的9.1%;
缓岗面积198438亩,占总面积的7.9%;浅平洼地面积645720亩,占总面积的
25.8%;微斜平地面积1197003.7亩,占总面积的47.9%;海滩地面积228961
亩,占总面积的9.3%,其中属潮间带的滩涂22.8万亩。

【气候特征】利津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虽临渤海,但大陆性强,属暖温带
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气
候干燥;夏季降雨集中,气温偏高;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冬季寒冷干
燥,雨雪稀少。全县气候突出特征是冬春干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

【2006年气候概况】2006年利津县主要气候特点是: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和
日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少。气象灾害主要有阶段性干旱和局部冰雹,对全县造
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年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合评价属正常年份。

气温2006年平均气温13.8℃,较常年偏高0.9℃,较上年偏高0.7℃,年
极端最低气温为-13.4℃, 出现在2月8日,极端最高气温37.0℃,出现在6月
27日。全年除4月份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低外,其余各月均高于常年,特别
是秋季气温异常偏高。2006年终霜日期为4月13日,与上年相同;初霜日期为
11月5日,较上年晚14天。全年无霜期205天,较上年多14天。

降水2006年降水量425.8毫米,较常年偏少103.5毫米,比上年偏少213.9(1/3)
毫米。全年大雨(日降水量≥25毫米)日数4天,日最大降水量58.3毫米(8
月29日)。全年除秋季外,降水分布较为均匀,对作物生长发育较为有利;
但秋季降水异常偏少,出现了较严重的旱情,对大秋作物的后期生长成熟造
成了一定影响;同时,对小麦播种、出苗和冬前生长不利。

日照2006年日照时数2488.9小时,较常年偏少312.8小时,较上年偏少280.2
小时。作物生长季节大部分时段光照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灾害性天气2006年的气象灾害主要是春旱、秋旱和冰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
经济损失,部分地区灾情严重。

【河流】黄河为境内唯一自然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沿东县界径流,上界起自
北宋镇董王村,桩号90+000,经北宋镇、利津镇、盐窝镇、北岭乡、陈庄镇
至西河口(即罗家屋子旧址)折向东北,过垦利县地入海,境内流程74公里。
全县共有人工排水河7条,控制排水总面积1236.7平方公里,分别是:褚官河,
全长31.7公里,由潮河入海;太平河,全长40公里,由潮河入海;马新河,
境内段15.44公里,进河口区入海;沾利河,境内段29.1公里,进河口区入海;
挑河,全长32.62公里,进河口区入海;草桥沟西干流,全长28.04公里,入
草桥沟;草桥沟,全长26公里,进河口区入海。

【海域】利津海岸线西起老挑河口,东至五河口,全长59公里,10米等深线
以内的浅海面积约200万亩。浅海底泥质粉砂占77.8%,沙质粉砂占22.2%。
近海在黄河作用下,含盐度低,有机质多,饵料丰富,适宜多种鱼繁殖、回
游。滩涂面积近23万亩,属潮间带,有多种介贝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