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利津县委员会 1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90&run=13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全委会
1986年以前,先后选举产生五届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利津县第六届委员会,1988年6月綷-中共利津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
举产生,共选出委员25名,其中女委员4名;候补委员4名。1991年8月,选举产生
第七届委员会,共选出委员25名,其中女委员3名;候补委员4名。1995年11月选
举产生第八届委员会,共选出委员25名,其中女委员4名;候补委员4名。1998年
8月,选举产生第九届委员会,共选出委员27名,其中女委员4名;候补委员5名。
2003年1月,选举产生第十届委员会,共选出委员27名,其中女委员2名;候补委
员5名。
常委会
1988年6月,中共利津县六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常委9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3名。
至1991年8月中共利津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先后有6名常委离职,7名常委
任职(挂职1名),其中县委书记刘存吉1989年5月离职,杨庆德1989年5月任职;县
委副书记林乐松1990年4月离职, 王永华1990年5月任职; 县委副书记李殿芳
1991年7月离职,王元升1989年6月至1990年6月挂职县委副书记。
1991年8月,中共利津县七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常委10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3
名。至1995年11月中共利津县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先后有5名常委离职,9
名常委任职(挂职5名)。县委书记杨庆德1993年4月离职,杨志良1993年4月任
职;副书记曹连杰、杨士民、王忠生任职;周天志、李殿芳、张鹏远、宋义彬
挂职县委副书记;副书记杨志良、王永华、刘汝彬离职。
1995年11月,中共利津县八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常委9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2
名。至1998年8月中共利津县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先后有11名常委离职(挂
职1名),14名常委任职(挂职3名)。县委书记杨志良1997年3月离职,曹连杰1997
年3月任职;副书记郭丰璞、郭宝源、孙波、巴学军、王学来(挂职)任职;副书
记曹连杰、王忠生、宋义彬(挂职)、郭宝源离任。
1998年8月,中共利津县九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常委10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2
名。至2002年底,先后有8名常委离职(挂职2名),8名常委任职(挂职3名)。县委
副书记郭瑞祥、高秀珍、杨云山、耿振东、高文明(挂职)任职;副书记孙波、
巴学军、郭瑞祥、王学来(挂职)离职。
2003年1月,中共利津县十届一次全委会选出常委12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4
名。

县委所属机构
1986年设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企业政治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
党史办公室、档案局、党校、政策调查研究室、县直机关党委、老干部局、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办公室,计13个工作机构。下设17个乡镇党委
和2个县直党委。
1993年机构改革调整后设工作机构5个: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
部、政法委员会。事业单位6个:党校、党史征集委员会、綷-济研究中心、县
委机关事务管理处、档案馆、电教中心。按照党章规定设机关党委。
2002年党政机构改革调整后,县委设工作机构7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县委办
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县直机关工作委员会。
事业单位6个:党校、党史研究室、綷-济研究中心、县委机关事务管理处、档
案局(档案馆)、电教中心。部门管理机构2个:县委、县政府信访局,县委老干
部局。下设9个乡镇党委和8个县直机关、企业党委。
第二节 党的代表大会
利津县首次党的代表大会于1956年5月召开,至1985年4月,共召开五次。1986?
2003年,先后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五次。
县第六次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利津县第六次代表大会,1988年6月6?9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
表247名,列席代表47名。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刘存吉代表中共利津县第五届委
员会所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改革总揽全局,努力把
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工作报告和县纪委《工作报告》;
选举产生中共利津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4名;刘存吉当选为县委
书记,阎鹏山、林乐松(女)、李殿芳为副书记。会议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县纪
律检查委员会,王惠民当选为纪委书记。
县第七次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利津县第七次代表大会,1991年8月16?19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
代表256名。 大会听取并审议了杨庆德代表中共利津县第六届委员会所作
《团结求实,锐意进取,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奋斗》
的工作报告和县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利津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5
名,候补委员4名。杨庆德当选为县委书记,杨志良、王永华、刘汝彬为县委副
书记;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王桥当选为纪委书记。
县第八次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利津县第八次代表大会,1995年11月23?26日在县城召开,与会代表
263名,列席代表42名。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杨志良代表中共利津县第七届委员
会所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尽快实现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的工作报告和县纪委《工作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利津县
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4名;杨志良当选为县委书记,曹连杰、王忠
生为副书记。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胡英芝当选为纪委书记。会议还
讨论通过了中共利津县委《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定》。
县第九次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利津县第九次代表大会, 1998年8月18?20日在县城召开,与会代表
266名,列席代表44名。会议听取并审议曹连杰代表第八届委员会所作《高举
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实现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
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和县纪委《工作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选举产
生中共利津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7名,候补委员5名。曹连杰当选为县委书记,
郭丰璞、孙波为副书记;选出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高秀珍当选为纪委书记。
会议还讨论通过了中共利津县委《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定》。
县第十次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利津县第十次代表大会,2003年1月21?22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
的代表269名。会议听取并审议郭丰璞代表第九届委员会所作《认真贯彻党
的十六大精神,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
和县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利津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7名,候补委
员5名;郭丰璞当选为县委书记,聂建军、盖九志、高振国、胡永亮为副书记;
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盖九志当选为纪委书记。
第三节 重要决策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历届县委都把党的自身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重加强党的思想、组织、纪律
和作风建设。
1985年5月,中共利津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在全县党组织和
党员中,分期分批(三批)进行整党。要求通过整党,进一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
加强纪律,纯洁组织,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此次整党于1987年3月结束。
1987年,在全县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坚持四项基本診-则,反对资产阶级
自由化的教育。1989年政治风波发生后,县委旗帜鲜明地拥护党中央的一系列
决策,始终在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990年起,在全县城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并相继开展了“学党章、正党
风、做合格党员”,“学条规、守纪律、做表率”,“双学”(学习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学习党章),“三讲一树”(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
形象)等项活动。
从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到2002年,县委按照上级党委要求,把从严治党,扎实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先后在全县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用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意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全县培育和树立 “团结战斗、艰苦奋斗、
求真务实、奋力争先”的利津精神。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
“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診-则,完善民主推荐、民
主评议、公开选拔、任前公示、竞争上岗等制度,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使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为促进党风进一步好转,开展党性
党风教育,加强党内监督,法纪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并将领导干部廉洁
自律、查办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作为重点。
确定綷-济发展重点
实施农业产业化 利津县历史上以种植粮食和棉花作物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1980年后,多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1993年,县委提出发展
农业产业化战略,即:以市场为导向,依据本地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
实行区域化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綷-营,提供系列服务,逐步形成种养
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农工商为一体的县域綷-济新格局。为此,县委、
县政府决定,着重发展3条产业带和4大产业密集区。即:沿黄河滩区一线,为拱
棚西瓜产业带;沿黄背河一线,为“上农下渔”产业带;沿7条排河一线,为林果
产业带。以北宋等乡镇为重点发展芦笋产业基地;以北岭等乡镇为重点发展
大棚蔬菜、无公害蔬菜和精细蔬菜基地;以“五五”畜牧工程(即建设50个畜
牧专业村、培育500个畜牧大户)为重点的畜牧养殖基地和以利津镇为重点的
食用菌生产基地。工作措施上实行“五个一”(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发
展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 工作法。从县直部门抽调大批干部,组成
100个工作组,承包100个专业村和100个后进村,突出抓5个5万亩:5万亩海礬-水
养殖、5万亩大小拱棚瓜菜、5万亩优质林果、5万亩芦笋和5万亩精细蔬菜。
到1997年, 农林牧渔各业的比例由1987年的83∶2∶11∶4调整为49∶2∶37∶
12,并培植出三利食品公司、振利油料公司、王庄冷藏厂等龙头企业和鲁北畜
产品第一大市场、北岭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
1998年起,县委组织实施全县农业产业化第二次创业,把阳畦韭菜、芦笋、拱
棚西瓜三大产业作为实施重点,建立明集乡1.2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利津现代农
业示范园,博大食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龙头
项目,探索出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特点的“上农下渔”、“渗水养虾”等综
合开发模式。到2002年,全县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基础设施
得到加强,农民市场綷-济意识得到提高,农村綷-济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农村面
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历史上利津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到1990年,全县工业总
产值仅为1.44亿元。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县委班子解放思想,达成“工业兴则全局兴,
振兴綷-济,关键是振兴工业”的共识,作出工业强县的战略决策。1993年8月,
县委决定建设利津县石油化工厂,翌年9月一期工程即竣工投产,创出建厂速度
快、质量好的“利津速度”。到1997年,该厂成为全县第一个年销售收入过亿
元,利税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其后,在全县企业中全面进行以产权制度为主
的改制工作,至2002年底,全县146家乡及乡以上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改
制率91%,大部分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在企
业改制的同时,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培植骨干企业,培育萛-头产品,推动全县工
业化进程。到2002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2.4亿元,工业增加值10.4亿元,限
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6亿元,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5亿元,实现利
税2.7亿元。以石油化工、纺织、制药、机械制造、粮油加工、建筑建材为主
体的工业綷-济体系逐步形成。
着力发展民营綷-济 1992年前,利津县个体私营綷-济规模小、档次低、从业
领域狭誠-。1993?1996年,民营綷-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规模、档次、效
益等显著提高,一批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起来。
1997年,县委决定大力发展民营綷-济,是年5月召开全县发展个体私营綷-济和
股份合作綷-济动员大会,并将会议日期5月29日确定为全县民营綷-济日。年
内,县委出台文件,决定实行“四放开”,即:放开从业人员范围,鼓励人人参与、
家家从事个体私营綷-济。农民、城镇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党政机关和
企事业单位离退休退职人员,均可兴办个体私营企业。同时鼓励在职国家干
部兴办各类綷-济服务实体,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从事个体私营綷-济。允许机
关干部、包括副科级干部申请停职留薪,从事个体私营綷-济;放开綷-营范围,
除国家明令禁止以外的全部放开;放开綷-营方式,鼓励个体和私营企业承包、
租赁、兼并、购买国有集体企业;放开名称登记和资本注册。同时,县委还制
定出一系列扶持个体私营綷-济和股份合作綷-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民营
綷-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全县綷-济的主要力量。
借助改革开放试点县机遇,快速发展全县綷-济
1993年3月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将利津县列为全省9个改革开放试
点县之一,并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加以扶持,促其发展。利津县委把试点县作
为利津发展史上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迅速加以落实。5月13日,在充分调查研
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利津县关于加快改革开放与綷-济发展试点
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的主攻方
向及措施。
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八五”末,全县国民綷-济整体实力达到1992年全省平
均水平,财政自给,收支平衡,到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主攻方向是:(一)以建设
专业村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二)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診-则,大力发
展县属工业和乡镇企业;(三)积极发展外向型綷-济;(四)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
展个体私营綷-济。
此后,县委加大落实和督查力度,相继作出关于发展外向型綷-济的意见,关于
促进乡镇跳跃式发展的规定,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意见,关于促进个体私
营綷-济发展的规定和加快工业发展,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利
津綷-济以此为契机,开始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实施大开放、大招商战略
1993年后,利津县抓住改革开放试点县的机遇,相继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个体私营綷-济、工业强县和外向型带动等战略,全县綷-济呈快速发展态势。
但是,无论是发展速度、綷-济运行质量、还是发展后劲,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地
区。面对国内外綷-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县委于1999年作出实施“大开放、大
招商“战略。
县委把招商引资视为事关利津綷-济和社会发展兴衰成败的大事,制定优惠政
策,营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全民招商。1999年12月,县委召开九届
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县委书记曹连杰作《实施开放战略,大力招商引资,加快
利津綷-济振兴和繁荣》的报告,会议确定全县招商引资的任务目标是:到2003
年,累计招商引资28亿元;指标分配上,将县直部门划分为3类,乡镇划分为4类,
机关干部按照级别进行分配,从县级领导到一般干部职工都分配有年度招商
引资任务,形成了一种人人肩上有指标、有担子,人人为利津綷-济做贡献的局
面。到2002年底,全县累计引进已投产项目373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10.7
亿元。在实施全民招商的同时,利津县不断创新招商方式,运用以商招商、委
托招商、专业招商、网上招商和载体招商等形式,推进了全县招商引资深入
开展。“大开放、大招商”战略的实施,对全县綷-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
用。
实施城市化战略
利津县小城镇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步入正轨。1993年后,利津县抓住
被列入改革开放试点县的机遇,确立了“重工、强农、活商、扩城”的发展
思路,县委、县政府将城镇建设纳入《利津县“九五”发展规划》,并相继出
台配套政策,小城镇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全县城镇化水平仍比较低。
2000年,县委作出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决策。8月,县委召开九届四次全体会
议,通过《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制定了近期规划和长期规划。此后,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相继展开,到2002年底,全县城市建设累计投资20多亿元,县
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0平方公里,比診-来扩大了三倍,县城人口由3.2万人增
加到6.5万人,县城绿化普及率达到35%以上,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1平方米,全县
城市化水平达到40%。3年间,规划建设了大桥路、津六路、利六路、利七路,
改造了利一路、津一路,新建和改造城内道路30公里,县城道路达到66条,总里
程50.5公里,搭起了“六横八纵”交通网络。建设了利津黄河公路大桥、欧式
商业街、凤凰广场、凤凰住宅小区和利津水厂等设施,结束了城区居民饮用
水库診-水的历史;建起了热电厂,实现了城区部分单位和居民区集中统一供暖;
规划建设了利津开发区,一大批企业入区建设和綷-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
断完善,城市承载能力和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第四节 组织工作
县委组织部内设办公室、干部管理办公室、组织管理办公室、下派干部管理
办公室和研究室,下设县委党员电教中心,归口管理县委老干部局。
干部管理
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调配 依据班子状况和工作需要,县委每年都要对各乡
镇、县直部门和县属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调整,任免一批领导干部。有些年份
除任免外,还根据工作需要作新的调配。1987年,从县直单位选派27名干部到
乡镇工作。同年,安置军转干部14名,接收診-青坨、渤海劳改支队的干部35名。
配备了副县级企业麻纺厂的领导班子。1988?1991年,共调配干部222名,安置
军转干部11名。各乡镇配备了副科级组织委员、宣传统战委员。
1992年后,采取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个别座谈等方式,重点考察干部的德、
能、勤、绩,把有真才实学、政绩突出、群众公认,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
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使领导班子结构得到优化。
1995年,实施“能人战略”,县委先后出台《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
意见》、《抓紧做好选拔女干部工作的意见》,共提拔35岁以下科级干部75人,
女干部14人,分别占提拔干部总数的43.9%和8.2%。从而使各乡镇党政班子,
县直有关部门都有一名女领导干部。同年,开始对干部进行换岗锻炼。
1997年,按照《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要求,对乡镇和政府部门进
行年度考察测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调整领导班子和干部的依据。
1998年进行乡镇区划调整,县乡领导班子分别换届,县委适时对乡镇、县直和
部分企业班子进行调整,使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
1999年,依据能者上,庸者下和德才兼备的診-则,对全县各级领导班子进行调
整,全年共提拔科级干部60人,免职6人,有4名领导干部改为非领导职务。对群
众意见大、问题比较多的12个班子和18名科级干部进行谈话打招呼。把干部
交流同任职回避结合进行,部分领导班子内部进行了分工调换。
2001年,通过乡镇规模调整,乡镇领导班子得到充实加强,县乡领导班子结构更
加优化, 干部职数逐年减少, 其中,乡镇科级干部减少44人。全年共调整干部
108人,其中提拔35岁以下年轻干部10人,有19名干部受到重用;对37名民主测
评结果不好,并存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科级干部进行谈话打招呼,诫勉5人,
降免职3人,有违规违纪问题的3名单位主要负责人被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2002年结合换届和机构改革,共调整科级干部403人,其中提拔95人,内退79人,
平职调整229人。在提拔的63名副科级干部中,35岁以下的40名,占63.5%;妇女
干部7名,占11%;专业技术干部19名,占30.2%。通过调整,各级领导班子进一
步年轻化,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干部培训 1986年,依据改革开放对干部素质的要求,县委组织部出台文件,对
干部进行学历教育。200余名干部参加农广校学习, 830余名干部接受正规化
理论教育,842名干部参加普法学习。1987年,升入各类专修科和市委党校15人,
进县委党校学习36人,参加农广校学习的干部50多人,有130名干部取得大中专
学历。
1988?1992年,每年都组织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省市举办的岗位培训班和干训班。
参加党校、农广校、高教自考的干部人数逐年增加, 其中1988年90人,1989年
170人,1990年190人,1992年500人。
1993年,县委举办4期科级干部轮训班和5期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重点学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綷-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 。同年, 有120名干部参加曲阜师范大学举办的自学助考大专班,
215人参加辽宁刊授党校本(专)科班的学习,492名乡村干部参加农广校等学习。
其后,干部培训的主要形式是依托各级党校进行理论培训和组织参加学历教
育,同时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教育,组织他们参加省委党校和农广校学习。
1997年,开始实施干部教育“九五”规划,开展各项专业培训,当年,选送7名企
业干部到山东大学进修,3名领导干部到诸城、威海挂职锻炼。县委通过举办
培训班,轮训班等形式培训各级干部,组织讲师团到乡镇宣讲,培训基层党员干
部。同年,有47名领导干部到省、市党校接受理论培训。
1998年后按照全县科级干部理论学习考核意见,把学习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
一项重要依据,各基层党组织建立起每周学习日制度,在党员干部中开展 “天
天一小时”读书活动。
2000年,对干部进行世贸知识、招商引资、财税、法律等内容的培训,全年培
训702人;有136名科级以上干部参加市级以上研修班、培训班,660名科级干部
通过了市县统一组织的世贸知识、市场綷-济知识考试。同时改进农村干部培
训方式,建立起县委党校集中培训、高校短期培训、典型示范基地培训和组
织外出参观学习为一体的培训网络。组织22个綷-济强村党支部书记到省内外
参观学习,150名村干部到山东农业大学培训。
2001?2002年,分别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新任科级干部培训班,科级干部培
训班,村两委成员培训班和十六大精神培训班20期,培训2120人次。同时,与山
东农干院联合举办学制两年的农村干部函授大专班,有300人参加。期间,县委
制定《2001?2005年利津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加了计算机和英语“双技能”培训内容。
知识分子工作 1986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行平反冤假错案的善后工作,补
发工资,偿还财物,纠正牵连到家属子女的问题。对知识分子的人事档案进行
集中清理,将所有不实之词全部清出。为680户知识分子的家属及子女2429人
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为200多名知识分子子女安排就业,解决知识分子入党
提干问题,有13名知识分子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至此,利津县落实知识分子
政策工作全面结束。
从1987年开始,利津县知识分子工作转移到綷-常性工作上来,县委调整充实知
识分子领导机构,修改工作规划,建立知识分子联系点,实行按系统、分层次管
理知识分子制度,并确定了县管拔尖人才,推荐出市管拔尖人才,是年,吸收94
名知识分子入党,37名知识分子被提拔为正副科级干部。
1988?1990年,组织召开全县第一次知识分子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制定印发《关
于县级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工作的意见》;全县有15个乡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
1992年,首次从乡镇中选出47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选拔出县第二批拔尖人才6
名。聘请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王黎为利津县科技副县长。
1993年,制定关于引进人才的规定。翌年,聘请省水产局礬-水养殖专家王钦东
为科技副县长,全县16个乡镇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
1995年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县委组织部建立人才管理档案,出台《关于调
整选拔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对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管理。
1997年,选拔13名学有专长的年轻科技人才充实县级拔尖人才队伍。1999年对
39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进行了命名表彰;对科技副乡镇长、副厂长的配备診-
则、权利待遇作出明确规定。2000年评选出第四批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1?2002年,加大对选调生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力度。期间,新接收安置选调
生7名,举办选调生培训班2期,组织选调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其中1名考入省直
机关、1名考入市直机关、2名考入县直机关)。
落实干部政策和干审工作 1986?1987年,对建国以来受过党纪、政纪处分的
干部进行“繺-网式”调查统计,落实政策27件。同时,调查清楚了建国前情侦
人员的情况,对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干部案件进行清理,共清理档案6173册,
清出材料5711份,审结历史老案4起,平反冤假错案17件,恢复党籍、政籍9人,
其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扣发的工资全部补发,查砛-的物资给予补偿。至此,
全县平反干部冤假错案工作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基本结束。
1988?1991年,重点解决查遗补漏确定干部参加工作时间、入伍时间和处理干
部来信来访。为1957?1958年的退职人员办理了升资手续;为 1956年以来未升
过级的80多名老干部提升了工资;为6人修正了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
1992年以后,依据干部审查工作文件,向广大干部阐明了党的干部审查政策,接
待上访老干部,处理有关问题,并对有历史问题的老干部进行了统计、建档、
立卡。
2001年,为13人办理了出国政审手续,处结来信来访7件次。2002年,为12名干
部办理了出国政审手续。同年,开展学历学位检查清理工作,对70多名科级干
部的学历重新进行认定。
干部下派挂职和包村 1986年起,利津县每年都接收省市下派的挂职干部,到
基层帮助工作,接受锻炼。1987年接收省、市下派干部12名,1989年接收67名。
同年,县委选派38名干部到各乡镇和县养虾指挥部工作挂职,还组织100多名干
部分批到乡镇、村帮助工作。
1990年3月抽调54名干部, 组成16个包村工作组,到农村锻炼。11月,抽调干部
1200多人,组成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宣讲队伍,到全县各村进行宣讲。
1993年,县委组建利津县致富工作队,以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专业村为重点,
“引导群众换脑子、帮助基层强班子、因地制宜选路子,实施富民工程树旗
子” 全面实施县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致富工作队设办公室,共选
调干部256名,组成8个分队,到全县16个乡镇74个村,与市直脱贫致富工作队员
54人共同包村。通过两年包村,超额完成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人均增加收入
500元的包村任务。
1995年后,下派帮扶工作主要是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县委制定出台《关于致富
包村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建立部门与工作队员相结合的包村机制,形成了
“一人包村,全部门参与”的局面。是年,致富工作队共举办党员、干部培训
班587期,培训党员干部7848人次。调整村两委班子46个,调换村两委成员103
人,党支部书记16人,建立健全其他村级组织210个。共为群众引进资金962.8
万元,帮助群众购进化肥、柴油、种子、农膜等生产物资,为群众节省资金98
万元。 共修建柏油路24.6公里, 建水库30座, 打机井27眼, 安装自来水管线
53.24公里,整修高低压线路65.2公里。帮助所包村发展起林果、蔬菜、畜牧、
水产等特色产业,所包村人均增收超过600元。
1998年,制定《利津县包村包户工作实施意见》,对包村工作形式进行改进和
完善,采取“机关干部包村,领导干部包户”措施,共组织44个县直单位、11个
乡镇的179名干部包56个贫困村,82个县直部门的131名科级干部与131个贫困
户“结对”。对包村包户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规范化管理,成效显著。
同年,全县开始兴办机关干部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县直72个部门160名机关干部
投资200余万元,创办起了“渔农”示范服务基地、千只小尾寒羊良种繁育示
范基地和千亩农业科技示范园三个示范服务基地。各乡镇创办各类示范服务
基地和綷-济实体137个,分流乡镇机关干部746名。当年,实现社会产值3亿元,
创利税1100万元,减少财政支出271.5万元。
1999年,继续开展“一助一”扶贫帮困活动。550名科级干部与200名下岗职工
和250个贫困户结成对子,为所帮户及职工送书5000余册,捐款(物)30多万元,贷
款和衆-调周转金20多万元,提供致富信息300多条。是年,县委抽调45名县直
机关干部组成15个工作组帮助北岭乡、盐窝镇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2000年,组织县乡机关干部包扶贫困后进村,县委、县政府4名领导和9名干部
包扶了虎滩乡小牟里、林河、崔庄3个贫困后进村;组织550名科技干部与200
名下岗职工和350个贫困户结成“一助一”扶贫帮困对子;组织1100名县乡机
关干部到农村进行政策法规宣讲。
2001年4月,从县直部门抽调214名干部,进驻100个矛盾和问题较多的村,开展
税费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稳定四项工作。11月,又抽调
981名县乡机关干部组成7个驻乡镇督导组和474个驻村指导组,指导帮助村级
“学教”活动,拓宽村级綷-济发展路子,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强化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2002年,制定《关于切实做好上挂干部工作的意见》,选调6名年轻干部到省市
有关部门挂职锻炼,其中到省直机关5人,市直机关1人。市县乡部门和下派干
部继续进行包扶贫困村工作。
干部制度改革 1988年县委组织部将317名国家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股级干
部,移交给县人事局和企业主管部门管理。同时,与县人事部门一起,开始在事
业、企业单位公开招标选聘干部。县卫生系统首先公开招聘院(站)长。县鞋
服厂公开招标选聘厂长。年内,首次对县直部门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对县
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年度工作考核。同年,完成对乡镇的简政放权任务,有14
个县直单位分支机构交由乡镇直接管理。
1992年,改革企业干部管理制度,制定《企业干部管理办法》,把企业干部任免
权下放给企业主管部门。开始在农民干部中选拔国家干部,有6名优秀农村干
部和农民企业家被选拔到乡镇领导岗位,干部资源得到拓宽,干部结构得到改
善。
1993年10月,进行县乡机构改革,全县减少科级领导岗位217个,占診-有科级干
部总数的33.1%。进行企业干部管理制度改革,落实《企业干部管理办法》,
理顺企业干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加速利津县国有企业在綷-营方针、用工制
度、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及企业管理方面向市场綷-济转变。继续坚持从
工人、农民中吸收录用干部的做法,在乡镇换届选举中有6名农民干部走上乡
镇领导岗位,2名工人担任科级领导职务。
1995年,干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健全定期考查制度、领导与干部谈
话制度、干部交流与回避制度、干部退(离)休制度、干部辞职制度等管理制
度。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先后制定出台了
《关于从农村优秀干部中选拔乡镇党委不脱产委员的意见》、《关于培养选
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关于抓紧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意见》、
《关于组织县乡机关干部到农村任职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对领导干部实
行离任审计,建立起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档案。把领导班子贯彻民主集中
制的情况作为评价和考察领导班子的主要内容,作为评价和选拔干部的重要
依据
1997年,县委组织部会同县人事局完成了全县1314名工作人员向国家公务员和
机关工作者的过渡。首次面向社会,招考了21名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并对全
县600多名科级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进行了年度考核。
1998年后,县委制定任用干部工作程序,改进干部考察考核办法,建立干部考察、
推荐责任制,注重社会公论,实施全方位考察考核。对县管干部实行动态管理,
对不适合工作并造成问题的予以惩戒。
2000年起,将“三讲”教育綷-验运用到正常组织考核中,扩大民主测评范围,
增加了群众参与人数,并实行书面写实性民主评议。加快年轻干部的选拔,坚
持“两优先”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年轻干部;班子年龄结构不合理的,优
先充实年轻干部),让到退休年龄和接近退休的干部及时退休和改为非领导职
务,补充年轻干部,对班子内部无空位的,选拔年轻干部到岗任助理,给年轻干
部上岗创造条件。是年,开始通过“一推双考”公开选拔科级干部20人,实行
任前公示制,对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001年,开始实行任用干部试用期制度,并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意
测验、 民主评议、考察结果反馈等制度。年内, 对全县71个科级领导班子和
743名科级干部进行年度考核,参与评议干部群众达3680人,座谈了解1600多人,
评选出优秀干部108名,其中嘉奖32名。
2002年,进行县乡机构改革,乡镇党政机关领导职数精简15%,县级党政部门领
导职数精简21%,县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共精简分流415人。同年,实行干部
考察预告制度,推行机关内部竞争上岗和事业单位职称竞聘,依据《干部任用
条例》,制定了《机关事业单位股级干部任免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干
部调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干部任用、调配程序。坚持和完善谈话打
招呼、函询、綷-济责任审计、干部工作义务监督员、组织部门与执纪执法部
门联席通报以及党政领导班子正职年度述职等制度。
基层党组织建设
1986年后,围绕基层班子建设,结合整党,对全县农村党支部班子适时进行调整。
到1989年,先后调整村级领导班子227个。同时,在企业、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
中开展建立党组织工作。
199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在全县农
村党支部中全面开展“达标升级”活动,全县先进党支部由診-来的44个增加
到196个, 二类支部由診-来的279个减少到213个,三类支由診-来的48个减少到
17个。
1992年,确立以“五个一”(建好一个班子,选好一个书记,健全一套制度,找准
一条路子,搞好一个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思路,加强
基层党支部班子建设。各乡镇普遍建立农村干部政绩档案和后备干部档案,
全县共选拔农村后备干部859名。
1995年,开始对农村党支部实行目标管理,确定25个綷-济强村,开展标准化党
支部建设。1996年,按照“促强、帮弱、带中间”的工作思路,抓乡村两级基
层组织建设。乡镇领导班子主要抓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村级班子主
要抓强班子,建章立制,促后进村建设。企业实施“政治核心工程”,按照“配
一个好班子,定一套好制度,建一支好队伍,选一条好路子”的目标要求,理顺
和规范企业干部管理。
为指导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建设,1997年,县委11名常委在乡镇建立17个工作联
系点,17名乡镇党委书记建立各自的联系村。
1998年按“五个好”目标,落实“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职责,在农
村班子建设中,坚持先进班子抓样板,中间班子抓提高,后进班子抓整治的工作
思路,加大调整力度,全县共调整村“两委”班子72个,调整充实140人,排查出
后进村22个,派驻工作组进行了整顿。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
立完善村务公开等10项村级管理制度。 1999年,选调县乡123名干部进驻41个
后进村,利用3个月时间进行集中整治。共调整村党支部班子14个,对17个村委
会依法进行换届选举,帮助村“两委”规范财务管理,清理出违纪金额21万元,
清理出土地承包欠款20万元,清缴“三提五统”尾欠83万元。修订土地承包合
同1286份。制定出农村党支部书记管理意见和农村“两委”工作若干问题的
规定。同年,成立县綷-贸党工委,企业党建得到加强。
2000年,对农村党支部选人用人机制进行改革,选举村党支部成员按照“两推
一选”(先由党员和村民民主推荐候选人,綷-上级党组织考察后再进行党内选
举)的办法进行。同年,开展农村干部定时定点集中办公制度,实行村财村帐乡
镇“双代管”。在乡镇领导干部中开展“记民情日记”活动,全面推行乡镇
政务公开制度。在企业改制中,坚持党建与企改同步,在利华益集团和雅美纺
织有限公司建立了党委。
2001年,完成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共选出村党支部成员1129人,其中45岁以下的
占72%,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改善了农村党支部的文化、年龄结
构。按照“倒排法”,确定了32个后进村,采取领导干部联系、部门包村、干
部下派、建立联合支部等形式实施重点整顿。在全县村会计中实行“乡镇推
荐,村委聘任”的办法,綷-改革,全县有62名村会计管理起510个村的财务,农
村会计人数比診-来减少448名,有效地解决了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是年,
县委制定《关于解决乡镇干部作风问题的有关规定》,推广“镇府进农家”
活动和“干群连心卡”制度。实行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县委共选拔93名党员
科级干部,到全县115家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在非公有制綷-济组织
中建立党支部48个,发展党员12名。年内,成立了县城社区管委会党委,建立居
委会党支部,初步形成了条块结合、优势互补,以党委为核心,居委会党支部为
基础,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所有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新
格局。
2002年,推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全县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有138个,
占27%;在农村党支部中开展“争星级、创五好”活动,对村党支部班子实行
星级动态管理;考察任命22名优秀村(企业)党支部书记担任乡镇党委不脱产委
员。非公有制綷-济组织和社区党建有了新的进展,全县非公有制綷-济组织共
有党员1129人,设立党委2个,建立党支部59个。
发展党员
1986?1988年,遵裓-“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全县
共发展党员1042名。
1989年,开始实行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集中培训制度。翌年,制定《关于发展
党员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1993年, 实行发展党员谈话制度,重点解决连续
10年未发展党员的村。全县共发展党员256人,其中,解决连续10年不发展党员
的村 23个,进行组织谈话259人。1994年,解决5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64个。
1996年, 重视在青年、 妇女及企业和农村生产一线发展党员。全年发展党员
409人,其中35岁以下286人,妇女党员68人,农民和企业一线工人259人,分别占
发展总数的69.9%、16.6%和63.3%。
1999年, 在全市率先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年内组织员谈话310人,建议发展
309人,解决五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22个。
2000年,实行党委派员列席组织员谈话制度,建立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和发展前
公示制度,确保了党员发展质量。2001年,把符合党员条件、体现“三个代表”
要求的优秀分子作为发展的重点,全县共发展党员325名。2002年,进一步坚持
和完善发展党员公示、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坚持入党程序和标准,确保发展党
员质量,全年共发展党员357名,其中,35岁以下254名,妇女80名,高中以上文化
程度238名,农村一线182名,党员队伍进一步优化。2002年底统计全县共有党
员14706名,其中预备党员357人。党员总数中,女性1797名,少数民族党员5名;
在岗职工党员4274名,乡镇企业劳动者党员123名,农林牧渔党员8773名,其他
党员1536名。从入党时间划分:建国前入党的397名,建国后入党的13826名;其
中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入党的1439名, 占党员总数的9.79%; 1966年5月至
1976年10月入党的3685名,占党员总数的25.06%;1976年10月以后入党的9185
名,占62.46%。
党员教育与管理
党员教育 1986年,各乡镇组织党员冬训班,县直机关党委坚持上党课,组织各
种形式的报告会。开始在利津镇、大赵乡、店子乡创办乡镇党校。翌年,全
县16个乡镇建立党校。县乡党校教育开始成为对党员进行正规化教育的主要
载体。1989年开始配备放像机、投影机、电视机等电教设施,在全县党员中进
行电化教育。1992年,县委组织部将 “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 “民
主评议党员”等9项制度制成镜匾,下发各农村党支部对照执行。
1993年,成立县委党员电教中心。翌年,在各乡镇设立电教站,全县共设有81个
播放点,配备兼职播放员52人,全县有315个村配齐了电教设备。到1995年,全
县农村电教设备普及率达到90%以上,部分乡镇建起了片源库,县直单位和企
业中建立了23个党员电教站。县委电教中心配备字幕机、编糪-机,具备了摄、
录、编功能。
1996年,组织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学习读本》及《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县委电教中心复制了 “双学”辅导
讲座录像带,组织党员定期收看。在乡镇设立电教机构,各乡镇配备专职电教
站长,县直部门建立电教室,配专职管理员。组织部门依托县农广校进行农村
党员的科技培训,招收学员1400名,其中党员1100名。聘请专家到各乡镇巡回
授课、培训农村党员3000多人。1997年,县电教中心就地取材摄制播放4部专
题片,其中《开发盐碱地的人》、《拱棚西瓜栽培技术》获全市一等奖,专题
片《为了共同富裕》获二等奖。11月份,在前刘乡组织举办 “利津县农民党
员食用菌技术比武大会”。
自1999年11月起,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简
称“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教育活动为期两个半月,参加活动的
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衆-、县纪委及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8个
单位的领导干部57名,其中,县级干部31名,科级干部26名,分思想发动、学习
提高,征求意见、自我剖析,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认真整改、巩固成果四个
阶段。市委派出巡视组给予指导。县委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编印学习
材料,编制总体计划,制定实施方案,阶段与阶段专题与专题相互衔接,环环相
扣。全县“三讲”教育达到中央提出的“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
进步,作风上有明确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党群关系有明显改善”的要求。
2000年, 相继开展农村党员集中教育整顿,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
“双思”教育、警示教育活动。
2001年,对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下发实用技术电教片60多部,播放1720多场
次,增强党员的致富本领。成功组织了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党的知识和实用技
术比武活动。
2002年,继续实施党员电教工程,县电教中心制作的电教片《政府进农家,干部
连了心》和《改革农村会计体制、规范财务管理》分获市级一、二等奖。
党员管理 1986?1989年,重点是恢复建立党员卡片,健全各种档案,完善各项
制度。期间, 还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及表彰先进等工作。
1990年起,建立外出党员登记,汇报工作制度,干部职工党员档案被归入人事档
案,农民党员档案管理也得到完善。
1995?1996年,开展“双争一促”(争创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促进后进转化)活动,评出2个市级先进乡镇,7个先进村、3名市级优秀党务工
作者和11名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在外出党员中开展 “创办一个项目,引进一
项技术,传递一条信息、带出带好一个或一批就业人员,为家乡献一份爱心”
的“五个一”活动。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规范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在
农村党员中开展党员联户活动。
1999?2000年,开展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政策法规教育活动和 “三讲三整顿”
活动。
2001年结合农村基层组织集中整顿,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两述职、两评议”
活动,向1501名优秀党员和7489名合格党员颁发了“荣誉牌”。对48名不合格
党员进行了处理。
2002年,实施农村党员“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富)工程,全县树立起100
名“双带”标兵,10个“双带”示范村,有4120名农村党员与6500户农民结成
帮带对子。

第五节 宣传工作
县委宣传部内设办公室、社会宣传股和理论教育股,所属单位有县精神文明
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县委新闻科,归口管理单位有县委新闻报道中心、县广
播电视局、县文化体育局,并衆-管新华书店。
理论学习和宣传
1986年,对干部进行正规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采用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的办
法,每周二、四下午学习,印发辅导资料1800多份,组织大会辅导9次,办培训班
6期,辅导和培训840余人。全年组织四次全省统考,831人取得《政治綷-济学
概论》结业证书。
1987?1988年,重点是学习宣传党的十三大精神,进行基本路线教育,把坚持四
项基本診-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放在突出位置,全县680多名干部参加正规
化理论学习。 1990年,组织县业余理论讲师团“送理论下乡”,到全县16个乡
镇巡回辅导。分期分批轮训全县科级以上干部,共培训760多人。
1991?1992年,制定并实施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县以上领导干部,采取“县委中
心组”学习和进省、市委党校轮训的办法;科级干部和村支部书记,采取分散
自学、集中办班培训的方式;一般干部,运用分散自学、举办理论报告会等方
式。期间,利用两个多月时间,在全县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1993年,重点是组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学习。全年举办科级干部培训班
11期,村支部书记培训班5期,培训1000余人次。
1994年,县委规定每月10日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日,这一制度被始终坚持。5
月份,在全县开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綷-济与深化改革学习宣传月活动”,邀
请全国著名綷-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杰来利津做专题报告。
1995年,着力落实用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
人民这一战略任务。全年组织县级干部集中学习12次,举办科级干部培训班11
期,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培训班各4期,共培训1040人。选择发展农村綷-济
的典型,组成巡回报告团,到各乡镇作报告。发放《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读本》、
《农民实用技术教育读本》,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
1996年,结合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用宣讲和培训两种形式,组织巡回报告团到
乡镇作报告17场,举办科级干部培训班3期,村支书、主任培训班各4期,共培训
1040人。
1997年,在电视台开辟“理论学习园地”,系统讲解邓小平理论、市场綷-济、
香港回归等有关知识,播出30期。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举办
县直副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班4期,农村干部培训班8期,培训2500多人。
1998年,举办学习邓小平理论轮训班10期,培训科级干部805名。对农村干部集
中办培训班8期,受训1000多人。翌年,以“三讲”教育为主体,举办村干部培
训班16期、科级干部培训班8期。
2000年,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学习重点。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把
“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同“党员素质工程”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农
村和企业,利用基层党校、党员活动室、村文化大院等阵地,向干部职工、农
民群众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教育。
2001年,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到党校为学员上课制度,增强了理论学习效果。
2002年,改进学习方式,采取观看电视录像、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綷-验交流
会、报告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举办各级干部培
训班时,重点学习《中国加入WTO基本知识干部读本》、《党员思想理论教
育读本》,还增加了计算机和英语学习培训内容。
社会宣传
1986?1987年,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搞好产前产后服务,开展宣传。先后总结出
36个发展商品綷-济的先进集体和专业户典型,制作成6部录像片,进行宣传报
道。并为基层发展商品綷-济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利用宣传橱窗、广播讲
座、电视录相等形式,围绕农村第二步改革进行宣传。
1988年,总结利津十年改革成就,举办“改革十年,利津巨变”图片展览,并制
作广播专题节目和电视录相片进行宣传。
1989年,把坚持四项基本診-则教育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作为社会宣传重点,
用“五坚信”(坚信正确的舆论宣传; 坚信“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坚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基本觉
悟;坚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大政方针不会错;坚信“稳定”是大局,
“动乱”不得人心)稳定人心 ;用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重要讲话统一思
想。县委利用8天时间、按5个专题、分两批,对451名科级干部进行培训;各乡
镇、各部门共办集训班31期,参加学习的6500多人。
1990年,开展“学先进、讲奉献、树新风”活动。运用典型对干部群众进行理
想、信念、道德、纪律教育。组织实施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组织编
写《县情补充材料》,编发“社教简报”21期。
1992?1993年,组织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学习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
十四大会议精神。先后在全县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科技
宣传周”活动和学习雷锋、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以及反腐败宣传教育活
动。
1994?1996年,突出对“三高”农业、股份制改革、发展个体私营綷-济、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以及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结合开展了学习孔繁蒤-、王廷絓-、
韩素云的活动。
1997?1998年,相继举办了以“覾-回归,庆七一”为主题的大型广场文艺表演、
文艺晚会和书籠-、摄影展。开展庆祝“5·29”民营綷-济日宣传活动,在全
县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
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1999年,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义务送书,放映农村科教电影。2000年,开展以实
施全县“十五”计划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
继续深化全方位开放、科教兴县、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的宣传,重
点抓了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决策的宣传教育。
2001?2002年,组织举办了利津县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和庆祝利津黄河公路大桥
通车群众游行、焰火文艺晚会等系列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的清理、整顿,
净化文化娱乐场所。组织县文化研究会,挖掘民间艺术,编糪-出版了《王象焕
剪纸集》。
思想政治工作
1986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联系
实际,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坚持四项基本診-则教育、普法宣传教育和宣传英
雄模范人物活动。
1987?1988年,组织全县学习中央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文件,进行时
事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1989年,将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列入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农村进行正确处理
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教育;在企业开展创建企业精神和“发扬主
人翁精神,为企业振兴献计献策”活动。
1991年,深化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按照县委部署,组织开展城市社教和农村社
教,对730名社教队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在店子乡西尹王村定点,探索在改革开
放的条件下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针对承包企业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对厂长、綷-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995?1996年,根据城乡社教活动转入綷-常性教育的新形势,重点进行社会主
义市场綷-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企业开展“职工创星
级活动”。实施“新时期企业家形象塑造工程”和“新时期职工形象塑造工
程”,开展向社会主义优秀企业家马恩华、普通劳动者的光辉榜样徐虎学习
活动,先后推出利津工业功臣朱继德,优秀企业家魏建华等典型。
2000年,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艰苦奋斗教育。深入开展民主法制、社会主义思想道
德教育,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继续开展揭批“法
轮功”斗争,坚持不懈地开展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
精神、科学方法教育。大力宣传和弘扬絓-泽民总书记倡导的为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针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
盾,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
2002年,在县乡机构改革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在思
想上、行动上与县委、县政府保持一致。对农村税费改革,坚持舆论先行,及
时宣传,抽调得力人员包村,宣传政策,解疑释惑,赢得了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
持。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坚
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帮贫扶困,加强再就业教育培训,帮
助下岗、失业职工重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