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粮 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68&run=1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86年,县粮食局设人事秘书股、购销股、财务股、储运股、议价公司、饲料
公司。1988年7月增设审计股,1989年9月增设保卫股。1993年10月,机构改革,
撤销利津县粮食局,成立利津县粮油总公司,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1995年11
月,恢复利津县粮食局行政建制,仍保留县粮油总公司,一套班子,两个牌子。
县粮食局设办公室、财务股、业务股、审计股、保卫股、企业管理股、机关
工会。下辖面粉厂、饲料厂、油脂化工厂、食品厂、制氧厂、种鸡场等6个
工业企业,以及蓝天大酒店、鲁星电器公司、四通公司、粮贸公司、工会服
务中心、县直粮油供应站和16个乡镇粮所。1995年底,县粮食局有干部职工39
人,下属28个企业共计1098人。
1996年末,成立利津县粮油服务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粮食局。1997
年10月,县粮局机关改组,由原来的5科1室,改组为3科1室。
1998年12月县粮食机构设置一局(粮食局)、一中心(粮食收储管理中心)、一公
司(粮油总公司)。县粮食局从政企合一中分离出来,为县政府组成部门,行使
对全县粮食流通进行管理的职能。成立县粮食收储管理中心,行使对全县粮
食流通企业的管理职能;完善粮油总公司,从事全县粮食附营企业管理和部分
附营业务经营。
2002年3月, 县直机关机构改革,粮食局内设办公室、业务股和财审股,县属单
位有县粮食收储中心。全系统共有干部职工528人。
第二节 体制改革
1991年先后从县经委和水产局接收了利津县油脂化工厂和冷藏厂。
1992年2月成立利津县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后与粮贸公司合并。
1993年2月至1995年3月,随着粮食事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
津县成立粮油总公司,新建7个企业单位,即:利津县鲁星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利津县四通有限公司、利津县粮食公司蓝天大酒店、黄河口制氧有限责任公
司、东营市如津食品厂、利津县种鸡场、利津县粮食工会服务中心。利津县
粮食系统的企业单位由1993年前的22个增加到29个。1994年3月,撤销刁口粮
所建置,由利津县宏达饲料股份有限公司兼并。1995年12月,将利津县冷藏厂
参股移交给东营易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1997年实行职工分流,开展再就业工作, 全县粮食系统分流人员532人,占职工
总数的46.1%,其中粮食局机关分流干部11人。全系统办理自谋职业的97人,
符合内部退养条件办理“内退”手续的108人, 妥善安置生产、经营能力差的
10余人,鼓励下岗职工承包、租赁多种经营项目96个,从业人员310多人。
1997年3月,将19个粮食流通企业组建为5个粮油公司,为一级法人。由南宋、
北宋、店子、前刘等4个粮油公司,组建为店子粮油公司;利津镇、市镇粮油供
应公司、粮贸公司、粮食工会服务中心等4个企业组成为市镇粮油公司;王庄、
明集、大赵等3个粮油公司组成为王庄粮油公司;盐窝、北岭、虎滩、集贤等4
个粮油公司组成盐窝粮油公司;陈庄、汀河、傅窝、罗镇等4个粮油公司组成
陈庄粮油公司。同年,恢复利津县冷藏厂,仍属粮食局管理。
1997年11月,将蓝天大酒店、鲁星电器公司、四通公司、粮油供应公司等4个
非政策性多种经营企业租赁给职工个人经营。1997年12月,由县饲料厂、种鸡
场、冷藏厂等3个企业组建成“利津县宏达养殖集团公司”。
1998年,在巩固1997年职工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
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措施,从县粮食局到各基层单位先后建立再就业服务
中心12个,配备专(兼)职服务人员40人,形成了职工再就业服务网络。是年底,
全系统分流职工664人, 占职工总人数的53.7%,实现再就业624人,再就业率达
94%。
1998年1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山东
省人民政府有关指示,国有粮食政策性企业实行“政企分开、中央和地方责
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帐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国有粮食政策性业务由收储公司承担。将原来执行政策性业务的5个粮油公
司更名为收储公司。
2000年3月,县粮食系统的10个非政策性企业进行改制,实行资产优化重组,改
为股份制经济或民营经济,有4个小型企业破产注销。改制后,共甩掉债务包袱
8870余万元,解决职工及社会遗留问题1100万元,盘活资产1200万元,人员全部
交社区管理。同年6月,按乡镇区域设立16个粮食收储站,形成了一级核算,分
级管理的经营体系。在粮食收储企业中,改革用工制度,实行竞争上岗,在496
名职工中择优录用了156名职工上岗。
2001年12月31日,全县粮食系统在岗人员528人,其中干部88人,固定工102人,合
同制工人334人,临时工4人,内有女职工219人。年内将破产企业失业的693人
全部移交社区管理。
第三节 粮油购销
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统销,改为合同定购。1986?1994年,根据国务院及省政府
有关规定,加强粮食定购任务的管理,在实行粮食购销调拨包干时,市粮食局对
利津定购任务调减为全年5000吨。同时对合同定购实行奖售政策:交售50公斤
贸易粮, 奖售平价优质化肥6.5公斤,柴油1.5公斤;交售50公斤花生仁,奖售平
价优质化肥15公斤。在减少粮食合同定购后,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以“代购”
方式,收购一部分粮食纳入平价库存。
1989年,根据国务院及省、市政府对粮油定购“三挂钩”政策的规定,对奖售
标准作了调整:农民出售100公斤合同定购粮食,交售小麦、小米奖售平价优质
标准化肥22公斤; 交售玉米100公斤奖售平价化肥20公斤; 交售大米、大豆
100公斤,奖售平价化肥30公斤;交售100公斤贸易粮(大米按稻谷奖售)奖售3
公斤,奖售平价柴油3公斤。
1986?1990年共完成国家定购粮2720万公斤,年均544万公斤。其中,定购任务
按年增加非农业人口相对增加销售递增定购数量。市粮局对县粮局在年度终
了后进行购销调拨(粮票收支调拨)统一结算,节余指标拖转下年销售。
1990年,山东省粮食局、财政局联合发文,提出“专项储备”收购,当年,全县
粮食部门收购“国家储备”小麦9381吨。1991? 1993年, 全县粮食部门收购
“国家专项储备”小麦5000吨。1995年,全县粮食部门收购“县级地方储备”
小麦1500吨,粮权属县政府。
1995年,东营市政府将利津粮食定购任务调整为8640吨(其中包括渤海农场71
吨)。
1997年起,粮食收购按保护价敞开(不拒收、不停收、不限收)收购,销售做到
顺价销售;收购资金由农业发展银行封闭运作专项管理。但是,国家制定的保
护价过高,保护价与市场价格形成倒挂,粮食滞销严重。
2002年,粮食定购任务仍然保持8640吨不变。
油脂油料购销
1985年4月1日起,取消粮油统购,改为定购。1986年全县粮食部门收购食油(棉
油)7.5万公斤;花生果折油4.29万公斤;蓖麻籽实行多渠道经营。
1987年,调整油脂油料比例价格,花生果每公斤1.014元,花生仁每公斤1.44元,
卫生油每公斤2.10元。是年,收购食油(棉油)28.88万公斤,花生果折油14.77万
公斤。
1988?1991年,油脂油料定购价格调整了2次,完成定购食油(棉油)73.74万公斤;
花生果折油23.95万公斤。
1992年9月底,粮食、食油价格放开。油脂油料退出合同定购,国家不再纳入收
购计划,同时停止定量人口平价食油供应。
粮油议购议销
1985年,改革议购议销劳务补贴办法,由原来的按购销数量补贴改为按经营毛
利或纯利提取补贴,补贴数额原则上不突破按数量补贴之和。
1986年,全县粮食部门大力收购畅销品种和市场紧缺的小杂粮品种,积极抛售
积压品种。全年议购粮食434万公斤,油料92万公斤,议销粮食305万公斤,油料
126万公斤,实现利润42万元。
1988年,粮食部门发挥群体优势,大力开展粮油议购议销,全年共议购粮食1036
万公斤,油脂油料98万公斤。议销粮食212万公斤,油脂油料116万公斤,实现利
税62.3万元。1990年,粮油议价经营市场疲软,亏损66.70万元。
1992年,取消平价粮油供应,放开粮油价格,粮食部门坚持平退议进,搞活粮油
议价经营。是年,粮油贸易公司成立,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参与经营,成为粮食
流通企业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此后,粮食议购议销数量每年都有不同
程度增长,历年购销情况见下表。

第四节 粮油储藏
1981年后,粮食收购量逐年增加,粮仓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对部分储粮条件
较差的仓房进行了更新。
1985年起, 不断扩大储粮技术队伍, 提高职工队伍储粮技术水平。粮食储藏
仍沿用化学药剂薰蒸、低氧密封、仪表查库等保粮方法。实行储粮责任到人,
保粮制度不断完善,“四无”粮仓合格率历年均98%以上,没有发生储粮责任
事故。
1991年,全县有房式仓96座,容量1437万公斤。是年开办“粮食银行”业务,为
农户代储粮食,当年收储500万公斤。
1992年新建房式仓7座,增加容量363万公斤,此后,粮仓建设暂缓。
1999年陈庄粮油公司、盐窝粮油公司和虎滩分公司各建平房仓4口。
2001年,全县共有房式仓122口,总容量2165万公斤。但由于粮食企业经营困难,
仓房年久失修,近40%的粮店仓房已经报废,部分粮站露天垛存粮食。是年7月,
国家粮食储备库项目落户利津, 国家无偿投资2120万元, 建房式仓8栋, 仓容
8000万公斤,承担国家专储粮任务。年内,利津粮食收储中心被山东省粮食局
评为规范化储粮先进单位。
2002年,利津国家粮食储备库建成,实行微机化、自动化管理,储粮水平有了质
的飞跃。
第五节 粮油供应
非农业人口的粮油定量供应
1955年10月开始实行对非农业人口的粮油定量供应,此后供应定量标准经过5
次调整。最后一次调整是1973年,执行标准为:粮食,特种体力劳动每人每月一
级的28公斤,二级26公斤,三级24.5公斤;重体力劳动一级23公斤,二级21.5公斤,
三级19.5公斤;轻体力劳动一级18公斤,二级17公斤,三级16公斤;脑力劳动一
级16.5公斤,二级15公斤;大中专学生,一级17.5公斤,二级16公斤,三级15公斤;
居民13.5公斤(包括10周岁以上儿童)。食油,每人每月供应0.25公斤。199 5年
6月起,每人每月限价定量供应10公斤面粉。不久供应粮价上调,随着粮食价格
的放开,供应粮价与市场粮价基本持平,甚至出现高出市场价的情况,供应粮食
已很少有人领取。2001年5月国家粮食局印发《国家粮食局关于取消〈市镇居
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的通知》,从此城镇粮油供应取消。
农业人口粮食供应
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农业人口粮食供应也随之取消。
工业、食品加工业用粮供应
1985年取消工业用粮平价供应,1991年8月取消各种行业用粮的平价供应。
军粮供应
一直实行价购粮票和供给粮票直接购粮的办法。价购粮均按当时当地付粮品
种统销牌价收现款,不找差价,不减税款。
牲畜饲料供应
1973年10月,山东省粮食局发文开始对运输牲畜,优良种畜等特种畜牧饲料进
行定量供应。1992年10月取消牲畜饲料供应。
第六节 粮油加工
粮食加工
利津县面粉厂,始建于1958年。1984年,原料、产品由粮食局统一调拨,年生产
能力1500吨。
1985年投资110万元,改造成中型面粉厂,日处理小麦120吨,生产特一粉、特二
粉和标准粉。1987年实行价拨加工经营,扩大代农加工业务,也开展自采、自
加、自销的议价经营业务。1994年,投资60万元,新建日产大米30吨的大米生
产线。此后,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竞争力,亏损连年增加,于1997年11月
停工停产。1999年3月,把制粉项目及相关设备、设施租赁给利津镇私营业主
隆立昌经营两年多,于1999年11月破产。2001年3月22日,由济南军区生产基地
以266万元一次性买断,组建为“利津县鑫绿制粉有限责任公司”。
1992?1995年,乡镇粮所先后新上小型面粉机组14处,每台日加工小麦15—20吨,
产品均为特二粉,2001年全部废弃变卖。
油脂加工
利津县的油脂加工,最早由供销系统经营。
1991年9月,县粮食局接收了县经委管辖的利津油脂化工厂,主要产品为豆油,
年产量最高年份160万公斤,出油率14.5%。1999年实行产权分离,组建为股份
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