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供 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67&run=13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利津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县供销社是全县供销系统的管理机关,依据《供销社章程》规定,行使管理监
督权。县供销社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为社员代
表大会的常设机构。
1983年8月商业体制改革,供销社改为集体所有制,属合作商业性质,与基层供
销社组成经济联合体。1986年县社内设机构为秘书科、政工科、业务物价科、
基层工作科、保卫科、计划统计科、财务科、审计科、工会办公室、信息科、
棉花办公室和职工学校。全系统有干部职工1543人,其中干部206人。县社设
党组,下辖11个县直企业党支部;各基层社党支部隶属于所在乡镇党委。
1993年组建供销集团总公司,与县供销社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4年机构改
革,县供销社行政科室减为5科1室,即基层经营科、财务科、审计科、政工科、
保卫科和综合办公室,机关人员由46人减为23人。1996年增设社员股金管理办
公室、双联办公室。1998年,随着两项业务的停止,两个办公室被撤销;同年底,
供销集团总公司被注销,重新恢复供销社的管理体制。
2002年末,县供销社内设机构为办公室、财审科、经营科、政工科、保卫科。
有干部职工21人。
社员代表大会
社员代表大会是县供销社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制定与修改《合作社章程》、
选举供销社理事会和监事会、审查制定供销社工作条例,选举出席上级供销
系统会议的代表。到2002年共召开七届社员代表大会。前六届大会均于1985
年以前召开。
第七届社员代表大会于1990年12月16?18日召开。县委书记杨庆德致开幕词,
县长杨志良到会并讲话。大会通过《利津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章程》,听取
并审议了县供销社《工作报告》和《财务情况报告》,选举产生了县供销社
理事会。
所属企业
1986年,全县供销系统有独立核算企业22个,包括基层社16个(除刁口乡外,各
乡镇均设置一处);县直单位6个,即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土产公司、利城油棉
厂(一棉)、陈庄油棉厂(二棉)、开发公司、县社车队。1988年,成立利津县供
销社实业开发公司,建成县综合贸易大楼。1989年县社车队并入棉麻公司;土
产杂品公司析为土产果品公司、日用杂品公司和再生资源公司等三个独立公
司;利津镇供销社酿造厂从供销社分离出来,成立“利津县第一酿造厂”。翌
年6月,土产果品公司和日用杂品公司合为土产杂品公司 。1990年,全系统县
直企业增至10个,新增加企业为:再生资源公司、棉麻公司、第三油棉厂、冷
藏厂、综合贸易大楼。县社车队撤销。
1995年新建供销大厦营业楼。以综合贸易大楼为基础,新组建工业品购销公司。
至此,全系统独立核算企业为27个,其中基层社16个,县直企业11个。1996年起,
开始在基层供销社组建中心社,至1998年全县基层供销社合并为8个中心社,即
北宋中心社(南宋、北宋、店子供销社合并)、明集中心社(明集、王庄、前刘
供销社合并)、利津镇中心社(利津镇供销社)、陈庄中心社(陈庄、北岭供销社
合并)、虎滩中心社(虎滩供销社) 、傅窝中心社(付窝、集贤供销社合并)、汀
罗中心社(罗镇、汀河供销社合并)、盐窝中心社(盐窝、大赵供销社合并)。
2001年全系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后,县供销大厦、工业品公司、农资公司、土
产公司、王庄冷藏厂、棉麻公司6个企业先后实施破产重组,改制为有限责任
公司,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酿造厂破产后,退出供销系统。
2002年,县供销社所属企业有:供销大厦有限责任公司、宫宵商城有限责任公
司、兴农化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东营市万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供销社开
发中心、利津棉麻有限责任公司、顺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利津县第一油棉
厂、第二油棉厂、第三油棉厂和8个乡镇中心社。

第二节 体制改革
1980年以后,县供销社在部分基层社进行经营责任制试点,1987年在各企业所
属加工单位实行利润定额,超利润税后分成的机制,落实“四定一评”(定加工
承包人员、定计划任务,定产品质量,定经营利润额;根据加工技术高低、出勤
率、工作态度、服务质量,联产联评)管理制度。同年,县供销社在企业领导
干部中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将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奖惩、任
免、升降的主要依据。
1992年,先在综合贸易大楼、第二油棉厂、利津镇供销社、罗镇供销社、明集
供销社5个单位实行“四开放”(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用工放开)
试点,后在全系统推开。 同年,在全县供销系统推行自筹资金、抽本经营和全
员风险抵押承包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定
期定额上交管理费用。其承包人和承包小组代表具有一级法人资格。实行包
死基数、确保上交、自负盈亏、超额归己或超利分成。供销系统共有18个单
位参与改制,占全系统企业总数的70%,涉及经营门店151处,其中实行公有民
营的门店105处。 同时,对生产资料门市部、棉花收购站、加油站、较大型商
场等46处骨干门店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各企业依据精简、高效和职能转
变的原则,将原有的168名行政人员精简到106人。县社机关进行联动改革,科
室由原来的12个减少到5个,人员由45人减为23人。此后,“公有民营”和“抽
本租赁经营”两种经营方式逐步在全系统流通企业推开,并成为基层企业主
要的经营方式。全系统实行抽本经营的单位有38个,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的135
个。
1993年5月,成立利津县供销集团总公司,与县供销社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的管理机制。公司为集体企业性质,职工人数386人,固定资产2641万元,注册
资金3500万元。所属26个法人企业,其中,核心企业10个,即利津县棉麻公司、
生产资料公司、第一油棉厂、第二油棉厂、第三油棉厂、县综合贸易大楼、
县供销社联营冷藏厂、土产公司、再生资源公司、开发公司;另有基层社16个。
总公司制定了《章程》,实行两级法人,两级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94年,在供销系统内实施股份制改造。是年,实施改造的有再生资源公司、
酿造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综合贸易大楼 。到1999年,又有5家企业完成股
份制改造,北宋中心社设立“利津县绿源化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油棉
厂组建“鲁津油脂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第三油棉厂组建“万达油脂加工有
限责任公司 ”,陈庄中心社设立“宝洁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明集中心社设立
“大华油脂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年内,供销大厦、工业品公司等县直流通
企业也由统管经营改为承包租赁经营。期间,16处基层社合并为8处中心社。
2001年,供销社综合贸易大楼等6个企业实行破产改制,分别组建新的有限责任
公司,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中综合贸易大楼组建“供销大厦有限责任
公司”,工业品公司组建“宫宵商城有限责任公司”,冷藏厂组建“东营市万
达食品有限公司”,农资公司组建“兴农化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和“田丰
农药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棉麻公司组建“津利棉麻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油
棉厂组建“津发油棉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到2002年末,除了5个工业企业外,
各基层社、县直流通企业经营网点均由职工承包租赁经营。
第三节 经营网点
1986年,供销社营业网点主要为各商品经营公司下属商场、商店、门市部,营
业网点,服务网点;基层供销社下属各百货、生产资料门市部以及农副产品收
购、废旧物资收购点。各种经营网点129个,其中生产店18个,百货店20个,副
食店8个,综合店24个,批发门市部13个,杂品店5个,五金店1个,饮食店7个,棉站
19处,废旧物资收购点9个,粮油店4个,照相店1个。
1988年,县综合贸易大楼建成使用,供销社营业网点不断扩大,经营品种不断增
加, 设施档次提高。1990年,全系统共有营业网点154处。其中,工业品批发部
10处,农副产品收购批发部35处,废旧物资收购点13个,各类零售网点83处,饮
食业网点6处,服务业网点7处。至1994年,相继投资近千万元,建设较大规模的
营业设施。陈庄“北部大酒店”、盐窝“津中商场”、县城“东利中心商场”
和供销大厦陆续建成使用。全县供销系统经营网点达到163个, 营业面积4832
0平方米。其中,建有营业大楼5座,营业面积16012平方米。后随着市场经济体
制的确立,多种商业经济成份进入,供销商业受到冲击。县供销社采用招标租
赁等形式,建设专业市场,占领经营阵地。1999年,先后建成陈庄开发公司农机
市场,虎滩中心社农机市场和明集中心社建材综合市场。同年,工业品公司投
资建成“宫宵商城”,主营小商品批发零售,商城营业面积1540平方米,设单间
营业室24个,大厅营业柜台140个,安置下岗职工160名。
到2002年,供销系统有经营网点87处。其中零售商店78处(副食品商店6处、百
货商店8处、日用杂品商店8处、农业生产资料商店25处、农副产品商店6处、
综合商店13处、废旧物资收购商店8处、加油站2处),批发部2处,餐饮服务部4
处,加工业3处。共有经营人员204人。

第四节 商品购销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
供销社经营的生产资料品种主要是化肥、农药、农膜、农具、药械等。1986
年,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管理,由省、市、县三级供销社经营,价格一
律执行省市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1995年开始,确立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一
主两辅”的经营渠道,主渠道为供销社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辅渠
道为县及县以下农业“三站”(植保站、土肥站、农技推广站)和生产企业自
销。同年,成立利津县农资清理整顿合调领导小组,每年组织集中清理整顿3?5
次,打击假冒伪劣、坑农害农行为。经过清理整顿,重新设立农资经营网点49
个,其中县农资公司4个,基层社45个。1996年,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利津县首
次推出“农资经营许可证制度”,农资经营单位和个人先在县社办理农资经
营许可证,再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两证俱全方为合法经营,全县办理许可
证80余个。这项措施得到了省供销社认可,并向全省推广。各经营单位还开展
“联户包村”经营,使供需直接挂钩,促进了销售。
1998年组建农资集团,全县农资商品实现一体化经营。集团公司下辖15处分公
司,2处直属供应站,经营网络覆盖全县及周边县区农村。
2001年,县农资公司改建成立“兴农化肥销售有限公司”和“田丰农药销售有
限公司”,统筹全县化肥、农药、农膜的批发零售。与省内外重点农资生产
厂家签定购销合议,保证农资的供应与质量。同时,对农资经营网点全部按照
“一乡一站、一站一点”的原则,换发许可证,全县共办理换发许可证62个。
化肥
1986年前,国家对化肥实行计划供应,省统配化肥分粮棉油奖售肥和生产专项
用肥两种,实行凭票供应;非统配的化肥由当地计委下达计划,供销社经营。供
应的主要品种为复合肥、尿素、硝酸氨、氯化氨、碳酸氢氨、硝酸钠、普通
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等10多个品种。是年,全县供销系统销售化肥1.64
万吨。1989年,国家实行农资专营,化肥销量上升,当年销售3.64万吨。到1992
年,每年销售量都有所增加,其中,1991年销量最高,达6.05万吨。
1993年,国家取消粮棉油奖售化肥政策,农资市场放开,实行多口经营。1994年,
省级调控化肥由三级批发一级零售(省、地、县批发,基层社零售),改为一级
批发一级零售,即省农资公司批发,县农资公司与基层供销社批零结合。供销
社农资经营受到影响,化肥销售量降低。1995年起,实行农资经营许可证制度,
系统内部改革经营方式,强化服务意识,组织送货到户,促进了销售。到2002年,
化肥销售连续4年突破8万吨,其中2000年销售9.34万吨,2002年销售8.33万吨。
农药
1986年,农药经营品种除传统的敌百虫、敌敌畏、乐果、4049、1605、久效磷、
呋喃丹等品种外,高效低毒类菊脂药开始热销。主要品种有敌杀死、速灭杀
丁、溴氢菊脂、杀灭菊脂、百树菊脂等。粉剂农药逐步被淘蘚-。是年,全县
销售农药206 吨。1991年起,抗虫棉开始推广,灭虫类农药供应量相对减少,杀
菌类、灭草类农药销量上升。1992年,销售农药324吨。1995?2002年,年均销
售各类农药200吨左右。其中2002年销售量为164吨。
农具(械)
1986年,供应的主要农具、药具有耠子、楼、锄、犁、双骅犁和背负式喷雾器
等小型农具。是年,销售各类农具、药械1.4万件。后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
科技进步,农机具向机械化、自动化转变。主要农机具有旋耕犁、中小水泵、
播种机、棉花覆膜机、小麦脱粒机、扬场机、轧草机、电动喷雾器等。2002
年,销售各类农具、药械2.3万件。
农膜
20世纪70年代,农民开始使用塑料薄膜,80年代中后期,大量推广棉花地膜覆盖,
蔬菜、花生、西瓜等作物也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农用地膜供应一度紧张。每
年供应量200吨左右。1995年起,大棚蔬菜、拱棚西瓜等大量种植,棉花生产升
温,农膜销量逐年增加。是年销量达542吨。至2002年,每年销量都在300吨以
上。其中,2002年为725吨。
生活资料经营
1985年,国家取消对名牌商品的计划供应后,部分商品供不应求,多种经济成份
进入生活资料经营市场,购销两旺。县供销社成立物价信息科,及时采集市场
供求信息,调控物价,保障供应。同时,成立供销公司,开展联供联销和分购联
销业务,促进了商品销售。1986年,生活类商品销售总额为1299.2万元。1990
年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录音机和摩托车成为热销产品,供
销系统发挥网点、人员和购销优势,通过下乡送货、延期付款、赊销等形式
进行销售。1991年,销售电视机2632台,录音机561台,电风扇6093台,洗衣机153
台,电冰箱27台,摩托车309辆。销售额2503万元。
1993年后,供销商业体制改革,进行抽本经营和抵押经营,供销系统大部分门店
由个人承包经营或买断经营。1999年,县供销大厦、工业品公司等县直属企业
改制为承包租赁经营。各经营单位主动挂靠大企业,为名牌产品做总代理、
总经销,设立专卖店,促进了商品销售。
2002年,全县供销系统完成国内纯销售1.69亿元,其中生活资料销售为9763.4
万元。

第五节 棉花收购与经营
棉花收购
1985年,国家决定改棉花统购为合同定购,由供销社按国家分配的任务,与农民
签定定购合同。合同定购的棉花按倒“三七”比例(30%按牌价、70%加价)加
价收购。1986年,加价比例调整为“四六”,并对定购外的棉花实行限价政策,
影响了农民种棉积极性。是年, 收购棉花(籽棉) 4535吨。1987年,国家恢复倒
“三七” 加价收购政策, 并对定购外的棉花按定购内的相同价格敞开收购。
1990年, 国家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并对新开垦的棉田实行免征农业税的政策。
199 3年,棉花市场、价格、经营放开,但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收购量锐减。是
年收购棉花2400吨。1994年,在棉花收购上,由原来基层供销社代购,为各棉厂
租站直购。1995年,国家恢复棉花奖励政策,实施合同定购。1998年,国家再次
提高棉花价格,加之抗虫棉大量推广种植,棉花收购量开始增加。是年,收购棉
花4428吨。2002年,收购棉花6134吨。
棉花销售
利津县收购的棉花经各油棉厂加工后,按计划调拨。1986年,调出棉花4535吨,
主要供应省内纱厂和二级站。1988年起,国家实行调拨棉奖售粮政策,对省(自
治区、直辖市)间调拨棉花实行吨棉吨粮奖励办法。即按国家净调出量,每吨
由中央财政补贴差价128元, 用于棉花生产。1990年, 全县调出棉花3388吨。
1993年,国家取消棉花定购和调拨指令性计划,实行棉花市场、价格、经营放
开, 棉花购、销、调、存一度处于混乱状态,棉花购销量减少。是年销售棉花
240 0吨。
1995年,国家重新恢复棉花奖励政策,继续实行合同定购。1998年,棉花价格全
部放开,同时终止合同定购和定购内棉花加价、奖售政策的执行。2002年,全
县供销系统销售棉花6134吨。
棉油加工
1986年,全县有利城、陈庄两处油棉厂,年加工皮棉能力为15万担、生产卫生
油337.4吨。1990 年第三油棉厂建成投产,皮棉加工能力提高到25万担。1986?
2002年,累计收购籽棉14.39万吨,加工皮棉5.18万吨,生产卫生油1.57万吨。其
中,2002年收购籽棉1.7万吨,加工皮棉6134吨。

第六节 农副产品收购
1986年前,供销和商业系统都有收购农产品的职能,属于商业部门收购的农副
产品,多数委托基层供销社代为收购,称“代购”;属于供销部门收购的,由供
销社自行组织收购,称“自购”。收购的主要品种除棉花外,有芝麻、蓖麻、
红麻、苇瞈-、畜产品、禽蛋、中药材等。1986年,全县设收购站点17处,收购
总量为3510吨。后随着国家放开粮食、油料经营,供销社又增加粮油经营业务,
收购量增加。1992年, 收购各类粮食9595吨,植物油及油料(折油)1718吨,饼类
5085吨, 鱼22吨,虾42吨,牛羊肉41吨。总收购量15716吨,收购额1962.4万元。
1993年后,供销社农副产品购销逐步被集市贸易和个体私营所代替。供销社农
副产品经营主要是生产、加工企业收购后搞深加工。收购的主要品种为牛羊
肉、水产品、蔬菜和大豆等油料作物。是年,收购加工鱼虾40吨,肉类112吨。
翌年,冷藏厂开始收购加工蔬菜,当年加工638吨。2002年,各类农副产品购销
总量为49201吨。其中加工大豆25000吨,蔬菜2400吨。
第七节 废旧物资回收
废旧物资收购原由县供销社下属土产公司负责,各基层供销社亦设立收购网
点。1986年3月,县成立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主营废旧物资收购。收购的主要品
种有废旧钢、铁、蚛-、铝、锡等金属,废旧塑料、橡胶、废纸、破布烂鞋、
废棉麻和杂骨、毛皮等上百种。全县设立收购站点15处。是年收购额为81.6
万元。1989年,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改称利津县再生资源公司。1991年收购总额
为476.5万元。之后,废品收购站增多,私营网点遍布城乡,收购秩序一度出现
混乱。几经治理,取缔无照经营,打击非法收购,市场始得规范。2002年,以县
再生资源公司为主体,吸纳25家有证业户,在全县范围内组成废旧物资购销加
盟连锁网络, 进行分购联销。全年共收购调运各类废旧物资6.26万吨,收购额
877.1万元。
第八节 供销工业
1986年,县供销社有棉花加工企业2个,即陈庄油棉厂和利城油棉厂。1989年9
月利城油棉厂更名为“利津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第一油棉厂”、陈庄油棉厂
更名为“利津县供销合作社第二油棉厂”。1990年,利津县第三油棉厂建成并
投入使用。1991年,供销社冷藏厂建成投产。截止2002年,县供销系统共有4家
工业企业。
第一油棉厂
1982年建厂, 位于县城以北4公里, 滨港路237号。占地面积210亩, 固定资产
2900万元,有干部职工180人。以棉花收储加工为主,主要产品为皮棉、短绒、
棉籽油及其他棉副产品。设计年皮棉加工能力10万担。1995年开始进行多元
生产, 投资建设大豆浸出油项目。始加工能力为日处理原料50吨,后经1999、
2000年两次技改,日加工能力扩大到600吨。注册有“鲁津”牌商标,用于棉花
系列产品。2000年依托浸出油项目成立“鲁津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油棉厂
1950年9月建厂,位于陈庄镇驻地,占地面积230亩,固定资产800万元,干部职工
138人。主要产品为皮棉、短绒、棉籽油及其他棉副产品,年皮棉加工能力5万
担。为摆脱对棉花的依赖,1996年投资400万元建设塑编生产项目,年产编织袋
1100万平方米,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东营津发涂塑制品有限责任公司”。1998
年,投资60万元,建成日产2吨的造纸项目,成立“第二油棉厂生活用纸有限公
司”。2001年破产改制,成立“津发油棉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第三油棉厂
1990年建厂,位于北岭乡驻地,占地面积158亩,固定资产1000万元,有干部职工
130人。主要产品为皮棉、短绒、棉籽油及其他棉副产品,年皮棉加工能力10
万担。1999年,投资300万元,建成日处理大豆100吨的浸出油生产线,后经技改,
扩大到120吨的规模。2000年8月,改制成“利津县同兴油棉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东营市万达食品有限公司
其前身是利津县供销社联营冷藏厂,成立于1991年,是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
局建议卫生注册的外向型蔬菜加工企业,以加工出口速冻、保鲜蔬菜水果为
主。冷藏厂1998年改制,成立东营市万达食品有限公司。公司占地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有2吨/小时清洗、漂烫、预冷、速冻生产线一条,20吨/
日速冻间2个,600吨低温库房、1300吨恒温库各1座。2002年,通过国际先进的
蔬菜加工质量控制ΗΡccΑ体系认证。公司建有自己的无公害蔬菜、水果生
产基地,其主要产品速冻白(绿)菜花、芦笋、韭菜、大葱、辣椒、圆葱、胡萝
卜、蒜米、草莓、黄桃和保鲜蒜薹,牛蒡、冬枣等,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美
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