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河 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22&run=13

第一节 河 道
黄河利津段,上接滨州界,起自北宋镇禱-王庄西南(桩号90+000),沿县界东北流,
经北宋镇、利津镇、盐窝镇、北岭乡、陈庄镇,到西河口止(桩号164+000),下
接垦利段。境内流程74公里。
今黄河利津段,仍属黄河下游之誠-河段,两岸堤距0.5?5公里,其中麻湾至王庄
段, 素有“誠-胡同”之称, 堤距不足1公里,最誠-处小李险工23号坝距对岸仅
460米。两岸险工、控导工程相连接,占河段长度97.7%。河道曲折系数为1.2,
比降1/10000,属弯曲型单式河道。王庄至渔洼段长30公里,两岸堤距由0.8公里
扩展到5公里,为由誠-河道向河口段的过渡段,两岸险工、控导工程稀少,河道
横向摆动较大。
在河槽展宽的同时,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据1965?1988年实测资料计算,渔洼断
面滩地增高0.39米, 年均0.02米。其中, 1979年测量记录, 宋集附近河底高程
13.00米(大沽高程系,下同),滩面高程14.77米,背河地面高程12.40米,整个河
床高于平地,已成地上悬河。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来水量偏小,挟沙入海能
力降低,河床淤积愈加严重。槽高、滩低、堤根洼、背河地面更洼的二级悬
河之势日渐成型。
今利津段河道槽深不足2米,排洪能力由1980年的每秒6000立方米,降低到2000
年的每秒3000立方米左右。全段河道一般高于背河地面3?5米,防洪水位高于
背河地面8?10米。如遇较大洪水,即有发生滚河的可能。中小洪水各险工埽坝
也险象环生,利津人民防洪抗洪的压力增大了。
第二节 河 口
河口范围
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洲湾交汇处,北纬37°15′?38°10′,东经118°10′?
119°15′,系陆相弱潮堆积性河口,由河流近口段、三角洲及滨海区组成,总
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
近口段以河流水文为基本特征,自滨洲道旭起,至海口长150多公里。黄河利津
段属近口段。
黄河三角洲以利津城为顶点,朝东北方向呈扇形展开,北起徒骇河口,南到支脉
沟口,总面积约6000余平方公里,为黄河入海尾闾流路摆动地带。利津全境在
黄河三角洲范围内。
滨海区为黄河河口地区海岸外侧的浅海海域,水深20米以内,宽约20公里,南北
长约180公里。利津海域,西起老挑河口,东至黄河故道五河口,全长59公里。
俱在河口滨海区范围内。
尾闾流路
黄河由利津入海以来,河水出海口门屡被泥沙淤积,渲泻不畅,逼使河水漫溢、
分汊、决口,导致尾闾流路变迁,海口位置迁移。从1855年(清咸丰五年)至1934
年历时79年,实际行水期62年又4个月,尾闾改道6次(详见前志《黄河篇》),平
均每10年改道一次。从1953年至1976年,先后进行过3次人工改道(详见前志)。
1976年人工改道,黄河由清水沟入海。
黄河改道清水沟后,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尾闾改道的规律和人工改道成功实践,
多次组织、邀请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水利学专家进行河口治理、尾
闾改道等多方面内容的研究、试验、规划工作。并把利津境内的刁口河、马
新河作为清水沟流路后的备选流路。东营市政府和胜利石油管理局根据黄河
三角洲经济建设和油田开发的需要,提出稳定清水沟流路40?50年的要求。河
务部门相继实施了“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固滩保槽、定向入海、
借潮输沙”等一系列措施,稳定了清水沟流路,至今已行水26年之久。
附:近代河口变迁图
第三节 滩 区
黄河河道与两岸大堤之间的河床地为滩区。利津段滩区随河道摆动、尾闾变
迁、大堤兴废和区划调整而多次变动。1956年前,左右两岸滩区均属利津段管
理,后右岸划归他属,今利津段仅管理左岸滩区,上起北宋镇与滨州界,下止陈
庄镇与河口区界,总面积约1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99万亩。
滩区概况
大清河时期及黄河夺清之初,河槽水深岸高,两岸无束水工程,没有固定滩区。
至清光绪初年,河底渐高,河水漫溢机遇增多,沿河民众堆筑土埝束水,滩区初
步形成。到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两岸临黄大堤修成,滩区始定。
黄河滩区在蓄滞洪水、削减洪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国前,河道缺乏
控导设施,主槽处于游荡不定状态,此岸塌滩成河,彼岸落淤还滩的现象频繁发
生,随时改变着各滩区的形态和面积。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着手修建控导
工程,稳定主槽制导线,至1994年,利津段左岸相继建成控导工程(又称护滩工
程)8处,河槽基本稳定,各滩区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利津滩区被各险工阻隔成
大小不等、首尾不相连接的5大片,分属北宋镇、利津镇、盐窝镇、北岭乡和
陈庄镇管理。
五庄滩 属北宋镇(診-属南宋乡),自北宋镇与滨州界起至宫家险工,滩内有坊
子、 佟家、贾家、单家、丁家、禱-王、三岔、高家等8个行政村。石门村于
1997年迁出堤外。
大马家滩 自宫家险工至张滩险工。分属北宋镇(診-属店子乡)、利津镇境地,
滩内无村。
东关滩 自张滩险工至綦家嘴险工。属利津镇境地,滩内有崔家庄、毕家庄、
东关等3个行政村。
王庄滩 自小李险工至王庄险工。属利津镇境地(診-属王庄乡),该滩面积最
小,无村庄。
自王庄险工至罗家屋子以下河口区界。该滩面积最大,长约40公里,診-属盐窝、
北岭、集贤、陈庄、傅窝等乡镇,各滩面称盐窝滩、北岭滩、集贤滩、傅窝
滩。今属盐窝镇、北岭乡、陈庄镇境地。滩内有前进一、前进二、爱林一、
爱林二、新胜、新兴、东方红、一千二、崔范等9个村庄。
据2002年汛前统计,全段滩区内共有行政村20个,人口8375人。
滩区治理
临黄大堤建成后,河水漫溢出槽即淹没滩区行洪。河水所挟泥沙陆续在滩区
沉积,导致滩面不断升高。泥沙沉积过程是:颗粒较大、较重的沙质土先在河
槽近处沉落,且淤积厚度大,形成河唇;颗粒小、重量轻的红粘土在离河槽远处
沉落,淤积厚度小。经多年反覆漫滩沉积,各滩区形成河唇高、滩面洼、堤根
处更洼的局面,又加历次大堤修培,皆顺堤根取土,土方窝子相连接,漫滩后顺
堤行洪,刷成串沟,称为“坝壕”,愈加重了堤根更洼的局面。据河务部门测量,
各滩面横比降达2?3/10000。大汛过后,待洪水收槽时,各滩区积存下1?2米深的
积水,有时四五个月不干涸,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大堤安全。
沿河群众为保护滩区农田作物,维持农业生产,俱顺河唇高地堆筑土坝挡水,这
种土坝初称民埝,后称生产堤。生产堤与险工相接,一般高1?2米,宽2?3米不等。
低小的生产堤虽不足以抗拒较大水位的洪水,但中等水位河水漫溢出槽时,数
万亩农作物全赖生产堤保护,沿河群众对生产堤极为重视,成为每年防汛的第
一道防线。
20世纪90年代,配合护滩工程整修,修建滩区公路,便利了群众生活和防汛工作。
历史上,沿河村落密集,人口众多,建成临黄堤后,历届政府皆动员民众迁出滩
外居住,并给予迁房补助。1974?1982年滩内迁出7个村,2000余人。留在滩内
的村民,按每人3平方米修建避水台,全段共筑避水台53个。1997年又迁出石门
村。1998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并投资,滩内20个村8300余人,全部按防御8000?
10000流量洪水标准淤筑了避水村台。
第四节 河 患
黄河水量年内分配不均,7?10月份来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形成伏秋大汛,加
以河口泥沙淤积,尾闾泄水不畅,河水极易出槽漫溢。河口地理位置与中游河
段相比,处于高纬度地区,封河早,开河晚。中游河道开河或消凌时,浅誠-的尾
闾河道仍坚冰固封,极易造成冰凌插塞阻水,造成凌汛漫溢。清代末年到民国
初期,几乎岁岁决口,给利津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详见前志)。新中国成立后,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人民治黄的新时期。除1951年、1955年凌汛,王庄、
五庄两次决口外,已55个伏秋大汛及其它凌汛未决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黄河进入枯水期, 河水流量减小,甚至出现断流现象。仅
1988年、1996年出现过高水位洪水。
1988年汛期,洪峰流量每秒5660立方米,傅窝滩漫滩,淹及至診-集贤乡李呈村,
淹没农田5万亩,9个村庄3000余人被大水围困。
1996年8月7日,一号洪峰到达利津段,20日第二号洪峰接踵而至,洪水流量每秒
4100立方米,水位高达14.70米。此次洪水由于生产堤的作用,各滩没有进水漫
滩,只南宋滩因滨州生产堤决口而漫滩,淹没土地1.07万亩,有9个村庄3000余
人被水围困,直接经济损失3462万元。1986?2002年,利津河道凌汛期凌情不甚
严重,没有造成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