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乡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18&run=1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984年,利津县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1985年更名为利津县城乡建设
委员会。内设办公室、城建科、施工科、房地产管理科。1986年以后随着该
项事业的发展,内设机构几经调整充实,下属单位逐渐增多。2002年3月,县城
乡建设委员会更名为县建设局。同时,人民防空办公室划归县建设局,在工程
股加挂人民防空办公室牌子。建设局内设办公室、规划股、工程股、村镇建
设管理股和财务审计股五个行政股室,下辖市政管理处、房地产管理处、建
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建筑规划设计院、环卫站、房地产交易所、灯管所
等7个事业单位。全局有正式干部职工11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20
人,会计师1人,档案馆员1人,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35人。另有下属企业县建筑
安装公司、二窑和工程造价咨询中心。
第二节 总体规划
1983年底,县政府开始编制利津县有史以来首部城镇总体规划,1984年编制完
成,经市政府批复实施。此后,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后对《利
津县城镇总体规划》进行3次修订,分别编制形成《1989年利津县县城总体规
划》、《1995年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和《2001年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
1989年利津县县城总体规划
该规划由山东建工学院编制,县委、县政府与东营市建委组织评估和审定。
规划确定以向西、北为城市发展方向,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为油田服务工
业为城市性质,人口规模近期2.3万人,2000年3万人,远期5万人。城市结构为:
两条发展轴(利二路、津二路)、四大功能区(文教、工业、商业、行政)、六个
中心(工业、商业服务、行政办公、体育、卫生、娱乐)、两个居住小区(新、
老城区)。工程设施为新老城区道路6纵6横和两个环(管、线)。景观规划为黄
河风光揽胜区、古城风貌保护区、利城新貌展示区。
1995年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省建委关于新一轮总体规划审查审批
办法,对1989年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予以修订。规划期限近期到2000年,远期
到2010年,远景2050年后。城市性质是以加工业、轻工业和石油化工业为主的
新型城市,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控制面积近期4.8平方公里,
远期7.86平方公里,远景约为15?20平方公里。规模人口近期3.2万人,远期6万
人,远景约为15万人。交通规划,診-过境滨港路由西北外环路经过,市区南环
路过黄河设轮渡直通东营,远景建利津大桥,市区西部设一大停车场,北部设一
新汽车站。市区内利二路、津二路为主干框架,利六路、津三路、凤凰路形
成内部环路,连接工业、文教、老城和中心区。商业、金融、行政、文化等
公建用地集中于利一路至利三路、津一路与津三路之间,在老城区利一路设
一特色商业街。在新规划生活区设相应规模的中小学等设施,在南部新区设
一综合医院,约150床位。利四路以北、津二路以西为综合工业区。规划还对
生活居住、农贸市场、公共防护绿化、城市风貌、供排水均作了框架式设定。
2001年利津县城市总体规划
由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利津县城建委共同完成,通过省、市专家评
审,并上报市政府。总体规划控制区面积为79平方公里,规划基期为2000年,近
期规划为2005年,远期规划为2010年。规划目标是:为居民生活创造舒适、宜
人、方便、和谐的人居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功能齐
全、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黄河三角洲地
区现代化园林式城市。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经过长期发展,利津县城镇群体已具备一定基础。以利
津城为主中心,以东北部的陈庄中心镇为副中心,以滨港路和辛河路为主要发
展轴线的城镇体系框架,为全县城镇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1
年规划县城仍然作为全县一级中心城市,中心镇陈庄作为北部次中心,与盐窝
同属二级城镇,其余为一般小城镇,属三级城镇。全县城镇体系规划规模,近期
(至2005年)全县总人口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8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2.7%,
远期(至2010年)总人口3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5万人,一级城镇8万人,二
级城镇2?3万人,三级城镇1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为60%。
县城总体规划 县城居民居住用地分三种类型:一是东部旧城区以传统平房为
主;二是各单位建设的居民用平房;三是中西部各单位新建的楼房和统一规划
的楼房式住宅小区。2001年规划要求对东部旧城区进行改造,对现状新城区统
一规划, 统一建设, 形成设施配套的居住小区。县城总体规划规模:近期用地
7.16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远期用地9.5平方公里,人口8万人。城市总体规划
采用单中心集中式块状结构,城市连片集中布局。县城中部凤凰广场周围,津
二路与利二路交叉附近集中形成全县的商业服务中心,并结合其他设施形成
城市中心,西北部为生产区,东部、西部为综合生活区。行政办公区规划两处,
一处在东北部、一处在西南部,文教区位于东北部,各项基础设施相应布局,绿
化系统穿插其中,形成有机联系的城市整体系统。城市道路采用方格网加放
射路网结构模式,形成9横(东西方向自南向北分别为城南路、利一路、利二路、
利三路、滨港路、利五路、利六路、永莘路和城北路)9纵(南北方向自东向西
分别为城东路、黄河路、沧湾路、津一路、津二路、津三路、津五路、凤凰
路、津六路)的有机道路交通体系。景观特色充分利用黄河资源,达到人文环
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在“水、绿”自然条件基础上,体现时代性、现代感
与历史的延续。
规划管理
1981年,利津县出台城区建设土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县城新建单位申报征
用、选地定点工作。至1986年,批复了交通局、书店等十多个单位沿街建筑的
定点、验线。
1988?1992年,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08份,完成92
处建设工程、构筑物的定点放线,制止违法乱占乱建、占压人行道38起。1993?
1998年,利用宣传车、咨询站、宣传材料、电视讲话、永久性横幅标语等形式
着力宣传《城市规划法》和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
1999?2001年,全县共核放《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93份、《建设工程规划许
可证》642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60份、《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21
份。
2002年,严格规划管理程序,本着城市规划建设程序化的診-则,共发放《建设
项目选址意见书》56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76份,核发《建设用地规划
许可证》28份,“一书两证”发证率达到95%以上;发放行政处罚决定书5份,
使双违率控制在2%以下;开展“阳光规划”活动,让群众全面了解全县规划建
设情况;全面启动城市“绿线”、建筑“红线”工程,对县城区道路两侧制定
“绿线”、“红线”标准,为城市“大空间、大绿地”的控制成形和建筑物
的定点放线起到了保障作用。
第三节 县城建设
基础设施
街道 20世纪70年代初,城区开始向外扩展,新修街道逐渐增多,至1983年,除
北街仍为土质路面外,所有道路均为沥青路面。但标准低,市政工程不配套。
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02年,城区道路已形成良好的骨
架雏形。整体上以东西、南北方格网状道路为骨架,东北部以滨港路为基础
采用放射状,东西方向自南向北分别由大桥路、城南路、利一路、利二路、
利三路、利五路、利六路、利七路、永莘路共9条;南北方向自东至西分别为
津一路、津二路、津三路、津五路、凤凰路、津六路、滨港路共7条。城市
道路共16条,道路长度30.83公里,道路面积1.68平方公里。

楼房 20世纪80年代,城区住宅主要是砖瓦平房,二层以上楼房仅有10幢,人均
居住面积8.5平方米。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开发建
设步伐加快,住宅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室内水、电、暖、卫、讯设施一应
俱全。到2002年底县城建有住宅楼198幢,4900套,人均居住面积22.4平方米。

城区楼房式住宅小区有:苏南花园、金都花园、絓-南花园、丽苑小区、凤凰
小区、润泽小区、青岛颐德花园、大唐人家别墅。

供水 城区供水历来靠黄河水和井水。1978年成立自来水公司,利用黄河水源
供水,机关单位开始用自来水。1980年南关水库建成后,县城全部用上自来水。
1991年起黄河连续几年出现断流,造成缺水,1993年将自来水公司泵房与胜利
油田水厂的供水管线进行对接,每小时供水量420立方米,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
需要。1995年和1996年黄河断流时间延长,南关水库进水困难,再加胜利油田
向自来水公司的日供水量减少,形成了水荒,建设自己的水源势在必行。1996
年县政府决定建设城南水库,并将其列为1997年9件大事之一。1996年11月开
工,1997年11月竣工。城南水库位于县城南环路南,占地面积770亩,工程总投
资771.89万元(未包括征地费)。设计库容100万立方米,蓄水深3米,内坡全部由
天龙板衬砌。配有5002LB-70型立式轴流泵2台,55KW电机2台,200KVA变压器1
台及进出水闸等设施。 1997年9月, 自来水公司铺设ф426mm球墨铸铁管线
1260米,将城南水库水引入自来水公司清水池。并新上111KW水泵一套,每小
时供水量550立方米。城南水库正式使用后,診-南关水库废弃。
1998年后, 又购置变频软启动等设备,对城区利一路、利三路进行管线改造。
2000年,自来水公司投资673万元,将油田利津水库水源引入城南水库,共铺设
ф500mm管线10500米,2000年7月10日一次试压成功,为利津县城区用水提供
了保证。
2001年10月,实行水资源统管,将自来水公司移交水务局管理,并决定建设利津
水厂。县政府将利津水厂工程列为2002年度县政府10件大事之一。工程总投
资1000万元,于2001年10月28日开工,主体工程2002年6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
水厂位于城南水库北,大桥路南,占地面积60亩。设计日供水能力2万立方米。
主体工程主要由一级泵房,折板反应池,平流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及二级泵
站组成。水厂采用先进的净水工艺,选用国内一流供水设施,实行现代化的操
作管理。2001?2002年,自来水公司对县城主要路段进行管线延伸改造,新铺ф
200mm以上管线1500米,改造管线7000米,安装控制阀门30余个,使管网基本达
到环网运行。 通过改造完善, 自来水公司供水控制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 ф
100mm以上管线40余公里,用水单位545家,用水人口38400人,日供水量超过1
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100%。
排水 城内积水历来是顺从自然流势,排入湾塘。1984年,县城乡建设委员会
投资4万元,将利二路明沟排水改为毛石砌体,混凝土盖板的排水沟。西关桥至
农业银行门前一段路,总长350米,各单位相继修建了门前排水暗沟。逐步代替
了明沟排水。
1990年后,排水工程建设步伐加快。1991?2000年相继在利一路、津二路、津
三路、城北路、利三路、南环路、滨港路、利四路、利五路埋设了排水管道。
2001年, 津六路、 利一路西延,利二路西延,利三路西延,共铺设排水管道
11024米。到2002年,城区主排水管道总计32条,总长度为93千米,分布于城区
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下。所有排水主管道均为砼管,直径600?1000毫米,管道坡
度1%?0.5%,每隔50米排水管设有一检查井,为防雨污合流,每一检查井对应一
套雨水井。
城区排水河道主要有:三里河沟和西关排沟。管道排水分别流入这两条河沟,
从城区穿过,至城区外东北方向汇入太平河。老城区的排水,城北侧入大仓湾,
城南侧入西南街湾。每逢大雨水流倒灌,县政府为解决老城区雨季排洪问题,
于1989年建起了大仓湾排水泵站和西南街湾排水泵站,保证了居民生产、生活
和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
桥梁 1986年前,利津城区仅有西关桥和拖修厂门前桥。西关桥位于旧城西关,
建于1969年,改建于1989年,跨度4米,桥面铺沥青路面,是沟通旧城区与新城区
的主要通道。拖修厂门前桥位于拖修厂西北约30米处,建于1973年,投资3000
元,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跨度5米,现已拆除。
1987?2002年,利津城区内新建和改建各类桥梁10座。其中,水利局负责设计与
建设的9座。

路灯 1985年,城区仅有路灯59盏,皆用水泥电杆架设。此后,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发展,路灯逐年增多,灯具由老式向新式发展,电线杆由水泥杆向铁杆发展。
至2002年,全城共有路灯2483盏,架水泥电杆373根、铁电杆942根,分布在县城
16条道路。
供暖 1986年前,县城居民和单位供暖皆自备煤炉。1986年后,部分机关和单
位建设锅炉房,单位内部集中供暖,有的居民安装土暖气。至2000年,县城只有
少数单位联片供热。2001年,县政府把实施城区集中供热列入议事日程,聘请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利津县城区热力专业规划》,投资建设利津热
电厂,当年11月热电厂竣工试运行,2002年开始铺设供热主管线,到年底凤凰制
药厂、石化厂首先实现集中供热。
绿化
1983年开始绿化城区街道。1985年后,随着城镇总体规划的逐步实施,城区绿
化步伐加快,类型增多,到2002年底,绿化总面积达111.9万平方米。人均占有
绿地面积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0%。其中,县城区道路绿化总面积24.18万
平方米;庭院绿化总面积51.4万平方米;居住区绿化总面积37.24万平方米;公
用绿地总面积5.09万平方米;花卉总面积4600平方米。
道路绿化 1983?1986年重点绿化利二路,在城内东西大街种植梧桐、合欢千
余棵。1987年绿化利一路植柳328棵。1992?1996年先后3次绿化津二路,种植
蜀桧、冬青、石榴、百日红、垂柳等树3000多棵。期间,1994年在城南路植柳
353棵,1995年在城北路植白腊130棵。1997?1998年,滨港路种植垂柳685棵,冬
青1545棵,石榴332棵,白腊181棵,月季2170棵,木槿900棵;利三路东路种植白腊
60棵, 西路种植白腊418棵。1999年, 津三路种植冬青2780棵,合欢60棵,白腊1
10棵, 木槿600棵,龙柏球8000棵。2000年,津五路种植三叶草2380平方米,国槐
90棵,合欢150棵,金叶女贞3350棵,龙柏球4070棵,紫叶小檗920棵,石榴2100棵。
2001年, 建成欧式商业街(津一路) , 种植垂槐390棵;大桥路种植垂柳210棵。
2002年津一路南延,种植垂槐180棵;大桥路种植白腊656棵,三叶草、月季等绿
化面积2万多平方米。
单位庭院绿化 1986?1988年,县人行、百货公司、河务局、医院、法院等单
位,种植柳树、杨树、梧桐、马尾松等多种树木,绿化面积10195平方米。
1989?1994年教育局、利津一中、土管局等十几个单位对庭院进行绿化。共新
增绿化面积8.1万平方米。
1995?1998年,开展创建“花园式单位”、“绿化先进单位”活动,新增绿化面
积达12.7万平方米。 有7个单位达市级“花园式单位”标准, 3个单位达市级
“绿化先进单位”。
1999年,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县委、河务局、
国税局、实验二校、财政局等5个单位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新增绿化
面积3.03万平方米。
2000年,依照县政府《创建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对公共绿化和庭院绿化进行
统一规划,到2002年又有20多个单位进行庭院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1.5万平方
米。
居住区绿化 1983?1992年,城东、城南居民区进行植树绿化。1993?1998年旧
城各居民区共新增绿化面积8万多平方米。1999年以后,机关居住小区和各居
民小区的绿化面积逐年扩大,到2002年总计新增绿化面积8.7万平方米。
另外,从1995年开始营造公共绿地,到2002年总计建成城区公共绿地2万多平方
米。
园林
凤凰街心公园 位于县城利二路、津二路交叉路口北侧,利津影院门前,建成于
1995年,投资200万元,面积14.2亩。城外调土7000余方,埋设软式透水管线597
米,铺设炉渣隔碱层1200立方米,浇筑花池3742.8平方米,建有喷泉、带河、水
池、雕塑、舞池、亭榭、回廊等,栽植各种花木50多个品种,绿化面积5000平
方米,其中心建筑为高达14米展翅欲飞的金色凤凰塑雕,与古代“利津凤凰城”
名称相吻合,成为利津县城的城标。1998年,街心公园二期工程扩建,新扩面积
7.7亩,新增儿童娱乐设施。街心公园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一处清新舒适
的休闲场所,也为今后城市建设积累了经验。
凤凰广场 位于利津县城西部,县人民法院以西至隆昌防腐公司。东西长400
米,南北宽350米,规划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东部主广场12.6万平方米,西部商
业区面积2.4万平方米。广场是集行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凤
凰广场规划结构为:一带两轴四区。一带是广场东侧的滨水风光带,内有生态
岛、门式小品、水生植物、轻钢拱桥、荷池等;两轴是指主次景观轴,以凤凰
台的中心喷泉为轴心设置,南北方向为主景观轴,东西方向为次景观轴;四区是
指广场区、办公区、商业区、滨水区。广场区是凤凰广场主体,内设有凤凰
台、主席台、会展中心、水池主体雕塑、舞池、儿童游戏场以及各种花坛等;
办公区,即凤凰广场的管理中心,建有管理房一栋;商业区建有商业大厦;滨水
区,即滨水风光带,它以水、桥、岛为景点,水生植物加以点缀,使水、绿、岛、
桥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利津凤凰广场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2002年3月开
工,同年9月竣工。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
第四节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道路清扫
1982年开始,城区街道卫生由利津镇政府组织专业队伍清扫。1986年县城建委
城建科接管环卫工作后,共有17名环卫工人实行半日保洁,清扫主要街道,清扫
保洁率在50%左右。1992年城区环境卫生工作由利津镇村管站代管,有清扫工
人37人,负责城区9条街道26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实行每日清扫保洁两次,保
洁率达70%。
1994年10月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站成立,有清扫保洁人员43人,对城区33万平
方米11条街道实行全天清扫保洁,保洁率达100%。2002年环卫队伍壮大,有环
卫工人106人,统一工作服,配备了较为先进的垃圾收集推车,清扫质量明显提
高,城区面貌焕然一新,达到了“五无”(无泥沙砖石、无人畜粪便、无纸屑瓜
果籽核、无废弃塑料袋、无杂草及其他污物)。“六净”(路面净、路牙子净、
人行道净、墙角路肩树坑净、果皮箱垃圾箱垃圾池周围净、雨水篦子净)的环
境卫生标准。
垃圾清运及处理
建国后至80年代初,城区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粪便垃圾)基本上是
薥-生产薥-处理,生活垃圾、粪便垃圾用于肥田,部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填
埋于坑洼池塘。1982年后,先后由利津镇、城建委拨专款雇用兼职人员每天早
晨把垃圾运出城外或填垫坑塘。1992年在三里庄以西确定了垃圾存放点,利津
镇村管站安排专人清运,主要运输工具为两部12马力拖繺-机。
1994年利津县环境卫生管理站成立后,对整个城区的垃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
清运。1995年修建了垃圾处理场,垃圾乱倾乱倒现象得到有效控制。1997年县
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城区建筑市场环境卫生管理的通知》,对建筑垃圾统一
管理,统一处置,严禁乱倾滥倒。2002年整个城区除少部分旱厕粪便垃圾外,绝
大部分垃圾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清运,统一处置。日产垃圾90立方米,实现日产
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公厕建设与管理
1997年前,县城区唯有西关桥北旱厕1处,由县环卫部门进行管理(2001年因津
一路拓宽改造拆除)。1997年5月,凤凰公园内建设三类式水冲厕所1处,由建设
局所属的广场管理办公室负责保洁管理。2001年3月,在津一路商业局大门南
侧和县建筑公司预制厂院墙北侧建设公厕各1处。2002年9月在利一路宾馆东
侧、凤凰广场、利二路县社北门、县供电公司北门及津二路光彩事业一条街
对面建设二类式水冲公厕5处。县城区共建有标准化公厕8处,采取承包责任制
管理办法,与承包人签订衆-议书,确保公厕及时消毒,灭蚊蝇,卫生整洁、设施
完好,定时开放。
环境卫生监督
1985年,县政府颁发《关于加强县城爱国卫生管理的通告》,对城区的市容、
街道清扫、垃圾清运及环卫设施保护等制定管理办法。1992年后,县政府先后
发出《利津县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三个县长令,使环卫管理逐步走
向法制化轨道。1998年结合利津县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全面推行班长承包双
向选择的用人管理责任制,环卫站以招投标的形式与中标人签订衆-议,确定目
标责任和利益, 实现了承包人责、权、利三统一, 做到全天保洁,城区保洁率
100%,垃圾清运实行“定人、定量、定费”的“三定”承包,做到日产日清,
随产随清,城区面貌清新整洁,1999?2001年连续三年在全市环境卫生评比中名
列前茅。
第五节 乡镇村建设
村镇规划
中心镇总体规划 陈庄镇是利津县次中心镇,也是市级小城镇建设的试点镇。
该镇位于县境东北部,在永馆路、辛河路和滨海路交汇处。土地总面积226平
方公里, 其中, 耕地11.34万亩, 人均2.3亩。辖95个行政村。2002年末总人口
53677人,其中,驻地人口11800人。1996年完成粗线条规划。2001年聘请省城
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近期到2005年,城区
人口达到1.8万人,人均用地118平方米,城区面积3.55平方公里。规划确定陈
庄镇的性质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商贸流通重镇。规划镇驻地以形成方格
网状道路骨架为主,采用集中紧凑式布局结构。南部建一中心广场,结合周围
的商业服务、金融等公共建筑形成全镇的中心。其它行政办公、文体科技、
教育机构等公共建筑,依功能分片布局。公共建筑在镇驻地中心呈条形布局。
镇驻地南部依托辛河路形成新的大型集贸市场区。镇驻地北部形成工业小区,
结合镇驻地南部永馆路北侧的工业布置,新设工业用地。居住区主要是结合
村庄扩建完善,形成北部和南部两大居住区。
小城镇总体规划 2000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加快全县城市化进程的实施
方案,盐窝、北宋、汀罗、刁口、虎滩、北岭等小城镇,均编制了粗线条的建
设规划。2001年3月,各乡镇聘请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规划设计部门完成了新
一轮总体规划和配套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2002年,县政府制订小城镇建设考
核办法,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到年底,全县8个乡镇(利津镇除外)均完成总体
规划编制工作,并付诸实施。规划到2010年,盐窝镇人口规模达到2万人,其余
各镇达到1万人左右。
村庄总体规划 2000年前,只编制了一个粗线条规划,全县510个行政村大部分
村庄没有按规划建设,缺乏统一布局。到2001年,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面
启动,当年全县有3个试点村规划编制完成,2002年,全县有50个村完成村庄建
设规划。
村镇建设
中心镇建设 陈庄镇新一轮详细规划从1996年起,先后投资2.6亿元规划建设
占地600亩,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贸源商场,吸纳经营业户350家,容纳集市流
动摊位3500个。对辛河路实施改造工程,全长1700米,新建二层以上商品房3.1
万平方米。完成城区道路拓宽改造11.6公里,人行道铺装2.1万平方米,架设路
灯260盏,新修排水管线1.2万米,供水管线2.1万米,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种
植花草树木3.8万株,新安装程控电话3548门,拆迁旧房2.5万平方米,开发建设
商品房10.1万平方米,住宅楼2.5万平方米,完成城镇建设总投资5.3亿元。
村庄住宅建设 20世纪80年代起,农民住宅建设标准逐年大幅度提高。全县砖
木结构瓦房已占建筑总面积的30%,坯墙砖基瓦房占50%,土房占20%,人均居
住面积由解放初期的4.5平方米上升为8.5平方米。90年代农村开始盖楼房。
平房一般都是正房3~5间,建筑面积在75~120平方米,砖石结构和钢筋砼梁、
檩结构,大玻璃门窗,水泥地面或砖铺地面。瓦屋面双面坡水或四坡水,木吊顶
棚,内墙为白灰水泥墙皮,外墙为水泥勾缝或水泥砂浆抹面,正房多为红瓦尖屋
顶。
楼房一般为二层的联体简易楼,楼下设厨房、卫生间、储藏室,楼上作卧室、
接待室,多为混合结构。1997年,北宋镇西孙村六户农民建起二层楼房,户均建
筑面积200平方米,造价10.08万元。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到
20世纪90年代乡镇之间的道路,大都改造成沥青路;旧有的木桥、土桥均改为
砖石或钢筋砼结构的平桥;电网遍布各村。1983?2001年,全县村镇新增住宅面
积474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面积4.78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36.25万平方米。
2002年,全县达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乡村都建起卫生院或卫生室,有文化
大院276个,自来水受益村庄489个,18.56万人。
第六节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房屋权属
直管公产 1984年房产管理委员会并入城乡建设委员会时,移交直管公房406
间,7750平方米。1990年直管公房存有273间,5443平方米。随着县城的拆迁建
设和旧土坯房屋拆除及其他診-因,2002年直管公房仅存125间,2600平方米。
单位自管公产 1984年各单位自管的公房14787间, 29.57万平方米。 1995年
64.38万平方米。2000年为95.21万平方米。2002年增加到101.71万平方米。
军属房产 利津县军产只有县人武部的房产,1983年,有房屋56间,面积1100
平方米,1986年6月至1996年2月人武部归地方管理,在这期间,县内没有军产。
1996年3月县人武部又隶属军队管理,当时有房产3919平方米。由于近几年的
拆迁建设,现有军队房产3805.6平方米。
房屋拆迁和安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利津县对部分房屋进行拆迁。其中1992年修建津
二路, 拆迁房屋1500平方米;1994年,“两路一园”工程拆迁房屋1560平方米;
1997年,滨港路改造,津三路南延,拆房屋1030平方米;1999年,津二路建设工程
拆迁公房480平方米,私房280平方米;2000年,津一路欧式一条街拓宽改造,拆
迁公房19123.88平方米,私房2302.74平方米;2001年,利二路西延等工程拆迁房
屋11070平方米,同年底,利一路景观改造拆迁房屋2万平方米;2002年,凤凰广
场建设拆迁房屋6500平方米。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属于公房拆迁,各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
解决,县政府一般不作特别安排;属于私房拆迁,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统一
安置,对其拆迁损失给予足额补偿,确保拆迁当事人合法权益。
房地产开发
1992年利津县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成立后,开始进行房地产开发。1993年投
资建设翠薇住宅小区,建设住宅楼3幢96户,建筑面积6569.77平方米。1996年,
由于各种診-因利津县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宣告破产。2000年,随着利津经
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先后有丰泽、润泽等8个开发公司在利津安
家落户进行房地产开发。2001年利津隆正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成利龙市场,
建筑面积达7426.70平方米;上海华进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欧式商业街南
段东侧及欧式商业街东延工程北侧,共开发商品房41套,建筑面积6459平方米;
利津润泽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开发欧式商业街南段西侧,建筑面积5459.43平
方米。到2002年先后建成苏南花园、润泽小区、絓-南花园、凤凰小区、大唐
人家等8个住宅小区,建筑面积达118.64万平方米,住宅2783套。
房地产行政管理
产权产籍管理 利津县房地产管理处从1987年开始办理房屋确权,到2002年已
发放公房证605个, 建筑面积102.35万平方米, 发放私房证2398个, 建筑面积
74.73万平方米。全部做到了收审证件齐全,房屋产权无纠纷,证物相符,数据
图纸相符,档案帐册相符。
房产交易中心 利津县房地产交易所1994年9月成立,到2002年已办理交易手
续610宗,建筑面积36.99万平方米,交易额12880.90万元。住房二级市场于2002
年5月正式开放。
住房制度改革
住房制度改革工作自1994年8月全面启动,年内出台《利津县关于加快城镇住
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和8个配套办法。根据国家、集体、个人三者
合理负担,售、租、建并举和机制转换,配套改革的診-则,以标准价加折扣的
方式向职工出售70%产权的公用住房。
1995年12月,出台《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的
实施意见》和6个配套办法。其主要内容是全面推行公积金制度,加大租金改
革力度,以标准价加折扣的方式向职工出售80%产权的公有住房,鼓励集资合
作建房。
1997年7月,印发“利津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主要内
容是全面执行住房公积金制度,调整住房租金标准,向职工出售80%产权的公
有住房。
2001年,利津县人民政府印发《利津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
实施方案》和6个配套办法。2001年7月1日开始执行,其主要内容是:停止实物
福利性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积极稳妥地按成本价向职工出售100%产权
的公有住房,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成本租金,搞好住房资金的管理和
运营,改革建房方式,搞好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廉租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层次
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