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方史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146&run=13

第一节 志鉴编写
志书编纂
1983年1月25日成立利津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县史志办公室为科级
事业单位,配备专职干部3人。修志工作展开后,修志人员增加到10人,其中专
职干部6人,聘用人员4人。同时,县直各部门均成立史志编写小组,各乡镇配备
资料员,修志队伍发展到15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首部《利津县志》的编修于1983年启动,1990年12月由东方出
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122万字,设分志34篇,另有序、大事记、人物、附录、
编修始末。《利津县志》出版以后,受到社会各界好评。1992年12月,被评为
第七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3年9月被评为首届全国新编地方
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志书发行从1991年开始,到2002年,共发行4000余部,其中
通过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向美国、英国、
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150余部,扩大了志书影
响。
2002年4月利津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续修〈利津县志〉实施方案的通知》,
正式启动续修县志工作。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充实史志队伍,史志办公室增加
到15人,其中专职人员6人,聘用人员9人。县直各部门重新建立修志领导小组
和编写班子,各乡镇均配备了1名资料员。
1986?2002年,全县有17个县直单位出版了部门志。
年鉴编写
首届《利津县志》出版以后,县史志办公室适时转移工作重点,从1991年开始
编糪-《利津县情总览》,到1995年,共编糪-出版3卷、4000册。1996年,《利津
县情总览》更名为《利津年鉴》,每年出版一卷。到2002年共出版9卷、14500
册,年鉴客观全面、详实地记载了利津县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为全县綷-济社会
全面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编写论文和专著
在修志编鉴的同时,撰写学术论文和编写为现实服务的书籍。
1984?2000年,在省级以上方志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孙明钦撰写的《避
免政治化倾向之浅见》在《中国地方志》发表,被评为全国地方志年会优秀
学术论文,并应邀出席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学术年会。2001年,史志办公室开展
方志理论研讨,撰写学术论文12篇,被省以上专业刊物采用7篇。2002年,开展
第一届修志工作总结暨理论研讨活动,撰写修志研讨论文7篇,在东营市首届修
志理论研讨会上交流并全部获奖,其中2篇论文获特等奖,2篇获一等奖,3篇获
二等奖。
1987年编纂完成《利津县1986年大事记述》、《利津土特产》。1993年,孙明
钦撰写了《利津县史》,罗先哲撰写了《利津名人荟萃》。1995年5月编糪-出
版《黄河尾闾凤凰城》和《渤海金岸—刁口》籠-册。2002年开始编糪-《山
东·利津县情读本》和《山东·利津同乡英才》等书籍。
第三节 资料库与网络化建设
利津县情资料库建设
按照山东省史志办公室提出的关于建设地情资料中心、地方文献中心和区域
研究课题咨询中心的要求,利津县史志办公室从1999年开始筹建方志室。2002
年,对19年的史志资料和藏书作分类整理,登记造册,通过交换、购买等方式扩
大馆藏量。到年底,志书馆藏达到2000余册。随之建立起一系列管理、查阅、
借阅制度,明确专人管理,利津县情资料库初具规模。当年接待资料查阅、借
阅者200余人次。
网络化建设
1999年,将历年编糪-出版的志书、县情、年鉴等地情资料转制成电子版储存
到微机之中。2002年底,以利津县情综合信息网站为依托,完成了主页制作,设
置了书记简介、县长简介、县情概况、大事记、招商引资、明星企业、名优
产品、历史人物、名胜古迹、乡镇简介等10多个栏目,并设计了专题数据库,
录入年鉴2部和最新县情资料一宗,实现了网上资源共享。
第四节 为现实服务
县史志办公室利用地方志书和地情资料为现实服务。通过提供县情资料、接
受领导咨询、出版县情读本等方式,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例如首届志书提
供的古代盐业史料对恢复全县盐业生产起了重要参考作用。1991?2002年,共
向县领导赠送县情书籍500余册。志书记述的大量详实资料,为社会科学工作
者进行县情研究和文化建设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史料,为全县“三个文明”建
设提供了大量素材。2002年,为配合全县招商引资活动,编写了《山东·利津
县情读本》和《山东·利津同乡英才》。1991?2002年,相继开展“县情教育
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活动,通过讲县情课、设立展板、印发宣传材料
等方式,广泛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