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艺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142&run=1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文化局
1986年,县文化局内设办公室,下设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吕剧团和
电影公司。1989年增设文化市场管理所。1993年10月,文化局改为“利津县文
化服务中心”,归县委宣传部管理。1996年5月恢复利津县文化局,归县政府序
列。2002年3月,全县机构改革,文化局与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合并,成立利津县
文化体育局,内设办公室、文化股、体育股;下设文化体育市场管理所、文化
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吕剧团、电影公司和县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文化站
1986年,全县17个乡镇均设立文化站,配站长1人,大乡镇配工作人员1人。1993
年机构改革,文化站与广播放大站合并为“文化广播站”,此后乡镇文化站单
设定编。2002年3月,全县9个乡镇,除刁口乡外,均设文化事业服务站,为全额
事业单位。其中利津镇、陈庄镇每站5人,其余乡镇定编4人。
第二节 文艺创作
1986年后,全县文艺工作者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深入生活,挖掘新题材,创作出一大批富有生活
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
文学创作
主要体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和民间文学等。1986年以后,县内作者在
《人民文学》、《山东文学》、《诗刊》、《词刊》等刊物和山东人民出版
社,山东文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单位发表和出版了许多文艺作品。20
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有一批骨干作者调离利津县。90年代中后期,一批文
学艺术新人成长起来,全县文艺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1996年,东营电视台曾
制作专题片《小城文人》,记述利津文艺界人物和创作情况,在社会引起反响。
至2002年,全县在市以上刊物发表文学艺术作品3000余篇(首),出版文学专著10
多部,并有多篇作品在省内外获奖。主要作者及其作品见附表。

戏剧创作
1978年起,有业余作者开始戏剧创作。1989年7月,张大民编写的吕剧《扒墙头》
由滨州电视台摄制并搬上屏幕;此后,其创作的吕剧《三喜》,1998年2月获省
计生文艺调演优秀奖;剧本《王招财送礼》入选东营市第三届精品工程;2000
年出版剧本专集《春夜难眠》。农民业余作者李宗舜创作的吕剧《家有贤妻》
由县吕剧团编排演出。孟繁俭创作的吕剧《拾娘记》,2000年2月被评为东营
市第四届精品工程奖。
音乐创作
利津县的音乐创作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主要作者有刘新海、邢炜、
王衍中等。邢炜从1986?2002年总计创作歌曲30多首,主要作品有1991年絓-苏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歌曲集中的《香甜的歌》,1991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歌
曲集《黄河的回忆》,1999年山东新闻出版局出版的《凤凰城新歌》VCD光盘
和中国声像出版公司出版的《苦菜花、荠菜花》MTV等作品。其中,歌曲《香
甜的歌》,1991年获全国工人歌曲征集银奖;歌曲《把爱心献给腾飞的工作》,
1994年获“齐鲁德棉盶-”厂歌大赛三等奖。1995年为《利津县歌》谱曲。业
余作者王衍中创作的歌曲《情系黄河口》、《迷人的土地》,1993年获“黄河
盶-”中国行业歌曲展评蚛-奖。歌曲《托起一轮金色的太阳》,1993年获中国
工人新创歌曲展评银奖。
书法美术
1986年,参加东营市艺术馆组织的书法美术创作。作者于汝仁的工笔人物、三
联籠-《红花朵朵》,陈宏光的年籠-《虎娃闹春》,李勇士的水墨籠-《思》
在美国展出后被美国米德兰市(东营市的友好城市)收藏。1989年7月成立利津
县书籠-衆-会,首批会员104人。1989年后,县实验学校、老年大学先后开办书
法美术班,培训学员110名,举办展览4次,展出作品400余件。1995年,杨永基的
书法作品行书《唐诗》入选第三届“国际(日本)书法艺术展”。其草书《毛
主席诗词》,1997年入选“全国城市文联书籠-邀请展”。2000年后,书法美术
人才增多,创作更加活跃。2002年马剑畅的书法作品在全国正笔书法大赛中入
选。尹秀峰的书法作品入选韩国举办的“国际书籠-展”。是年,利津县有市
级书籠-衆-会会员10名,国家级会员4名。

摄影
利津县摄影创作主要是文化工作者业余摄影。1986年,刘云生的摄影作品《扬
帆》、《秋场》在美国展出后被米德兰市收藏。
1987年,县文化馆设立摄影创作辅导室,配备“潘太克斯”1000型135单反相机
及标准镜头,还有一套黑白冲洗、放大设备,建起了暗室。此后摄影爱好者逐
年增多。
1990年5月,孟繁俭摄制的3幅人物照片在《綷-济日报》第三版发表。
1992年10月,东营市举办庆祝建市10周年大型摄影展,在《前进中的利津》专
版中,展出照片300余幅。年内,孟繁俭、王衍中、万军被吸收为东营市摄影衆
-会首批会员。此后,上述3人先后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吸收为会员。
1996年,东营市摄衆-和利津县委宣传部、陈庄镇党委组织“96陈庄行”摄影
创作活动并举办摄影创作展,副市长郝敦典、市委宣传部长卢德志和利津县
委、县政府的有关领导参加开幕式及颁奖仪式。年内,举办庆祝建党75周年书
籠-摄影展,展出作品230余幅。
1997年7月,成立东营市摄影衆-会利津分会,10月举办大型国庆摄影展。
2002年,王海成和东营日报记者刘文忠合作,以利津古渡口为题材创作的纪实
摄影作品《最后的摆渡》,获山东省新闻摄影一等奖。
1986?2002年,全县有14名摄影爱好者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摄影作品,有些作品
获奖。其中孟繁俭的《旱地春苗》获1993年中国文化名人作品展示会优秀奖,
《伙伴》获1997年山东省文化厅摄影展蚛-奖,《早春牧》获1998年中国优秀
摄影作品奖。王衍中的摄影作品《育》和《春》分获1993年“康德盶-”家庭
摄影大赛优秀奖和1997年《中国摄影家》杂志入选作品三等奖。
剪纸
利津农村有不少剪纸艺人。北岭乡王象焕、利津镇徐顺鸾、陈庄镇李希金和
北宋镇林友良等造诣较深。最具代表性的是王象焕,他创作时,心眼手并用,意
到手到,把夸张、变形、寓意、象征大胆地融汇于作品中,其作品淳真质朴,流
畅奔放,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各有神韵。他在学习前人技术的基础上,不断丰
富和创新,从单剪式到多折式,从条形窗花到园、方、菱、三角和扇面等多种
款式并用。他的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曾被美国米德兰市收藏。山东省外宣
刊物《走向世界》曾专题作了介绍。
第三节 表演艺术
文艺团体
利津京剧团始建于1950年,此后,几綷-变革,1981年重组。1987年5月,实行体制
改革,由京剧改为吕剧,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配团
长1人、副团长2人,定编员工30人。2002年1月,吕剧团由差额预算管理改为全
额预算管理。
另有县文化馆1989年组织业余文化骨干成立的“东津艺术团”,在农村和周边
地区巡回演出。由于綷-费不足等診-因,于1992年停办。
文艺演出
1987年起, 县吕剧团以农村和胜利油田为服务重点, 每年演出100场次以上,
2000年演出210场,创收10万余元,2001年县吕剧团与行业联姻,向企业渗透,全
年演出140余场,丰富和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
演出节目有传统节目、现代节目和自编自演节目。主要传统节目有《王汉喜
借年》、《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等,自编自演节目有《扒墙头》、
《三喜》、《王招财送礼》和《王小赶脚新编》等。其剧目多次获得东营市
调演奖项。1990年,吕剧《牵红线》获东营市第一届吕剧汇演三等奖。1998年,
吕剧《三喜》获全市优秀精神产品奖。在全市第二届吕剧汇演中,《姊妹易
嫁》获剧目奖,乐队获伴奏二等奖。2000年,吕剧《王招财送礼》获精品工程
奖。吕剧《王小赶脚新编》获东营市第四届汇演二等奖。
第四节 群众文化
组织机构
文化馆 县文化馆始建于1952年,1986年迁至利二路以南、津二路以西,有职
工8人。1993年机构改革时,与文物管理所合并。1994年恢复建制。1999年10
月建成“利津文化中心”大楼,内设展览室、书籠-室、文学创作室、音乐辅
导室、美术摄影办公室及多功能活动厅等。2002年在职员工10人。
文化站 1976年开始在公社设文化站,至1986年,各乡镇均建立文化站。1989
年有10个站通过了市级验收,达到中心文化站标准。各乡镇文化站建有图书阅
览室、电视室、活动室、小型影剧院、农民夜校和体育活动场所。1990年后,
开始建立农村文化大院。到2002年共建成488处,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5%以
上。农村文化活动有了良好的基地。
文化活动
县文化馆具体负责组织和辅导全县的群众文化活动。
节庆文化活动 节日庆典文化活动是利津县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进入
20世纪80年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春节和元宵节文化活动最为
活跃,主要是表演地方传统文艺节目,有时举行电视文艺晚会。“五一”国际
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
国庆节和元旦等节日,都举办与之相应的文化庆祝活动。1986?2002年连续举
办全县文艺汇演13届。
1997年6月27日,举办全县“覾-回归、庆七一”大型系列文化活动,有25个县
直单位和17个乡镇的代表队参加演出。
2000年起,每年在春节之前组织大型文化下乡活动。内容包括文艺演出、捐赠
图书、为群众写对联和电影放映等。
广场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活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初是老年体衆-组织
的离退休干部健身活动,之后发展为健身和娱乐于一体的广场文化活动。县
城建有“凤凰街心公园”、“凤凰广场”、“体校广场”等大型场所,重点
企事业单位建有小公园、歌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广场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
有中老年健美操、扇子舞、筷子舞、交谊舞、健身舞、太极萛-、太极剑等。
每逢喜庆日子,都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2000年,
县老年体衆-组织的老年舞剑队赴济南参加了全省广场文化活动表演。2002年
利津县代表队获东营市新世纪广场表演二等奖。
1999年开始,文化局在影院广场举办消夏文艺晚会,到2002年,连续举办了4届,
每届活动2个月。
民间文化活动 民间文化活动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给古老的形
式赋予新思想、新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节目,每到节假日、庆典
时进行表演。境内民间传统节目有虎斗牛、七巧灯、高跷、龙灯、旱船、跑
驴、花鞭和秧歌等(前志有具体记载)。较有特色的是北宋镇双李村的舞龙、
明集乡的高跷、利津镇大北街的“虎斗牛”、三里村的竹马灯和小高村的七
巧灯。1985年举办全县第一届灯会。此后,有的年份县办,多数年份是乡镇自
办。1 999年,为覾-接澳门回归,以双李舞龙队为教练队,联合利华益集团、河
务局和雅美纺织总厂等单位的职工组成“九龙腾飞”大型舞龙节目,在县城
进行了精彩的表演。之后,参加东营市民间文艺展演,并到石油大学(华东)表
演,得到油城观众和高校师生的赞扬。2000年10月,双李舞龙队被邀代表东营
海关参加中国海关青岛关区运动会,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进行了表演,深受岛
城观众喜爱,并获得本届运动会唯一的精神文明奖。
2001年9月26日,由600多人组成的舞龙队、舞狮队、高跷队、旱船队和秧歌队,
为利津黄河大桥通车典礼举行大型表演,观众达2万余人。
1989?2002年,利津县每年都在元宵节前后举办一次大型民间文艺展演,同时参
加全市民间文艺展演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 1986年后,县实验一校、利津镇中心小学的少儿文艺队伍率先
组建,并不断组织演出比赛,活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此后,全县各中小学纷
纷组织文艺队伍开展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县文化局和教育系
统从2000年起,每年联合举办一次全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推动校园文化活动
的深入开展。在1999年和2000年东营市举办的少儿绘籠-大赛中,利津12名参
赛学生获奖,县实验一校学生陈璐获二等奖。
企业文化活动 企业文化活动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初是供电公司、
利华益集团、雅美纺织总厂等大企业开展活动,到2002年,又有10多个企业开
展文化活动,除进行体育、歌舞等活动外,有的还创作厂歌宣传企业。
文化辅导
县文化馆一方面负责举办文学、绘籠-、摄影、音乐等创作学习班,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对县、乡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农村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并
组织各种汇演。文化馆职工坚持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农村和基层单位,
组织文艺队伍、排练节目,指导演出。1986?2002年,县文化馆举办文学创作、
书法、戏曲、音乐等各种学习班40期,培训学员900余人次。
1991?2002年,县文化局每年召开1?2次文学创作研讨会或座谈会,并制定创作
计划和奖惩制度,提高作者创作积极性。
展览
1986年,县文化馆举办“利津县菊花、书籠-展”,展出书籠-作品100余幅、菊
花50多盆。
1988年5月6日, 县文化馆与邮电部门联合举办“首届利津县集邮展” , 展品
2400余件,展期5天,观众3000余人。其中,明集乡孟家村杨长明收藏邮票有清
代小龙票一套8枚,民国初期的邮票80枚,抗日战争时期的30枚,解放战争时
期的20枚,建国后的各类邮票1700多枚,世界73个国家的邮票600余枚。
1990年,举办“利津县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书
籠-展”,参展作品200余件,有23件调东营市展出。
1993年,举办“全县农民书籠-工艺美术展”,并选出10多幅(件)作品参加市级
展出。
1997年,举办“庆七·一、覾-回归”(香港回归)大型书籠-展,展出作品260幅,
其中东营市调展33幅。
1999年,举办“庆国庆、庆回归”(澳门回归)双庆书籠-摄影展,参展作品230余
幅。其中,于汝仁创作的99米长卷山水国籠-《九九归一絓-山图》备受瞩目。
2000年10月,在新落成的县文化中心举办“金秋书籠-摄影展”,展出作品250
幅。
2001年6月,承办省文联文艺创作室“华夏名人书籠-走进大众”书籠-展,展出
作品130余幅。7月, 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书籠-摄影展, 展出作品
240余幅。年内,在县文化中心展厅举办滨州地区美衆-副主席张仲梁、张志斌
书籠-展,展期7天,展出作品120幅。
2002年11月,举办“庆祝‘十六大’美术书法展”,展出作品160幅。
第五节 图书发行与借阅
图书发行
新华书店 利津新华书店是省属小型一类文化企业、全县图书发行的主渠道。
1986年,内设进货、仓库、财务三个股室,下设县城、陈庄门市部,代管河口、
义和门市部,共有职工28人。1987年10月,河口、义和门市部移交东营市新华
书店管理。1989年增设图书流动供应部。2002年内设办公室、财务科、教材
科、仓库办公室,并设县城中心门市部,全店共有职工27人。图书营业大厅在
凤凰街心公园南侧,总面积600平方米。2002年兴建新华书店超市,营业面积扩
大到1000平方米。
书店发行中小学教材、教学辅导书籍及各类图书和电子音像制品。发行教材
和教学辅导书籍为历年的重要任务。1986?2002年,共销售各类图书238万册,
历年销售情况见下表。

售书网点 图书发行診-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1986年,全县在17个基层
供销合作社门市部辟有专柜,后随着政策放宽,开始发展个体书店(摊),至2002
年发展到40多家,逐步形成全县发行网。基层社年销售量为1.2万册左右,个体
书摊年售书量在1万册以上。
图书借阅
图书馆 县图书馆始建于1955年。1986年迁址津二路,内设借阅室、阅览室、
资料室、少儿阅览室和书库。1993年县政府投资建成图书馆楼,内设阅览室、
儿童阅览室、采编室和配套库房。1996年购进计算机7台、打印机6台、复印
机2台、速印机1台,并安装“ILAS”(依繺-斯)图书管理软件,实现了图书检索、
编目自动化。1998年9月,县图书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二级图书馆。2002年
共有干部职工9人。
藏书。1986年图书馆藏书2.15万册,期刊160余种,报纸20份。之后,逐年增多,
到2002年,馆藏图书7.53万册,期刊172种,报纸30余份,线装古籍书100余册,报
刊合订本4200册。为扩大馆藏,1990年5月和1999年3月,两次组织全县干部职
工义捐图书,共收到图书4.3万册。
图书借阅。县图书室和阅览室每天8小时对外开放,节假日照常开放。报纸、
杂志供读者在阅览室就地阅读,图书及期刊合订本凭借书证外借。1986年发放
借书证700个,2002年发放借书证1500个。另有流动读者3500人,年借阅量4万
人次左右。
基层图书室 1986年后,基层图书室逐步发展,利津一中、二中、职教中心、
实验一校、二校等重点学校的图书室藏书大量增加,各乡镇中学和大部分中
心小学相继建起图书阅览室。县直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多数设有阅览室。
1990年后,随着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农村图书室逐年发展,到2002年,基本实
现村村有图书室的目标,共计藏书48万册。基层图书室,规模大的设有专职管
理人员,并有借阅制度。一般单位配有兼管人员,负责图书管理和借阅。
第六节 电影放映与发行
电影院
1986年前县城没有专门影院,放映电影在县大礼堂或广场进厅。1986年11月,
利津影院建成并启用。影院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设观众席两层共1274个座位,
钢架木板椅。建筑主体两侧各设一小型会议室和休息室,台后设有化妆室、
更衣室、道具室。影院前厅后边分为三层,设放映机房、器材室和影片库等。
新影院既能放映,又能承担大型文艺演出。“利津影院”四个字由著名书法
家魏启厚题写。
放映与发行
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电影放映与发行工作。1986年有县城电影院一处,乡
镇电影队22个,村办电影队42个,全县电影放映人员123人。1987年,县电影公
司参加全国农村科教电影汇映活动,发行拷贝114个,放映716场,观众57.28万
人次。县电影公司,虎滩、汀河电影队受到国家文化部等六部委联合表彰。
年内, 县电影公司实行规划放映, 13个乡镇落实了电影放映预收费,全年放映
8574场,观众6.46万人次,放映收入22万元。发行收入9万元,占计划收入的95%。
19 88年后,由于电视普及,录像点和卡繺-OK厅增多,电影行业受到了前所未
有的冲击,上座率连续下滑。
1989年3月,电影公司实行内部机制改革,机关人员由17人精简为10人,开始实
行责任承包制。
1992年9月,为稳定放映队伍,将38名放映员转招为农民合同制工人,1994年11
月给其办理了农转非户口。
1997年,面对电影市场逐年滑坡的严峻形势,电影公司实行分流改革,利津影院
实行个人承包綷-营,采取上门送票,联系专场等方式扩大业务量,当年放映546
场,接待文艺团体14次,总创收13.17万元。乡镇电影队人员分流,电影发行放
映处于低谷。
2002年6月,利津影院开始第五轮承包綷-营,当年放映457场,接待外来文艺团
体16次,创收3万余元。
第七节 文 物
县文物管理所成立于1984年。1986年后贯彻《文物法》,本着“有效保护、合
理利用、加强管理”的診-则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对文物的
保护和征集收购工作,发挥现有文物应有的作用。1999年,完成了《中国文物
地图集·山东卷》利津部分的编纂任务和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
作。
出土文物
建国后到1985年发掘的文物古迹,前志记载详备,不再重述。
1989年利津县人大、政衆-建筑办公楼时,挖地基发现宋代双耳陶罐1个。1990
年,县城南关水库清淤时发现清代墓葬,出土物品有粗瓷黑釉罐70余个,其中1
个鉴定为三级品,另有少量古币。
1995年,县委盖房挖掘地基时出土清碑2块。一是咸丰五年,高贡令撰文的赵子
英先生墓表;二是“赵志田墓碑”。
1996年,北宋镇北宋村挖水库时,发现一座元代普通墓葬,收集小陶盘1个,保
存完好。
1997年,在大赵乡小赵村与洋絓-村附近挖水库时,收集到陶罐2个,一灰一红,
初步定为汉代之物。另在旧城区老礼堂院内搞土建工程时,发现石碑4块,一是
“云路桥”碑志,系明邑儒学教谕朱尧时倡建,清道光廿九年(1849年)官宦、
客商、士民重修碑志;二是宣统三年(1911年)学堂领地碑谕;三是捐资助堰刻
石;四是“重修铁门关捐资刻石”。同时,收集碑座一个。
2001年,在利津镇东魏村附近出土蚛-熨斗一个,从造形分析,初定为明朝遗物。
2002年5月,在陈庄镇中古店村附近(黄河淤背工程土地)收集到古币一宗,大都
为清代蚛-币,计:乾隆通宝2263枚、道光通宝1900枚、嘉庆通宝1000枚、咸丰
通宝250枚、杂币387枚,其中有部分日本古币“宽永通宝”,还有难辨残币24
斤。这与明清两代利津“铁门关”海关码头、“东津渡”黄河渡口的兴旺发
达有关。
馆藏文物
1992年,对库藏的碑帖拓片进行修复。1993年库藏文物通过省级鉴定,总计有
三级以上文件54件。其中一级《书籠-鉴影手稿》1件2本;二级3件:《杜受田
信扎一宗》17本、《滨海全图》1件(同治年手绘綷-折式装)、《古泉汇手稿》
1件17本;三级50件:砚石2件、冥器1件、印1件、瓷器10件、陶器3件、蚛-器2
件、玉器2件、籠-5件、帖2件、砖1件、字21件。
1994~1999年,征收蚛-权1件,古本《诗綷-》1部、瓷罐1个。另外,还选征到东
洋战刀、朴刀、大刀片3件,均系近现代文物。到2002年,文物管理所库藏文物
3000余件,其中陶器25件,古籠-66件,古字70件,冥器175件,蚛-器54件,古书302
件,印章68件,雕刻56件,字贴119件,瓷器1123件,玉器863件,古砚28件,古币32
件。
文物展览
1989年12月,在县文化馆展室举办了以利津清代四大贤人(张铨、李佐贤、岳
镇南、赵长龄)字籠-为主的文物展览。展品包括四大贤人字籠-18幅,玉器130
块,冥器80件,古钱币一批(汉至清各代俱全)、古瓷器、古书等共800件。展期
5天,参观人数8700余人次。同时制作宣传展板,进行《文物法》宣传。
重点文物保护
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中省级1处:“南望参古窑址”;市级1处:
“前王古墓”;县级2处:“石门古墓”和“铁门关遗址”。
“南望参古窑址”。在明集乡南望参村西北2000米处,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1983年綷-东营市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山东省公布第
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又将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竖大理石标志,
地貌依然。
“前王古墓”。在北宋镇前王村西南500米处,1956年綷-鉴定批准为“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1973年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古墓”。在北宋镇石门村东南300米处。1989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尚存。
“铁门关遗址”。在汀罗镇前关村。1975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改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立“砼”预制标志。
境内尚未定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北张村烈士墓和利津古城址。
第八节 文化市场管理
文化市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是出现个体书报綷-营户,之后相继出
现了“书摊”、“书屋”、“网吧”、“卡繺-OK”、电子游戏、桌球、台
球等文化娱乐项目;民营打字复印、印刷企业、书籠-装裱、工艺美术品交易
也逐步发展起来。文化市场形成后,由于管理滞后,一度出现不规范綷-营和出
售非法出版物的现象。为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和检查,1989年,县政
府出台《利津县文化市场管理暂行办法》,1996年,县长令颁布《利津县文化
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县文化市场管理部门采取部门联动集中整顿与綷-常性
检查相结合、综合治理与专项稽查相结合的办法,在公安、工商、税务、电
信和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开展“打黄扫非”活动,对出版物市场、
印刷企业进行普遍清理; 对电子游戏綷-营场所和娱乐场所进行专项治理。到
2002年,共查处违法案件1700余起,收缴各类非法书刊13300余册,查缴非法音
像制品、电子出版物2.5万余盘,电子游戏电路板400余块,查处违法违规綷-营
801家,取缔无证(照)文化綷-营的摊点和场所100余处,罚没款4.12万元。文化
市场得以健康有序发展。
2002年底统计,全县有文化个体綷-营户270家,其中网吧20家、音像店13家、
书屋19家、书摊25处。大都分布在县城和乡镇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