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 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14&run=13

第一节 人口规模
1949年,利津县总人口为219371人,其中男111879人,女107492人。此后,除1959?
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外,总的趋势是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和居民生育观念的转变,利津人
口进入平稳发展期。1986年,全县计有6.54万户,27.95万人。1990年全县家庭
户为7.22万户,总人口29.03万人,其中男14.70万人,女14.33万人。2000年,全
县计有8.76万户,29.04万人,其中男14.69万人,女14.35万人。至2002年,全县
计有8.82万户,29.13万人,其中男14.69万人,女14.44万人。1986?2002年,全县
净增人口1.2万人,平均每年净增706人。
第二节 分布与密度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3.8人, 比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50.6人。此后的20年间变化不大。2002年
全县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4.87人,比1985年多1.07人。各乡镇的人口
密度差异较大,县境中南部人口密集,北部地旷人稀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每平方公里超过500人的有利津镇、盐窝镇、
南宋乡;每平方公里300?499人的有北岭乡、陈庄镇、店子乡、集贤乡、王庄
乡;每平方公里100?299人的有汀河乡、北宋乡、前刘乡、虎滩乡、大赵乡、
明集乡、傅窝乡;每平方公里不足100人的有罗镇乡、刁口乡。
1998年和2001年全县进行区划调整,乡镇间人口分布有所变化,到2002年,每平
方公里人口密度300?500人的有利津镇、北岭乡、北宋镇,100?299人的有盐窝
镇、陈庄镇、虎滩乡、汀罗镇、明集乡。人口密度最低的是刁口乡,每平方
公里有人口8.84人。

第三节 人口构成
民族构成
利津县向以汉族为主,建国后因干部调动,婚嫁随迁始有少数民族迁来居住,数
量极少。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少数民族15人。分别为:朝鲜族1人,
回族12人, 蒙古族1人,满族1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有少数民族
10个,计50人,有回族14人,满族7人,蒙古族2人,苗族7人,土家族14人,壮族2人,
藏族、白族、彝族、傣族各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少数民族增加
到18个,共计126人,占总人口的0.04%,其中回族30人,满族23人,土家族18人,
苗族16人,蒙古族10人,彝族9人,土族4人,壮族3人,布依族2人,白族2人,哈尼族
2人,傣族、朝鲜族、侗族、畲族、锡伯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各1人。主要
分布在利津镇、北宋镇、陈庄镇、盐窝镇、汀罗镇、虎滩乡等乡镇。
年龄构成
构成比例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利津县居民年龄构成的比例是:全县14
岁以下少年儿童96570人,占总人口的33.40%;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15175人,占
5.24%,其中90岁以上老人47人,80岁以上老人1409人。1981年全县人均预期寿
命70.14岁,其中男68.53岁,女71.69岁。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得知,利津居民年龄构成比例是:全县14岁以下少年儿
童64082人, 占总人口的22.19%, 比1982年下降11.21%; 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
23380人,占8.09%,比1982年增加8205人,上升2.85%;其中90岁以上老人202人
(95岁以上18人),80岁以上老人2844人。中间人口状况是,15?24岁31302人,占
总人口的10.84%;25?44岁103283人,占总人口的35.76%;45?64岁66785人,占
总人口的23.12%。2000年全县人均预期寿命72.72岁,其中男70.39岁,女75.47
岁。分别比1982年增加2.58岁、1.86岁和3.78岁。
构成类型 按照国际上通常划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标准,分析全县人口年龄
构成情况,利津县1982年属于“成年型”人口。2000年,全县0?4岁人口为总人
口的22.19%,比1982年降低11.2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8.09%,
比1982年提高2.85个百分点; 65岁以上老年人与14岁以下人口之比为36%, 比
1982年提高20.3个百分点;人口中位数33.05 ,比1982年提高8.55个百分点。4
项指标有3项属于老年型,1项属于成年型,接近老年型,说明利津县人口年龄构
成正由成年型迈向老年型。

性别构成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显示, 全县总人口中,男性为145630人,占50.31%,女性
143847人,占49.69%。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1.24。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全县总人口中, 男性为146072人, 占50.40%,女性为
143491人,占49.60%。性别比为101.8。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中,
男性145324人,占50.31%,女性143508人,占49.69%。性别比为101.27。

文化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县大学生
有346人,高中生14256人,初中生47968人,小学文化水平的102401人。1990年,
全县总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00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
化程度的1576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7352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04675
人。与1982年相比,每千人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
文化程度的由1.16人上升到3.47人,高中文化由49.33人上升到54.44人,初中文
化的由166.22人上升到254.95人。全县总人口中,文盲、半文盲(15岁及15岁以
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58980人,同1982年比较,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
人口比例由28.74%下降为20.36%。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736人,
其中大学本科1029人,研究生9人;中专7449人;高中15944人;初中106033人,小
学99663人,未上过学的27722人。同1990年相比每千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
由3.47人上升到19.86人;高中及中专文化的由54.44人上升到81人,初中文化程
度的由254.95人上升到345.1人。
全县总人口中,未上过学的由20.37%下降到9.50%。
行业、 职业构成
20世纪80年代以前,境内人口以从事农业为主,部分农民从事季节性渔业生产、
小手工业生产,教育、卫生等行业的人员有所增加。80年代后,农村剩余劳动
力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转向或兼营二、三产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
全县从业人员18.49万人, 篭-盖一、二、三产业。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
14.6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9.20%,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减少11.58
个百分点; 工业从业人员1.29万人, 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54%, 比1982年提高
3.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7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9.20%,比1982
年提高6.72个百分点。
1986?2002年,全县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变化情况也很明显,农业人口明显
减少,非农业人口增加,主要診-因是升学就业率提高,特别是1990年以后,城镇
规模扩大,户口政策放宽,由农业转为非农业的人数逐年增加。1986年,全县计
有农业户口26.19万人,占总人口的93.69%,2002年为24.38万人,占总人口的84
%,下降9.69个百分点;1986年,全县有非农业户口1.76万人,占总人口的6.30%,
2002年为4.74万人,占总人口的16%,增加2.98万人,提高9.99个百分点。

姓氏
1986年,境内姓氏共计226个,均单姓。此后,因大中专生分配、婚姻随迁、工
作调转以及外来经商或打工等人员的迁入,姓氏有了增加。据调查,2002年全
县居住人口中计有姓氏280个,其中单姓279个,复姓1个。按照汉字笔画排列
如下:
2画:丁、刁、卜。
3画:于、万、马、门。
4画:孔、尹、亓、支、仇、邓、韦、乌、方、王、巴、牛、毛、车、尤、仉、
水。
5画:东、申、史、司、冯、卢、甲、兰、丛、宁、边、仝、艾、古、生、石、
龙、田、白、由、包、甘、冉。
6画:刘、曲、朱、乔、许、毕、考、刚、关、任、牟、阮、邢、絓-、安、
巩、吉、吕、孙、师、纪、齐、叔、权、成、米、伍、后、华、祁、庄、伪、
仲、乐、邦。
7画:来、冷、佘、何、佟、汪、佐、沙、陈、邱、邰、邹、余、肖(萧)吴、
狄、孝、杨、延、初、陆、张、沈、宋、花、良、苏、严、李、杜、时、辛、
谷、步、芦、连。
8画:周、单、郑、泮、宗、金、忠、庞、苑、苗、孟、房、武、林、易、国、
岳、罗、郄、尚、苟、明、季、屈。
9画:信、范、候、郝、宫、宣、柳、骆、禹、封、娄、赵、姜、姚、荣、洛、
荆、相、祝、贺、胡、段、种、徂、胥、度、垣、郦、施。
10画:唐、徐、夏、奚、索、聂、顾、高、陶、郭、都、袁、耿、贾、栾、
柴、钱、殷、黄、姬、党、晋、涂、逢、桓、逑、倪、席。
11画:崔、隋、寇、宿、商、阎、隆、常、曹、梁、康、梅、扈、章、龚、
盖、逯、尉、麻、戚。
12画:黑、谢、傅、游、温、曾、蒋、粟、禱-、焦、彭、韩、程、鲁、敬、
景、葛、舒、棣、惠。
13画:靳、雷、路、褚、窦、甄、满、鲍、廉、詹、裘、勤、鉴。
14画:蔺、谭、蔡、牌、翟、阚、裴、綦、赫、銮。
15画:墨、颜、樊、增、滕、飘、潘。
16画:薛、穆、薄、霍、燕。
17画:戴、魏、鞠、藏。
20画:酆。
复姓:欧阳。
第四节 人口变动
自然变动
上世纪80年代后,利津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
只生一个孩子, 控制人口增长见到成效。 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1986年为7.95‰。此后,在农村有一个女孩的户,可以申请生二胎,加之受生育
峰期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上升。1989年后随着各项生育政策、节育措施
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又快速下降,1991?2002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保
持在5‰?6‰之间,其中1993年最低,为1.28‰,1998年最高,为7.8‰。2000年为
5.63‰,2002年为5.21‰。1986?2002年17年间全县增加了12010人。

机械变动
1986年前,境内人口机械变动均属工作调转、家属随迁、婚出婚入,以及参军
入伍,大中学生求职就业等方面的迁出迁入。1986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
经济的发展,利津人到外务工经商者增多,同时,外省市来利津求职打工者每
年都有增长。1990年统计,全县外出的人口为2985人,其中男1986人,女999人;
外来人口1145人,其中男334人,女811人。
1992年后,利津县工业崛起,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一大批外地
人来利津经商、创业。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外来暂住人口有29363人,
其中本省迁入, 主要是临沂、淄博、潍坊和利津周边县区,省外迁入人口涉及
24个省市自治区,以四川省最多,共61人;20到30人的有絓-苏、河南、湖北和
黑龙絓-;10到20人之间的有贵州、新疆、云南、甘肃;10人以下的有河北、吉
林、浙絓-、安徽、福建、湖南、青海、陕西、辽宁、内蒙古、天津、宁夏、
广东、上海、重庆等。从业领域多为纺织服装业、饮食服务娱乐业、加工制
造业、建筑建材业和汽配修理业等。主要分布在县城、陈庄等主要城镇和各
乡镇驻地。利津县每年也有万人以上在外经商、打工。
因工作调转、参军、升学、求职就业和婚配等正常的迁入、迁出每年为3000?
4000人,总的状况是迁出大于迁入。2002年,迁入2696人,其中省外迁入219人;
迁出4060人,其中迁往省外4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