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124&run=13

第一节 体制改革
办学体制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年底,县教育局制定贯彻
意见,着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分
级办学、分工管理的办学体制。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法》1988年开始,在全县
分四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改变了診-来普通教育中分小学和中学的分段体制,
使小学和初中学段紧密衔接,形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学段逐步独立。
同时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大力发展职业高中(中专)。1989年提出“三教统筹”
(普通、职业、成人教育统一筹划)、“农科教结合”,建立“大教育”观念,
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逐步形成体系。到1995年全县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
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基本上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
育体系的现代化教育框架。
管理体制改革
1989年3月,对全县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简政放权”,完全中学、职业高中、教
师进修学校、县实验小学由县直接管理;农村小学、学区小学由乡镇村共管,
以乡镇为主;乡镇建立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包括幼儿园)、中心农民文化技校。
实行乡镇教文卫委直接领导下的“三中心”教育管理体制。同时对人事管理、
綷-费管理、教学管理相应放权。
2001年根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落实以
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并在保障教育投入、人事制度、教师队伍
建设和教学诸方面着手深化改革。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以人事管理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改革,1989?2002年先
后进行两次。
1989年8?11月,全县实施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定编限额聘任制、人员工资总
额定额管理制为内容的内部管理改革。按省市编制规定,对学校人员定编,各
乡镇中小学按照一定程序选聘校长,全县选聘乡镇中学校长、副校长29人,中
心小学校长17人,学区小学校长62人。明确校长职责,实行校长责任制和学校
綷-费、工资总额定额管理。对教职工定编后,进行“双向选择”选聘。全县
高中应聘145人,初中1087人,全县落聘216人。改革后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妥
善安置落聘人员。
1994年暑假,实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
目标责任制和学校内部结构工资制(简称四制改革)。逐校进行核编定岗,对教
职工进行“德、能、勤、绩”四方面的考试考核,对校长进行考察,重新确任
校长后,由校长聘任中层干部和按岗位选聘教职工,实行学校工资总额包干,人
员实行绩效工资制度。这次改革精简超编人员617人,使民办教师比例由31%
降到22%。
第二节 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由“应试教育”向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改
革。其内容篭-盖教育思想、德育工作、薄弱学校改造、课程体系、教育过程、
考试评价方法、教育科研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
1997年10月,县教委根据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
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利津县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提出目标、任务
和措施。县乡在选点试验后全面展开。工作要求是“突出一个中心,强化一
个重点,抓好四项改革”。
“突出一个中心”,即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一切工作服务于教学。
按县教委制定的《利津县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方案》,通过目标导向,过程管理,
评价考核,对教学实行规范管理。健全县、乡、校三级教研网,开展教研活动,
强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特长。不允许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学
生作业严格限量。
“强化一个重点”,即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把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
点,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保持素质教育的主道畅通。
“抓好四项改革”,改革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取消小学升初中入学考试,小学
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严格限制各层次联考和统考,中考实行“一评二挂”、
“一考多取”招生;改革办学模式,实行初四学生考取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
分流,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改革评估机制和考试、测评办法,取消
百分制,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办法。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发展学生
的创造能力;改革学生用书管理办法,防止滥印资料流入学生手中,减轻学生负
担。
1998年利津县被省教委表彰为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县。2000年,县委、县政府
制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的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三节 教学改革
17年间,全县以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目标管理为主线,以“科研兴教”为宗旨,
进行了多方面改革。
1986年开始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常规管理。小学语文进行“六课
型单元授课法”,数学进行“四步一回头授课法”试验。1989年制定《中小学
教学规范要求》、《课堂教学评估办法》、规范了课堂教学要求。1997年随
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制定《利津县教学目标管理方案》及奖惩办法,进行目标
管理和过程管理改革。1998年开始推广“单元达标教学”、“诱思探究教学
法”、“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等实验。落实《课程方案》、《小学管理规程》、
《初中八条》等教学常规。1999年教学课题研究活动兴起,承担了省实验课题
4项、市实验课题5项,进一步推广单元达标教学、诱思探究、张思中教学法、
读写一体化教学、作文教学改革等教研成果。2000年修订《利津县教学工作
的考评细则》,制作《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利津县初中学校创新教育和
课堂教学五个转变实施意见》,落实“科研兴教”战略,加强县乡校三级教研
网络建设,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其中利津镇一中的“课堂教学五个转变”,
明集乡的“小班化教学”实验,被选为省研究课题。利津一中进行的“创新
教育实验”,实验一、二校进行的“分层异步教学实验”,被列入市研究课题。
2001年有5项课题列入市“十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1项入选省“十五”教育
科研规划课题。
通过教学改革,从1997年到2002年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教学目标管理体系,过程
管理体系和教学奖惩、评估体系。
第四节 招生考试改革
1986年高考实行预选制度,专科招生实行统招、委培和定向相结合的办法。高
中招生实行统一考试,县一、二中按计划分片录取,并增加体育考试。1988年
利津县被列为大学本科招生指标到县的改革试点县。专科仍实行定向招生,
应届高中毕业生实行毕业会考,不再预选,往届生仍实行预选。高中实行指令
性计划招生,录取后全省统编学号,统一注册。1992年仍实行高校招生计划分
配到市,本科计划虚分到市,专科计划实分到市,东营市实行分年级会考制度。
199 4年国家教委属院校和省工业大学进行招生计划“并轨”和收费制度改
革试点,应届生高考成绩总分加10分后,参加统一划线录取。高中招生,县教委
对各初中进行“投入、管理、质量”方面的评估,把评估成绩与高中、中专
招生指标挂钩,定额到校录取,并对少数优秀初中毕业生“截流”录取高中。
开始招收少量计划外学生。1995年取消小学升初中入学考试。本科招生计划
指标不再分配到地市,面向全省统一划线,农、师本科计划按人口比例分到地
市,实行定向招生分配。1996年高考实行按“标准分”录取。1997年高考全面
“并轨”,考生在分数公布后再填报志愿。1998年中考实行“一评二挂”(教
育情况评估;评估结果与招生指标、分配挂钩)、“一考多取”(通过一次考试,
普通中专、普通高中、职业中专按照考生志愿分别录取),增加了实验技能考
试。高中招生数量增加,取消一、二中分片录取。2002年高考科目实行“3+x”
考试科目改革,细化录取批次,分两次填报志愿。高中招生,对外来投资者子女
可在本县报考,对取得信息技术考级和艺术考级的考生,实行加分录取。

第五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就业
制度改革
1992年前,毕业生实行计划分配,由计划和教育部门负责,师范类毕业生由教育
部门按统一计划分配,合理使用。强调计划的严肃性,不得改变分配计划。
1993年开始,把毕业分配改为毕业生就业安置。按国家计划招生的毕业生仍执
行由国家负责安排就业的診-则,师范类毕业生安置到学校任教,其他毕业生采
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办法安置就业。
1995年实行市场调节与指令性计划相结合的診-则安置就业,师范类毕业生一
律安置到学校,县直学校用人,通过考选择优安置。
1997年除安置师范类毕业生外,还通过考选招收80名非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到基
层学校。
1999年后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合理安置毕业生,建立起毕业学校与
有关部门推选,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师范类毕
业生仍安置充实基层学校,除本科生外,县直学校用人,采取公开岗位、公开条
件,通过考察和文化考试,择优录用,体现“优生优分”的診-则。
第六节 教师职称改革
1987年开始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公办教师的第一次职务评聘工作1988年结束。
1990年11月民办教师进行首次评聘,并进行了大中专毕业生试用期满后,教师
职务的确认工作。1991年教师职务由任命制改为聘任制。1996年按《教师资
格条例》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全县2403名教师完成了教师资格过渡。1999
年后,完善教师职务和任职资格制度相结合,实现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
2001年对1994年后参加工作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教师职务聘任工作每年进
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