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 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119&run=13

第一节 科研活动
1986年,开始执行国家科委下达的《关于实施“星火计划”的暂行规定》,一
批农业技术开发项目及水产养殖项目得到实施。
1988年8月,利津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
的若干规定(试行)》,为科研活动和科技人才流动创造了宽松环境。
1991年,科研活动以10万亩棉田开发为主体项目,探索科技、物资(供应)、政
府相结合的集团承包模式。科研活动进入政府领导决策。
1996年,实施市、县级项目47项,总投入3630.25万元。
1997?2000年,科研活动成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重点,农业科研围绕培植
主导产业,实施先进实用的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健康
发展。工业科研抓住增值型、开发型项目,引进新技术,盘活闲置资产,加快科
技经济一体化进程。
2002年,农业科研由培植主导产业转向支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业
科研方向由项目带动转向产学研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项目科技含量
提高。
农业科研活动
“七五”期间(1986?1990年),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开展“西瓜
地膜覆盖、蓖麻生产、棉花大面积增产、小麦良种繁育、棉菜间作、稻麦两
熟、人工草场建设、果树栽培、食用菌种植、罗非鱼越冬保种”等科研项目,
取得科研成果10项,其中2项成果获省级奖,3项成果获市级奖。
“八五”期间(1991?1995年),实行“科技、物资(供应)、政府”三结合的集团
承包模式,开展10万亩棉花增产技术开发。组织农、林、水产等部门22名科技
人员,到11个乡镇和单位对种植、畜牧、水产养殖、果树、塑料大棚蔬菜栽培
进行科技承包。实施“礬-水鱼丰产技术”、“花生高产、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芦笋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等10余项科研项目,取得科技成果21项,其中,国
内先进2项,省级先进12项,市级先进12项。
“九五”期间(1996?2000年),抓住优良品种培育和区域性综合技术开发两个关
键,集中组织科研攻关,先后筛选小麦、玉米、花生等具有大面积推广价值的
新品种8个。大力组织先进实用的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试验成功“上农下
渔”综合开发模式,并向全省推广。拱棚瓜菜、芦笋成为全县部分乡镇主导
产业,利津县与法国达鹏种苗公司建立芦笋生产业务联系并进行经验交流,保
持了山东省最大芦笋生产基地的地位。
2001年,农业科研围绕支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调整优
化产业结构闯路子。先后实施冬枣种植、节水灌溉、节水控盐养藕、芦竹种
植、渗水养虾等研究课题。
2002年,“绿洲牌绿色蔬菜出口基地建设”项目经市、县两级科技局立项,建
设试验示范基地2000亩,建立绿色蔬菜出口基地2万亩,亩产均达到5000公斤以
上,实现预期目标。实施的“优质创汇芦笋产业化开发”项目被确立为县级
推广项目,同年10月通过市科技局鉴定,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工业科研活动
1986年,完成蓖麻籽加工工艺、技术设备、产品用途及市场前景研究。
1988年, “利用天然藻类制造人造海蜇技术开发” 项目通过验收。开展利用
“蜡油和重柴油生产轻柴油技术开发”和“羊剪绒新产品技术开发”项目,
生产出部分产品,完成产值102.7万元。
1989年,完成《HN-1型阻燃防火剂试制》项目,生产的百吨产品经省公安消防
处化验合格。
1991?1995年,组织东营市第二食品厂、东营市第二石油机械厂、东营市车用
发电机厂、县农机局分别实施省、市星火、攻关项目5项,取得科研成果4项,
其中“抽油光杆及接箍”、“机插水稻隔膜育秧技术及改进试验研究”成果,
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并获市科研成果三等奖。
1996?2000年,先后实施省、市星火项目6项,市攻关项目2项,市推广、市火
炬项目各1项,取得科研成果4项,其中国内先进2项,国内领先2项。获市级奖3
项,县级奖1项。
2001年,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利华益集团与法国纽格
莱得公司、北京达金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开发“达金消毒液”,填补国内空
白,生产出合格产品。天运市政工程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开发“聚笨胺船用
防腐涂料”完成中试。金利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研制的“对叔丁基苯甲
醛”试车成功。新上省级“秸秆纤维发泡减震包装材料”项目和市级“铃兰
醛”项目。
2002年,山东凤凰制药公司与天津药物研究院衆-作,实施市攻关项目“复方川
芎胶囊”。县保绿蒤-公司与青岛保绿蒤-公司衆-作开展市攻关“MA系列延
时曝气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装置”研究。东营市金泽毛纺厂与青岛大学衆-作
进行市火炬项目“高档呢绒面料技术开发”研究。东营市顺利公司与吉林化
工学院衆-作,实施市攻关项目“12—羟基硬脂酸”。全县工业科研活动进入
产学研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活跃时期。
第二节 科研成果
1986?2002年,全县共取得科研成果79项,其中农业41项,工业12项,医学21项,微
生物与软科学研究5项,包括国内领先29项,国内先进24项,省内领先2项,省内
先进19项,市内领先2项,市内先进2项,未注明1项。其中,有58项科研成果获奖,
包括农业36项,工业8项,医学11项,微软科研3项。在58项获奖成果中,有10项
获省、市双重奖,共68个奖项,分别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
奖7项,省星火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市科
技进步二等奖1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3项,市星火二等奖1项;县科技进步一
等奖3项,县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县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

第三节 高新技术开发
1998年县科委与石油大学举办项目洽礬-会,组织部分企业负责人到北京、上
海等地参加技术交流,引进部分项目。
1999年,组织纺织总厂3次到中国纺织大学洽谈,建立技术合作关系。
2000年实施“四个一”工程,即全县每家乡及乡以上重点骨干工业企业至少与
一所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至少联建一所科研开发机构,至少聘
请一名高科技人才,至少转化一项高新技术成果。先后促成黄河口交通集团、
利富得食品公司、金利公司等8家企业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业、国家农产品
保鲜工程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等11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合作,
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8项,建立科研课题2项,联建科研机构2家。山东凤凰制药
厂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2001年,举办科技成果洽谈会4次,组织企业赴北京、西安、天津等地参加科技
成果推介会、招商会10多次,引进化工、生物、医药、工程等领域高科技人才
15人,引进“聚苯胺及其防腐涂料”等产学研结合项目9个。
2002年,先后派出9批30多人,与31所高校和11个研究所的46位院士630位教授
进行对接洽谈。在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分别设立电子信息、
生物技术与制药、能源环保、化工与纺织等6个专业分会场,进行全方位技术
交流合作,共筛选20多个项目。邀请北京化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有关专家
教授来利津考察,在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和中间试验基地、实施高新技术项目
方面达成合作衆-议,引进专兼职高层人才8人,签署衆-议项目4个。山东凤凰
制药有限公司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利津县实施产学研结合,发
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典范。是年,利津县规划建设2.7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创业
园。园区内,凤凰制药公司已初具规模,交大科技园、金利工贸公司、顺利化
工公司的高新技术项目亦入驻园内。
第四节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20世纪50?70年代,农业科技重点是推广优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开展农作物
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和栽培新技术应用。80年代初,推广使用磷肥、地膜覆
盖、化学农药治病虫以及农作物调节生长、催熟等技术。
“七五”期间(1986?1990年),推广枣粮间作、大棚种菜、菜粮间作等技术。进
行棉花地膜覆盖技术试验示范、万亩养虾技术开发。引进高蛋白优质小麦品
系PH82-2-2,建良种繁育田5万亩,良种推广到垦利、东营区、无棣、乳山等县
区。推广适时半精量播种小麦技术,小麦、玉米套种技术和青贮饲料技术。
部分乡镇推广“牛体育黄”技术和快速养猪法。到1990年,棉花地膜覆盖技术
推广22.5万亩,占全县棉花面积的75%,培育20亩以上的植棉大户1068户。地膜
覆盖技术开始在花生、蔬菜种植中推广。
“八五”期间(1991? 1995年) ,推广棉花良种“中棉12号”、“山农86-4”、
“鲁棉6号”;引进玉米良种“掖单4号、12号、13号”、“鲁玉10号”;推广
小麦“215953” 、 “鲁麦PH82-2-2”、“鲁麦3号”等, 全县良种覆盖率达
94.5%。耕作制度由插花种植改为区域种植,由麦棉单作改为“三二式”麦
棉间作。水稻改单作为稻麦两熟,玉米改直播为麦田套种。棉花种植推广地
膜覆盖机械化技术、机动喷雾治虫技术,全县棉田机械铺膜率达到46%,机动
喷雾防治病虫害面积达5.5万亩。推广新农药“棉铃宝”,棉花明显增收。建
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培植发展1个科技样板乡,6个科技示范乡,82个科技示范
村,2980个科技示范户。引进推广“礬-水鱼丰产技术”、“花生高产栽培技
术”、“芦笋高产栽培、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产业快速成长。1995年,芦
笋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采笋面积9600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芦笋生产和出口创
汇基地。
“九五”期间(1996?2000年),筛选出小麦、玉米、花生等具有大面积推广价值
的新品种8个,全县农作物良种化程度达到98%,农业先进技术覆盖面达80%以
上。试验成功并推广“上农下渔”开发模式,引进“秋延迟西瓜”、“无籽
西瓜”栽培技术,推广创汇蔬菜基地,建成蔬菜基地6040亩、“吨笋田”示范
区200亩、“上农下渔”示范区700亩、拱棚西瓜示范区1000亩。县直机关在
虎滩乡创办芦笋高科技示范基地30亩。县科委根据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计划,匹
配资金100万元,安排“水稻旱育稀植”、“河蟹人工育苗”技术等专题推广
项目,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5万亩,平均亩产536.6公斤,创东营市大面积高产之
首。河蟹人工育苗取得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万元。
2001年,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引进“节水控盐养藕”、
“渗水养虾”技术,培植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渗水养虾示范园、芦竹科技
示范园,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2002年,农业科技推广重点向为农业科技园区提供技术支持转变,以示范样板
推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工业科技从注重自身发展向
多方合作互动发展转变。从全面出击,追求数量向突出重点,提高质量转变。
以科研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县工业企
业进入技术产品全面更新换代的阶段。
第五节 科普工作
科普宣传
1986?1996年,采取举办科技广播讲座,放映科技电影,建立科普橱窗,举办科
技展览,编糪-发行科技期刊、小报,编写发放农业科技资料和图书,订阅《山
东科技报》,开展“科技之夏”、“科技之冬”、“科技赶集”等活动,深入
农村进行科技成果展览,宣传方式多样灵活。
1997年起,县科委与县电教中心实施“电教科技工程”,科普工作迈上新台阶。
2000年5月,创立利津县科技电视台,开设专家热线、实用技术、致富之路、市
场信息等栏目。每周二、四晚8点10分黄金时段首播,周三、五中午重播,每次
播出20分钟,效果良好。2002年,对科技电视台播出内容进行调整,重点突出实
用新技术、新品种、致富榜样、致富信息以及蔬菜价格信息等内容,全年播
出68期,收看观众95.2万人次。
科技培训
“七五”期间(1986?1990年),县科委和科衆-以农业技术、林果、蔬菜管理、
食用菌种植、海水养虾、礬-水养鱼等项目为重点,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邀请
省内高校教授讲课。各乡镇以科普学校为培训阵地,培训实用科技人才。县
乡两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34期,培训6.1402万人次;以会代训431次,培训3.76
万人次;307人报考农广校进行深层次培训;培育科普村41个。
“八五”期间(1991?1995年),全县建起村级科普学校500所,乡村两级科普学校
培训10.2万人次。培育县级科普村47个,乡镇级科普村115个,282人参加农业
函授大学学习。县乡两级培训星火攻关开发技术人员2380名,科技成果推广人
员1.1万名,专利知识培训68人,技术市场培训500人,实用技术培训5020人。
“九五”期间(1996?2000年),实施“电教科技工程”、“万人培训工程”,形
成以县电教中心、职教中心、劳动技校为主体,乡镇电教站为重点,村电教室
为网点的科技培训体系。成人教育每年3万人次以上,1999年增长到10万人次。
2000年10月,组织14名学生参加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1名
学生获山东赛区高中组三等奖。
2002年,正式启动全县管理人才培训工程,组织利华益集团、金泽毛纺公司等6
家企业的管理人员赴清华大学参加为期3周的学习培训。全面启动“新世纪
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设立芦笋、蔬菜、畜牧、水产、粮棉种植等11个专
业,52个教学班,讲课210场次,培训3100人。是年,汀罗镇被命名为省级科普先
进镇。汀罗镇毛坨村、明集乡郑家村、陈庄镇肖庙村、北岭乡维新村、虎滩
乡北苏村被命名为市级科普先进村。北岭万亩蔬菜示范基地被命名为市级农
村科普示范基地。“滨海中、重盐碱地芦竹高产栽培技术开发”项目被列为
省级科普示范项目。
科普服务
1987年9月,北岭乡建起“科普服务部”,以乡种子站为依托,推广普及良种和
配方施肥、植保技术。到1990年, 乡镇科普服务部发展到9处。1992年, 成立
“利津县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同时设立8个乡镇服务分部,形成实体服务网络,
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物资供应、经营信息等全方位服务。1993年县乡
科技服务组织被农村专业技术衆-会、研究会实体服务组织替代。之后,以农
民为主体,实行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实体性衆-会组织不断发展,各级各类衆-
会研究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成为农村科普服务生力军。
2000年,县芦笋研究会、利津镇养鸡衆-会被山东省科衆-授予“全省优秀农
村专业技术衆-会”称号。2002年,遴选高新技术项目,拓宽与高校院所的技术
交流与合作,为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创造条件。
科技下乡
1986年, 开展“科普车下乡送宝”活动,发放科普资料“明白纸”3.16万份。
1987年, 组织乡镇科衆-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帮困难家庭靠科技脱贫,当年扶持
220户,到2002年,全县有4250户贫困户依靠科技脱贫。
1994年起,组织15名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技术承包,把科技送到农户和田间地
头。2000年, 先后组织科技下乡活动4次, 发放科普读物2000份(册) 、明白纸
8000份,现场解答技术难题1000余人次。2001年县科委、县科衆-邀请中国科
衆-专家来利津县开展送医送药科普下乡活动,历时15天,深入126个村,宣传健
康知识,赠送科普书籍药品药具,折合人民币5万元。2002年,结合“全国科技
活动周” 的开展, 组织10名科技干部到北宋镇开展送科技活动, 发放明白纸
5000份,实用科技小册子100本,展出图板5块,放映《实用新技术》录像5盘。
学术交流
1986年全县建立县级专业技术学会7个,会员541人,农民专业技术学会24个,会
员1500人。到1991年,县级专业技术学会发展到11个,会员680人,农民专业技
术学会发展到45个,会员3052人。各学会经常组织技术交流和学术讨论。
1989年,在省市科技论文评选活动中,利津县有8篇论文获省级优秀,23篇论文
获市级优秀。1994年,参加东营市科衆-主办的“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研讨会”,
3名科技工作者发言,2篇论文在大会交流。在市优秀论文评选中,15篇论文参
选,其中2篇获“优秀论文”三等奖。2000年,参加东营市第五届黄河口科技论
坛活动,县卫生防疫学会申报论文2篇,分别获二、三等奖,县医学会、水产学
会、化工学会等申报论文13篇, 其中获二等奖3个,三等奖9个,优秀奖1个。20
02年,在《东营日报》、《利津信息》发表科技信息60余篇。参加在东营市科
衆-、市人事局联合举办的“黄河口科技论坛”活动,申报论文19篇,其中获一
等奖1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0篇。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申报作品12篇,
其中获科技创新作品类一等奖1篇,三等奖4篇。
科技咨询
1986?1989年,开展“科普赶集”活动,利用集市和大型集会场合为农民进行科
技咨询,并发放科技资料。1991年6月,建立“利津县科衆-科技咨询服务站”,
先后为北宋、明集、前刘等乡联系农药240吨,为棉农、菜农、养殖专业户引
进新技术、新良种、新型农药。衆-助北岭乡永富村李明芬建起全市首家蜂蜜
加工厂。1992年,拓宽科技咨询服务业务范围,开展农村大集技术咨询日活动,
进行实体性质的科技咨询服务,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
度。1993年9月,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14所高校,在利津召开“全省
高校科技信息发布会”,全县150余人92个项目进行意向洽谈。1999年4月,邀
请9名省内外电子、医学方面专家,对隆昌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的“便携式无创
伤血糖测定仪”和“加油机智能税控系统”进行项目咨询论证,提供项目实
施科学依据。2001年11月,石油大学37名研究生来利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县
内部分企业就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咨询,解决部分难题。2002年,开展科技周
活动,组织科技干部下乡,到北宋镇、汀罗镇、陈庄镇和前刘水库区域的芦笋
生产区进行科教咨询和实地指导,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