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6&rec=76&run=13

这里是一个图片【机构队伍】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内设办公室、财审科、经营管理科、政工科、保卫科、
棉花产业化经营办公室6个科室,年底在职干部职工23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3人。

【概况】2004年,供销系统面对新的经营形势,调整思路,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
量,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62亿元,完成计划的145.6%;工业总
产值(90年不变价)2501.8万元(三个棉厂产值不包括在内);实现利税总额210.7万元,完成计划的140.5
%; 其中税金121.7万元, 完成计划的101.4%;利润89.1万元,完成计划的297%。全系统化肥销售总量
61400吨, 完成计划的102%; 农药销售总量236吨,完成计划的295%;销售农地膜812吨,完成计划的
203%。 所属东营市万达食品有限公司完成蔬菜加工总量1450吨, 其中保鲜蔬菜350吨,出口速冻蔬菜
1100吨。顺利完成县第一油棉厂、第二油棉厂、汀罗中心社、明集中心社四个企业的改制工作。全系统
安全运营,没有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生产资料经营】2004年,县供销社规范农资网络经营,不断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有效管理和调控。充分
发挥供销社“农资连锁网络”作为全县农资经营主体的作用,继续增加全县农资经营网点,农资连锁经
营网络在去年33个连锁加盟店的基础上, 新增5个,发展到38个,大大方便了农民生产经营。网络运营
中,在巩固和完善“四统一”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各加盟店努力从经营、服务、质量、价格等方面规范
和提高自己,形成“对内一个网,对上一本帐,经营一盘棋,服务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了农资网
络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农资网络市场覆盖全县5镇4乡的500多个自然村,市场占有率75%以上。县社、
企业、网络三位一体,通过抓龙头、抓服务、控价格、保质量,赢得了信誉,进一步树立了“利津供销
农资”品牌信誉。

【农资经营】一是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以农资公司所属各经营部门、绿源公司、开发公司为龙头,充分
发挥实力强、规模大的优势,与齐鲁二化、寿光联盟、济南裕兴、莱州磷肥等省内外10余家重点生产厂
家,签订了总代理、总经销合同。上联优质厂家,下抓优质销售,真正做到了货源有保证、质量有保证、
市场有保证,为全县农资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县社与县消费者协会联合,对全县农资经营网点进行综
合考评, 表彰奖励了农资公司、绿源公司两个龙头企业和8个信誉好、服务好的加盟连锁店。二是规范
市场管理。为强化市场管理,规范经营秩序,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县社配合工商、质监等职能
部门,分春、夏、秋三次对全县农资市场和经营网点清理整顿,对非法经营业户予以取缔,对假冒伪劣
商品予以查扣、移交、限期处理,其中50余吨劣质化肥责令限期退回厂家,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利益,得
到了各级充分肯定,东营电视台《田园风》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三是突出为农服务。各经营网点在保
证供应的基础上,把灵活经营与优质服务结合起来,各网点都配备了专门的送货车辆,坚持送货上门,
送货到田间地头, 全年送货总量达4万余吨。各经营网点同时也是农技服务站,一手抓销售,一手向农
民传授新技术,推广新产品,从而大大增强了经营信誉。

【棉花生产和经营】2004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达44万亩,受雨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减产,
全县棉花平均产量175公斤/亩, 总产籽棉1.7亿斤,折合皮棉61.2万担。受市场供求因素影响,2004年
棉花收购价格比上年度大幅度降低,平均籽棉收购价格4.75元/公斤,全县农民植棉总收入约4.08亿元,
人均1655元。(参见《2004年各乡镇棉花种植情况表》)

2004年各乡镇棉花种植情况表
┌────┬────┬────┬────┐
│乡镇 │种植面积│乡镇 │种植面积│
│ │(亩) │ │(亩) │
├────┼────┼────┼────┤
│利津镇 │53891 │陈庄镇 │88310 │
├────┼────┼────┼────┤
│北宋镇 │44380 │汀罗镇 │59268 │
├────┼────┼────┼────┤
│盐窝镇 │56393 │虎滩乡 │44410 │
├────┼────┼────┼────┤
│明集乡 │64211 │刁口乡 │4000 │
├────┼────┼────┼────┤
│北岭乡 │25705 │渤海农场│3030 │
├────┼────┴────┴────┤
│全县合计│443598 │
└────┴──────────────┘

【良种繁育】县供销社在棉花生产中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全年供销系统建设
良繁基地1650亩, 其中十东村400亩,麻湾村1250亩。根据所签订的订单合同,县社棉办组织收购良种
棉16.8万斤, 向棉农兑现加价补贴3.4万元。良繁基地建设起到了示范种植的作用,促进了全县棉花良
种化进程。县社同山东农业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863专项“抗病虫、优质转基因耐盐碱棉花品种的选育”
课题获得成功。该课题由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法富、副研究员刘英欣等牵头实施,县社作
为课题合作单位,在专家指导下具体组织了新品种实验种植。新品种主要具有抗碱性、丰产性、抗逆性
等特点, 采用常规栽培技术种植,无特殊管理措施。9月26日,山东省科技厅组织测产验收委员会对基
地棉花进行实地测产验收,测产结果为平均籽棉亩产量326.5公斤,折合皮棉133.9公斤,新品种顺利通
过专家组验收。

【科技服务】县供销社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深入开展“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根据棉花生
产的不同阶段, 举办棉农专题培训35次,培训人员5774人。在春播期间和涝灾发生期间,2次聘请滨州
职业学院曲耀训教授、山农大刘英欣教授来利津举办专题电视讲座,针对2004年棉花生产特点,讲授管
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涝灾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提高棉农种植管理水平,促进抗涝救灾起到了积极
作用。 在抓好各种形式科技培训的同时,县社安排相关企业组织宣传车走乡串户搞宣传,先后4次到渤
海农场、军马场及罗家、麻湾、姜家庄等40余个村开展科技宣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5万份,发放科
技图书1200余册,受到棉农普遍欢迎。

【棉花收购】 受天气影响,新棉自9月初开始摘拾,较往年推迟约20天。到10月上旬摘拾过半,个别早
衰棉田摘拾量超过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11月底棉花摘拾基本结束。9月20日以后,部分新建棉花加工厂
和个体商贩开始零星收购, 较往年推迟在20多天。新棉开秤收购价格在2.45元/斤左右,个别衣分超过
38%,回潮率低于10%的优质棉,收购价格在2.75元上下,最高超过2.80元。由于2004年雨水偏多,尤其
是棉花生长后期持续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棉花成熟度差,导致棉花品级普遍较低。棉花纤维强度、长
度等项指标均较上年下降,全县所收购棉花最高品级为二级,主体为三级,无一级棉。进入10月中旬后,
随着皮棉价格的逐步回落,全县籽棉收购价格也逐步回落,10月10日前后,三级棉价格降至2.6元/斤,
10月13日降至2.5元/斤以下。10月20日以后籽棉收购价格平均为2.2元/斤左右。10月25日以后品级比较
差的棉花,收购价格只有2.05元/斤左右,相对于周边县区和国内其他产棉区,利津县棉花仍属高价位。

【企业技术改造】供销系统坚持增量发展与存量改造并举的方针,围绕骨干项目,加大技改投入。万达
食品有限公司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60万元, 先后对精加工车间、速冻车间、制冷设备等进行更新改
造, 基础设施达到出口速冻蔬菜良好操作规范GMP标准。2004年投资33万元,对单冻机进行了更新,并
购置了高性能切菜机和金属探测仪,在2003年完成食品出口企业卫生检验检疫注册的基础上,2004年完
成了HACCP出口速冻蔬菜质量控制体系认证。 2004年,公司重点开拓出口速冻蔬菜经营,与韩国稀杰公
司建立了长久合作关系,先后加工各类出口速冻蔬菜1100吨,经营品种和经营总量均有大的突破, 为历
年来最好水平。

【企业改革】2004年,县供销系统第一油棉厂、第二油棉厂、汀罗中心社、明集中心社四个企业分别完
成改制。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文件精神,县供销社以“社企分开”为目标,全面推进棉花企业改革,顺利
完成了第一油棉厂和第二油棉厂企业改制。 利津县第一油棉厂创建于1981年,占地面积110亩,在册职
工171人,离退休人员17人,享受遗属补助人员16人,享受退职补助人员21人。截至2004年5月,资产总
额为4497万元,其中流动资产4080万元,历史形成的损失3837万元,政策性的2550.6万元,固定资产为
411万元,负债总额4190万元,所有者权益270万元。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和资产负债构成情况,经厂班子
研究, 决定对企业实施破产。9月份,经市、县人民法院批准,进入破产程序,10月份完成资产审计和
评估,职工档案全部移交至再就业服务中心,并办理失业保险手续,全厂干部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利津
县第二油棉厂创立于1950年,占地面积223.7亩,干部职工128人,离退休职工33人,享受退职生活补助
人员22人,遗属补助13人。2001年经市、县人民法院批准,进入破产程序,截至破产日资产评估总额311
万元,负债总额2851万元。受多种因素影响,该厂进入破产程序后,一直没能落实资产变现清偿,因此
没有破产终结。 2004年5月,重新进行资产审计评估,并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进行拍卖,资产变
现后顺利完成清偿兑付, 5月底实现破产终结。对汀罗中心社和明集中心社也分别实施了破产。利津县
明集中心社前身为利津县明集供销社, 创建于1958年,到1998年4月,原前刘供销社、王庄供销社合并
入明集供销社, 成立利津县明集中心社。截至2004年2月,明集中心社共有干部职工56人,离退休人员
22人(其中离休1人),享受遗属补助的31人,享受退职生活补助的20人。到2004年2月底,企业资产总额
为131万元,负债总额为868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62.60%。5月份经市中院审核批准,进入破产程序,9
月份完成资产变现和兑付,破产终结。企业所有符合条件职工均进入低保中心,正式领取失业保证金。
汀罗中心社是由原罗镇供销社(成立于1949年9月)和汀河供销社(成立于1948年9月)于1998年合并而成的。
截至2004年2月,汀罗中心社共有干部职工56人,离退休人员29人,其中离休人员3人,享受遗属补助的
33人,享受退职生活补助的17人。企业帐面资产总额为45.25万元,负债总额为473.74万元,资产负债率
为1046.94%。5月份经市中级人民法院审核批准,进入破产程序,9月份完成资产变现和兑付,破产终结。
企业所有符合条件职工均进入低保中心,正式领取失业保证金。

【改制企业职工稳定工作】 全县涉及改制企业7家,职工419人,离退休人员112人,享受遗属补助和退
职生活补助人员220人。 为保证改制工作顺利开展,采取四项措施。一是成立了专门工作组,深入企业
宣传发动,并现场解决职工提出的实际问题,得到了职工对改制工作的支持。二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推
进改革,依法、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改革中涉及的问题。三是确定了“确保破产企业养老金、失业
金缴纳和资产变现、职工优先”的原则,积极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四是落实人员负责来人来访接待工作,
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杜绝发生越级或集体上访事件。

(薄万涛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