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1&rec=82&run=13

〔机构队伍〕 利津县环保局内设办公室、财务股、环境管理股,下设两个股级事业站:
环境监测站、环境监理排污收费站。在职干部职工28人,有专业技术人员10人,其中,中级
职称的2人,初级职称的8人。

〔事业概况〕 1999年各项主要环境指标实现情况: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县
城地面水水质达标率16%。太平河水质COD年均值为46%。县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55.5分
贝。 县城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分贝。全县COD排放量0.35万吨。SO2年排放量0.057万
吨。全县烟尘排放量0.028万吨。工业粉尘实现零排放。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零。工业污
染源达标率为81%。县城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汽车尾气达标31.4%。工业固体废物综
合利用率达98%。县城集中供热面积0.8平方公里,集中供热率23.5%。县城气化率达到100
%。 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6%。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1.6%。 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三同时”执行率100%。征收排污费28万元,征收面达到100%。

〔“六·五” 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 1999年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围
绕“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这一主题,以提高全县人民的环境意识
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为目的,将环境法规同环境知识融为一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
了全方位, 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一、6月4日、5日晚,副县长徐天华发表了题为《拯救
地球共创美好未来》的电视讲话,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角度,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的环境形势
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告诉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
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未来。讲话还就本县实际向全县人民提出了要求,号召各
工厂,企业以及城镇居民迅速行动起来,清除污染共创美好家园,保障全县经济稳定、快速、
持续发展,保障全县城乡环境不断改善。二、6月5日利用利城大集日,开展了街头宣传。县
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和环保局干部职工30多人,身佩绶带走上街头散发宣传
材料和图片。本次活动出示展板6块,悬挂过街横幅5个,张贴宣传画30多幅,散发传单2000
多份,解答群众法律知识咨询50多条,县电视台进行了跟踪报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
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宣传教育活动。利津一、二中、县实验一校、二校,利
津镇中学等,“六·五”前后组织了宣传栏、黑板报、环保知识演讲比赛,邀请市环保专家
作报告等活动,使环保教育深入青少年一代。四、在工厂企业开展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企
业发展”的宣传活动。“六·五”前后,利津石化厂、纺织总厂、县酒厂等企业开展了“清
洁文明生产”活动,把环境保护的标语、宣传图画等宣传材料张贴在厂大门、车间、阅报亭
等地方,营造了氛围,提高了职工的环保意识。五、“六·五”世界日宣传活动期间,结合
“创建全国卫生城”活动,组织了县城驻地和部分乡镇的学生,青年志愿者进行了一次“人
人动手,保护环境,清除白色污染”的活动,共清理垃圾和污染物20多吨。

〔环境监测〕 利津县环保局历来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和监测站建设,今年在资金十分紧
张的情况下, 投资近3万元购置了监测设备、仪器和监测药品,对现有的仪器进行了全面检
修,对大型精密仪器进行了技术鉴定,对化验室的布局和环境进行了调整,按时完成了各项
监测任务。 取得有效数据3052个,其中地面水972个,饮用水360个,污染源废水420个,降
雨24个,道路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区域噪声、建筑噪声、锅炉烟尘噪声等共1276个。积
极开展委托监测业务,为县纺织总厂、三利食品公司、利津镇建安公司、万鑫集团、北宋华
丰公司、集贤中一村等单位进行了水,噪声等委托监测化验,创有偿监测服务收入3000多元。
加强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积极为计量认证复核工作做好技术准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本届县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生态
保护列为一项重要指标。利津县环保局配合有关部门,根据本县实际,经过全面考察,提报
县政府同意,确定虎滩乡为本县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今年制定了《利津县虎滩乡生态农业示
范区规划》。就虎滩乡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资源以及工农业生产状况等自然要素和
社会要素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估。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从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统筹考虑,依据发展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制定了以种、养、加
工为主的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长期规划;制定了组织机构、思想教育、政策保护、资金投
入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有些规划已开始实施。从此,全县的环保工作将由污染防治为主转到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轨道上来,向着“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的良性
循环的趋势发展。
(尹秀荣 程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