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0&rec=65&run=13

一代廉吏岳镇南
岳镇南(1785~1843年),字文峰,利津县北岭村人,生于书香门第。幼年读书,记忆过人。青年时代,
博览群书,以文章负名。创作《制艺诗赋》和骈体文数百卷。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人,道光二
年(182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都察院监察御使,九江府知府、甘肃、直隶按察使,云南布
政使等职。以为官清正廉洁、办事机敏谙练而出名。道光十六年(1836年)他出任九江府知府时,该地
多大盗,世风不淳。其先是严明法纪,擒治盗首,教化盗羽,以为民除害。后又修茸书院,培育人才,
教民众懂礼貌,知廉耻。,他任职三年,九江正气大兴。初任直隶按察使时,适有文安县王海陇调奸未
成毒死三条人命一案未结,前任官长审理不清,业已另案缉凶。岳镇南详阅案卷,彻夜不眠,经周密调
查,很快使案情大白,避免了冤案发生。不到一年他升任云南布政使。在任期间,秉公执政,革除贿赂
歪风,有人馈赠金钱,他说“此民脂民膏,余不忍受也!”对所属官员发现徇私舞弊者,立加严惩。
清朝巡抚赵长龄
赵长龄(1797~1872年) , 字怡山, 利津县姜家庄人。 他少年时代勤奋好学,颇有文才。道光十年
(1830年)中举人,道光十二年中进士,参加殿试被选为庶吉士,留翰林院庶常馆,后步入政界。先后
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广东肇庆府太守、四川按察使、陕西巡抚等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于道光二十
四年(1844年)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赵长龄奉令协办。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任盐运史,
治理盐务,查办偷税漏税,恩威并重,颇有成效。同治五年(1866年),任陕西巡抚后,去陕西参与镇
压捻军,作战失败,被清廷罢官。两年后,皇帝下诏令其还京,他已年老为由告退官场。其晚年著书若
干卷行世,其中有《诗文集》、《元善堂制艺》等。
古钱币学家李佐贤
李佐贤(1807~1876年),字仲敏,号竹朋,利津县左家庄人。出身于一个诗书盁库、累世为官的家庭,
自幼聪敏好学,博闻强记。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任文渊
阁校理、国史馆总纂、福建汀州知府等职。咸丰二年(1852年),引退故里。
自少年起,就工于诗文,擅长书法,喜爱金石书画,尤以古钱为专好。每遇奇钱异币,不惜重金购买,
罕见古钱,则设法借去,搞成拓片连同记述文体一同保存。自咸丰九年起,他把收藏的10大箱古币分类
鉴别,逐类绘图并加注释,于同治三年(1864年)编辑成书,名曰《古泉汇》,共17册64卷。今存山东
省图书馆。他集钱学著作之大成,收录古钱拓本5000余种,钱范75个。在古钱学研究中堪称创举,被中
外古钱币学家奉为经典。晚年著书有《书画鉴影》、《武定府诗续钞》、《石泉书屋诗钞》等。后世称
他为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收藏家和鉴赏家,被列为山东文化名人。
清代诗人张铨
张铨(1795~1872年),字寅阶,号翼南,利津县左家庄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由刑部主
事荐生员外郎中,在官供职十余载,为官清廉,恪尽职守,查处清理过许多民间冤案,颇有政声。道光
二十六年(1846年),初任江苏省常州府太守。他生性醇厚诚实,不尚交往。青少年时代,嗜学不厌,
颇有文才,尤喜唐诗。为官期间,体恤民情,秉公办事,后因仕途维艰辞官归里。卸任后,主攻于诗,
每作刻意求新,造诣颇深,文名著称,蔚然成家。张铨一生作诗千余首,著有《爱山堂诗存》若干卷,
留传于世,其中一些名句百年来脍炙人口。
刚正不阿王会英
王会英(1829~1909年),字薇卿,号愚村,利津县台子庄人。同治12年(1873年)乡试中举,翌年举
进士, 授翰林院检讨。 不久入谏院, 掌福建道监察御史、 署兵、刑、工、户科给事中。光绪十八年
(1892年)王会英回乡探亲,得知前任利津知县钱容,纵容汛官王国柱霸占耕地将耕民赶至临海垦荒,
因遇风潮,灾民死亡千余人。上拨救灾库银两万多两,他只下发少数,余皆贪污自肥。在民衣食无着。
现任知县吴兆荣坐视不救。王会英返京后,查明邸抄,疾书奏折,弹劾山东巡抚福润纵吏毒民、玩忽人
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利津北乡黄河洼决口,当地民众受害甚重,惨不堪言,而山东巡抚李秉
衡决计不堵此口。王会英得知此情后。不避重臣切齿之祸,奏报朝廷弹劾李秉衡刚愎自用,不恤民情,
贻误河工。朝廷上下为之震惊,急旨谕李秉衡限期将决口堵好,使利津北乡民中免除洪水之苦。
王会英为民兴利除害,敢于忠言直书。权臣福润、李秉衡之流忌之如仇,密谋策划,千方百计排挤王会
英出京。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会英被朝廷放任甘肃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子女对他甚加埋怨,
但他已无反悔, 在甘肃任职年余, 政绩卓著。 后因年迈体衰, 告老还乡,寓利城数年。于宣统元年
(1909年)病逝,卒年80岁。
著名儒医綦沣
綦沣(1760-1840年),字汇东,利津县綦家夹河人,生于书香门弟。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壬
子科举人,嘉庆元年(1796年)钦赐国子监学政,后擢升翰林院检讨。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青
年时期教过私塾,治学严谨。制定了学规12则,著有《四书汇解》、《周礼辑要》等书,流传后世。壮
年时期,立志学医,他刻苦功读医学经典著作,虚心求教名医,广搜民间治病验方,博采名家之长,经
过数年努力,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尤其在内科、妇科和诊治痘诊、瘟疫等疾病方面
造诣颇深,对诊治疑难病症更有独到之处,每当上述病症流行时,求诊者络绎不绝。他体谅民情民意,
了解群众疾苦,对登门看病的人,不分贫富都认真医治,并尽量采用土单验方,力求少花钱治好病。乡
间出诊,他从不吃病家的饭,不收病家的礼,平易近人,德高望重。其高尚的医德至今在民间广为传颂。
綦沣晚年,认真总结了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著《医宗辑要》一书,共13卷14册,计30余万字。列医病处
方2000余个, 验方、便方和自拟方200多个,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精湛的临床参考书,它既有传统的
中医理论,又有独到见解,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珍贵遗产。
农民领袖王荀
王荀(1863~1929年)字允亭,利津镇买河村人。幼年失学,从农辛勤耕耘。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
到利津东洼玉龙嘴一带收割野生植物,见荒地甚多,且土质肥沃。于是便托亲朋到县衙中说情,领地23
顷,分给无地农民耕种。从此他家境逐渐富裕。王荀常以粮周济贫民,每逢年关,对无细粮之户慷慨相
助。 1914年利津大旱,农业失收,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翌年春,王荀组织邻近数村200多户贫民吃“大
户”(即富户),他先献出自存粮共食,后带领大家到其他村吃富户谋生。豪绅上告,县衙派兵将王荀
所率贫民驱散。1923年,匪患四起,民不聊生,王荀在利津东洼玉龙嘴结识寿光县周洪祥、潍县董来朋
两位“红枪会”师傅,为防匪除奸,使群众得以安生,是年冬,王荀将周、董两人请至本村,帮助习武
练功,建立“红枪会”,众人选王荀为会长。“红枪会”组织迅速在利津农村扩展。1927年,县署卫队
长林振海,依仗县知事权势,欺压人民,作恶多端,群众恨之入骨。为除暴安良,王荀率“红枪会”会
员千余,围困县城,闯入县署处死了林振海。1929年夏,王荀应邀率“红枪会”会员百余人赴蒲台县老
官赵村,剿除山东军阀张宗昌余孽,因中敌计,王荀被困,遭火烧身亡,终年66岁。
评书艺人尚五
尚五(1877~1951年),原名尚国科,艺名尚明五、尚笑五。利津县盐窝镇东村人。尚五自幼聪颖,记
忆过人。少年时代在本村私塾求学数年,读过《诗经》、《易经》,并喜读古典文学作品。因家境贫寒
14岁辍学,后从师习说评书,并自成一派。始在当地从艺,继赴惠民、滨县、沾化、无棣等县演说评书。
他口齿清楚,嗓音圆正,抑扬顿挫,富于韵律,并注重与表演结合。说到壮阔处象大河磅礴,说到细微
时犹如溪水融融,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1928年,尚五因患眼疾赴济南治疗,医治无效致双目失明,遂落脚济南,设馆演说评书。数年后由济返
回利津,继续到各地说书。尚五富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他一生不仅凭借自己的艺术才能演说古书,抨
击贪官污吏和卖国求荣的奸臣,颂扬爱国英雄和清官义士,并以自己的节操维护民族尊严。1940年,盐
窝据点的日伪军,多次邀请乃至恫吓尚五,要他到据点说书,他始终未去,并说:“我虽不及岳元帅领
兵抗击外侮,但决不能丢失民族气节让后人唾骂”。
尚五晚年收徒传艺,毫无保留。山东曲艺界对尚五演说艺术给予较高评价,称他是鲁北著名的评书艺人。
1951年病故,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