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产业,助推利津经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0&rec=61&run=13

农业产业化
利津县历史上以种植粮食和棉花作物为主,产业结构单一。1993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审视度势,提出
发展农业产业化战略,即以市场为导向,依据本地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依
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提供系列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农工商为一体
的县域经济新格局。着重发展3条产业带和4大产业密集区。即:沿黄河滩区一线,为拱棚西瓜产业带;
沿黄背河一线, 为“上农下渔”产业带;沿7条排河一线,为林果产业带。以北宋等乡为重点发展芦笋
产业基地;以北岭等乡为重点发展大棚蔬菜、无公害蔬菜和精细菜基地;以“五五”畜牧工程(即建设
50个畜牧专业村、 培育500个畜牧大户)为重点的畜牧养殖基地和以利津镇为重点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全县抽调大批县直部门干部,组成100个工作组,承包100个专业村和100个后进村,突出抓5个5万亩:5
万亩海淡水养殖、5万亩大小拱棚瓜菜、5万亩优质林果、5万亩芦笋和5万亩精细蔬菜。到1997年,农林
牧渔各业的比例由1987年的83: 2:11:4调整为49:2:37:12,并培植出三利食品公司、振利油料公
司、王庄冷藏厂等龙头企业和鲁北畜产品第一大市场、北岭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
1998年起,利津县组织实施全县农业产业化第二次创业,把阳畦韭菜、芦笋、拱棚西瓜三大产业作为实
施重点,先后建设了明集乡12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利津现代农业示范园,博大食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
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龙头项目,探索出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特点的“上农下渔”、“渗水养
虾”等综合开发模式。
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利津县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得
到提高,农村经济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2年,全县种植瓜菜14万亩,青
饲料35万亩,棉花22万亩;畜牧水产两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427%;水果总产量达到2
4万吨。 全县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发展到60余家。2004年,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
产条件,完成了2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配套、2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58万亩荒碱地开发、10万亩
涝洼地及灌区治理、 3万亩国家级土地管理、万亩沙区综合治理和路域、水系绿化等一批重点工程。农
业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科技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1%。
工业强县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县委、县政府形成了“工业兴则全局性,振兴利津,关键是振兴工业”
的共识, 开始作出工业强县的战略决策。于1993年8月,建设利津县石油化工厂。1997年,该厂实现销
售收入34亿元,利税4800万元,为全县第一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其后,
在全县企业中全面进行以产权制度为主的改制工作,大部分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企业活力
明显增强。 1997~2002年,全县工业技改投入215亿元,是前十年投入总和的47倍。全县培植起利
华益集团、雅美纺织、正和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培育出“凤凰制药”、“利富得”食品、黄河口酒等
拳头产品,推动了全县工业化进程。
2002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24亿元,工业增加值104亿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6亿
元, 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5亿元,实现利税27亿元。以石油化工、纺织、制药、机械制造、粮
油加工、 建筑建材为主体的工业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其中,利华益集团发展成为总资产105亿元,利
税过亿元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 连续7年跻身全国同行业“十佳品牌”;凤凰制药荣获全国同行业“十
佳品牌”和省著名商标,并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现代中药产业化实施
基地及黄河三角洲跨世纪建设和“海上山东”规划配套项目;全县纺织生产规模达到15万锭;大豆和小
麦日加工能力达到2500吨,利津县已成为鲁北地区最大规模的粮油加工基地。
民营经济
利津县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到1992年,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城乡个体工商业户迅速增加。
但是规模小、档次低、从业领域狭窄。
初步发展阶段:1993年利津县被列为改革开放试点县到1996年。期间,全县培育出了一大批个体和私营
大户,行业领域不断拓宽,涉及到土产、流通、加工、建筑、消费等各个领域,规模、档次、效益等显
著提高, 一批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起来。1996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7802户,从业人员1
46万人, 注册资金6073万元;私营企业192家,从业人员2422人,注册资金2418万元。其中,资产总额
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12家,过50万元的32家;实现社会总产值12亿元,纳税580万元,占当年
地方财政收入的19%。
1997年5月, 全县召开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动员大会,并将会议日期确定为全县民营经济
日,从此,利津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县委出台文件,决定实行“四放开”,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主要内容是:放开从业人员范围,鼓励人人参与,家家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农民、城镇待业青年、社会
闲散人员、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离退休退职人员,均可兴办个体私营企业。同时鼓励在职国家干部兴
办各类经济服务实体,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允许机关干部,包括副科级干部申请停
职留薪,从事个体私营;放开经营范围,除国家明令禁止以外的全部放开;放开经营方式,鼓励个体和
私营企业承包、租赁、兼并、购买国有集体企业;放开名称登记和资本注册。县委、县政府还制订出一
系列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同年,利津县被评为全省10个发展个体私营经
济先进县之一,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2001年,利津县又被评为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同时,振利油料公司获全省百强民营企业称号。到
2004年年底, 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146万户,注册资金15亿元,从业人员317万人;私营企业743
家, 注册资金83亿元,从业人员104万人;上缴税金3488万元。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繁荣
了城乡经济,增加了财政收入,拓宽了就业渠道,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公有制企业的改革,成
为全县经济的主要力量。
城市化
自改革开放到1999年, 利津县小城镇建设大体经历3次较快发展时期。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废
除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制度,建立乡镇政府,小城镇建设开始步入正轨;第二次是1993年后,利津县
抓住被列入改革开放试点县的机遇,确立了“重工、强农、活商、扩城”的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将
城镇建设纳入《利津县“九五”发展规划》,并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小城镇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
三次是1998年乡镇区划调整后,骨干乡镇经产业融合,带动辐射作用增强,积聚了更多的人流、物流,
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镇,其中陈庄镇被省政府列为中心镇。但全县城镇化水平仍比较低,1999
年为30%,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
2000年, 县委、县政府作出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决策。8月,县委召开九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关
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制定了近期规划和长期规划。此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相继展开,到2004
年底, 全县城市建设累计投资20多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0平方公里,比原来扩大了3倍,县城
人口由32万人增加到65万人,县城绿化普及率达到35%以上,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1平方米,全县城
市化水平达到40%。 3年间,规划建设了大桥路、津六路、利六路、利七路,改造了利一路、津一路,
新建和改造城内道路30公里, 县城道路达到66条,总里程505公里,大起了“六横八纵”交通网络。
期间,建设了利津黄河公路大桥、欧式商业街、凤凰广场、凤凰住宅小区和利津水厂等设施,结束了城
区居民引用水库原水的历史;建起了热电厂,实现了城区部分单位和居民区集中统一供暖;规划建设了
利津开发区,一大批企业入区建设和经营;县林业局、海洋水产局、公安局、中心医院等单位实施整体
搬迁工程。城市承载能力和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开通了利津——东营公交线路和城乡客运,全县实
现了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全县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完善,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大开放,大招商
1999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实施“大开放,大招商”的决策,把招商引资视为事关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
兴衰成败的大事,制定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全民招商。1999年12月,县委召
开九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县委书记曹连杰作《实施开放战略,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利津经济振兴
和繁荣》的报告,会议确定全县招商引资的目标是:到2003年,累计招商引资28亿元;指标分配上,将
县直部门划分为3类,乡镇划分为4类,机关干部按照级别进行分配,从县级领导到一般干部都分配有年
度招商引资任务,形成了一种人人肩上有指标、有担子,人人为利津经济作贡献的局面。到2002年底,
全县累计引进已投产项目1630个, 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326亿元。引进投产和在建项目中,投资过
500万元的有171个。在实施全民招商的同时,利津县不断创新招商方式,运用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
业招商、网上招商和载体招商等形式,推进了全县招商引资深入开展。“大开放,大招商”战略的实施,
对全县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其一,全县工业经济实力迅速壮大,到2004年,全县引进的已投
产和在建项目中, 投资过500万元的项目49个,过1000万元的22个;其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农业产
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通过招商引资,大量资金投入农业领域,一大批长期闲置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和
利用。引进的项目中有投资过千万元的横店草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土地整理、沉沙蓄水养殖以及滩涂
开发、牧草加工、肉食加工等农业龙头项目;其三,推动了就业再就业,到2002年底,全县在外来投资
企业就业的职工有3000多人;其四,拉动了城市建设,改善了县城面貌。先后建设了利津黄河大桥、欧
式商业街等标志建筑, 开发了润泽、 苏南、 大唐人家等住宅小区,建设面积868万平方米,解决了
1486户居民的居住问题;第五,扩大了对外交流,提升了利津知名度。三年时间,全县到韩国、香港、
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祖国内地城市招商引资8537人次,接待来访客商8217人次。全县投产和在建外
来投资项目涉及全国132个市县。2004年,共引进投产、在建外来投资项目308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
资986亿元。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出口额55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