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变迁,沧海变桑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0&rec=3&run=13

黄河造就了利津大地。域地“古老而年轻”是利津一大特点。有史记载以来,这里就有人类聚居,原始
社会属龙山文化(即夏文化)范畴,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和文化已较发达。然而,古时候这里大部分域地
处在浩瀚的大海之中,古陆地面积很小。据考证,在利津县版图中,古大陆面积仅有五分之一左右,五
分之四的域地是汉朝以后,黄河冲积而成的退海之地和新淤地。从西汉末年到唐朝末期的“千乘河口”
时期, 利津境内形成了今汀罗、虎滩等地到海岸线一带的荒洼,总面积约有600平方公里。从金明昌五
年到明代弘治八年的300年里, 形成了六合乡一带的淤荒沃野。自清咸丰五年至民国年间,又形成了西
起套尔河, 南到广饶县边境,总计27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荒洼区,时称“垦区”。利津县的东北境为
“垦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称为“利津洼”。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母亲河——黄河,以其神奇
的造陆功能,造就了黄河三角洲大平原,并使大陆不断向大海扩展东移,在大陆伸展的过程中,造就了
利津大地。
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使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统一后的秦朝,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利津域地为临淄郡千乘县地。西汉末
年,天下分崩离析,魏、蜀、吴三国鼎立,当时利津域地隶属于曹魏,黄河以北的利津域地属冀州乐陵
郡漯沃县地,大致为今北宋、明集一带。黄河以南的利津域地隶属于青州乐安郡蓼城县,大致为今县城、
南宋、 店子一带。“五胡十六国”时期,利津处在割据战争中,先后为多国属地直到公元589年,隋文
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实现了全国统一。开皇十六年(596年),废漯沃县置蒲台县。蒲台
县所辖之永利镇便是利津县的前身。
利津县在元朝统治下,历经135年(1233~1368年)。初期和中期,元政府采取了保护农业生产的措施,
利津的农业、盐业和商业一度均有所回升。但元朝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利津农民不堪忍受阶
级压迫和战乱之苦,参加了反元农民起义。
明王朝建立后,采取“宽恤民力,安抚流亡”的政策,地广人稀的利津城为移民安置的重点县份之一。
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形成了利津史上人口增殖和垦荒的高峰期。
清兵入关取代明王朝后, 改国号为“清” 。利津县初属山东布政使司济东道济南府滨州,雍正十二年
(1734年)改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武定府。乾嘉时期,呈现盛世景象,利津农、垦、盐、商都有很大的
发展。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军舰和大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利津人民不堪
忍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先后开展了“反洋教斗争”、“义和团运动”和抗捐斗争“。虽
然这些斗争先后都失败了,但毕竟狠狠地教训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侵略者。
革命党人推翻清王朝后,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成果,打着“中华民国”的招牌,组织
起了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北洋军阀政府。不久,全国形成了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军阀
政府统治下的利津县,不仅连年蒙受战乱之苦,而且连年遭受黄河决溢、大旱、蝗虫等自然灾害的打击。
尤其利津北大荒,土匪蜂起,十分猖獗,成为一大公害。当时利津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利津三大害,
土匪、蚂蚱、河成灾。”由于这些原因,利津农村经济凋敝不堪,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1919年,五四运动的火炬传到利津县,一大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率先接受马列主义真理,参加了中国
共产党,开始了早期革命活动。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从此,中国革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当年12月20日,日本侵略者侵占利津城,并以利城这个海防重镇作为物资供应站和兵站,常驻一个日本
中队的兵力,并在利津境内各重要村镇建立外围据点,派伪警备部队把守。日伪政权统治着利津县70%
的村镇,68%的人口,约占全县总面积33%的土地。从此,利津人民陷入了灾难的深渊。
1941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进驻利津东北境八大组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
领导利津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历经开辟“三边”抗日游击区,创建地方抗日武装,进行反
“蚕食”、反“扫荡”斗争,粉碎日军的经济封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施战略反攻。于1944年
9月成立中共利津县委,建立利津县抗日民主政府,迎来了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和利津县的全面解放。
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利津县是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可靠的大后方。全县人民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县委
和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为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方面,进行剿匪
反特,实行“双减”、“反霸”,开展“反蒋治黄”,改造乡村政权,保卫和巩固解放区;另一方面,
继续进行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同时组织参军、支前,组织干部南下,支援新解
放区开展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终于
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新中国的成
立,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彻底灭亡,标志着中国从此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开始了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新纪元。
建国的头三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时期中共利津县委、利津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克服重
重困难,先后进行了统一财政经济,稳定市场物价,结束土改革命等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工作。
与此同时,开展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政权。到
1952年底,全县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创历史最高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秩序井然,人民生活
安定。这就为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53年开始,经过三年的努力,利津县胜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实现了全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1956年9月中共“八大” 召开后,利津县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1957年
全县的经济工作成为建国以来最好的年份之一。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政
治上连年搞运动,经济上急躁冒进,历经“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刮五风”这样的错误
运动,特别是经受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浩劫,利津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遭受空前的损
失。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两年里,中共利津县委带领全县干部群众,
继续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肃清“四人帮”散布的流毒影响。同时,全县人民以极大的热情
投入到各项革命和建设中去,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了把
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战略决策,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
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和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巩固、提高”的方针。随后开始落
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这一切完全符合党心、军心、民心,完全顺乎民意。从此,利津县进入了社会
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实施农
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壮大了集体和农村经济。1990年以后,抓住利津
县被列为全省改革开放试点县的机遇,立足县情,相继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工业强县战略、个体经
济和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化战略和大开放大招商战略,成为利津历史上县域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
期,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科、教、文、卫、体各业健康快速发展。利津县正按照科
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