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阜盐场冠齐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0&rec=14&run=13

利津制盐,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清朝早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经今河北省中部,在天津
一带入海,今利津县域西南部,是一片滨海古陆地,济水和漯水在这一带入海。那时,这里土地肥沃,
草木繁茂,海滨广阔,盛产鱼盐。管子载“齐有渠展之盐”即指此。古制盐业,对齐国富足强盛做出了
重要贡献。
元明两朝,官府为控制盐业,在利津境内建有丰国、永阜、宁海三大盐场,每场设置盐科官,派盐场大
使统辖。在大清河入海的铁门关码头派兵住防,管理盐运、漕运。清初,仍沿用明朝盐法。光绪年间的
利津永阜盐场,由早年的丰国、永阜、宁海三场合并而成,有滩池446副,其中,内潮滩池248副,井滩
池198副, 建有仁、义、礼、智、信五大盐坨,分布于大清河两岸。所产之盐,由铁门关渡口装载,顺
大清河南上,经利津县城东关码头,运销鲁西、鲁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的66个州县,年额引50万
包(每包320斤) ,产量居全省八大盐场之首。时称利津县“南有桑枣之饶,北有鱼盐之利”,真富庶
之乡也。
盐运、漕运带动了利津的商业发展,铁门关码头和是城东关码头车船辐辏,客商云集,盛极一时。咸丰
四年(1854年) ,一场特大海潮将大部分盐池冲毁,仅存160副。翌年,黄河主流夺大清河入海,河床
逐年淤积抬高,黄河连连发生决口,不断危及盐业。光绪十五年和十六年(1889~1890),韩家垣子、
南北岭子相继决口,河东岸的盐池全部淹没。光绪二十年,吕家洼大堤决口,河水四溢,河西岸的盐池
被淹,仅存60副。光绪三十年,薄家庄大堤决口,所有盐池荡然无存。至此,利津盐业遂罢。而后,半
个多世纪利津没有盐业生产。利津盐业的恢复和振兴,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