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rec=11&run=13

〔建置沿革〕利津县建制始于金代。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
置为县,隶属于山东东路滨州剌史郡。据《武定府志》记载:“利津本隋永利镇地,
又邑有东津,合以名县。”是为利津县名称之由来。
元代.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济南路滨州。
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济东道济南府滨州。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道武定府。
民国2年属山东省岱北道。4年属济南道。15年(1926年)废道制,属隶武定府。1
7年直属山东省。民国25年,隶属山东省第五专署。民国28年1月日本侵占利津城,建
立日伪政权,隶属伪山东省武定道。民国30年(1941年)9月县境东北部(八大组一带)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垦区建设委员会,隶属清河区行政主任公署。民国33年(1944年)8
月18日,全县解放,10月建立利津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渤海区第四专署。1949年7
月隶属渤海区垦利专署,1950年5月改属惠民地区行政公署。1958年11月沾化利津并
县为沾化县,隶属山东省淄博专署。1961年10月,复置利津县,隶属惠民专署。198
3年10月15日利津县划为东营市辖县。
〔境域演变〕利津境域为黄河冲积平原地。成陆最早的今县城驻地及其南部与西
部地带,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经济文化已较发达,成陆较晚的北境和东北境地带,是东
汉以后逐渐形成的退海之地。金代置利津县时,县城东北至海35公里。元代到明代县
城正北至海为60公里,东北到海亦是60公里。清代光绪九年(1883年)县城正北至海延
伸至80公里。民国9年(1920年)全境东西横距30公里,南北纵距97.5公里,总面积为
4725平方公里,正北至海85公里。1944年全县解放后,置垦利县,利津域地缩小,全
境东西距30公里,南北纵距60公里,总面积1026平方公里。1964年区划调整,形成现
在版图。1983年建东营市时,将利津的六合乡和罗镇乡的四个村划归河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