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移民垦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4&rec=74&run=13

早期移民垦荒移民垦荒最早始于元朝末年。现董集乡大请户、东请户、南请户和
宁海乡宋家庄等村,便是那时官属请住户形成的。
明洪武、永乐年间,官府自山西洪洞、直隶(现河北省)枣强等县,分批迁民来此
定垦,遂形成了县城西南部现董集、胜坨、胜利、郝家、宁海等乡的102个移民垦荒
村落。
清代推行“劝垦”政策,移民垦荒再度兴起,县城以东的淤荒垦殖户日渐增多。
至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象桃花园子(现永安)、惠鲁、店子等移民垦殖村已初具
规模。不过,上述垦荒定居户,多系自由投奔而来。有组织的移民垦殖,第一次是1
930年,国民党军驻山东二十师五十九旅赵新德部来此军屯,强行圈占原垦户之熟地
,分给其“功劳兵”。无地老垦户只得靠出卖劳力或租佃土地维持生活;新来垦户则
在屯田周围新开生荒。1933年,五十九旅撤走后,屯垦集中地带发展成为王营屋子、
刘家屋子等若干移民村。第二次是1935年,黄河连续两次在鄄城县决口,河水平漫菏
泽、郓城、嘉祥、巨野、济宁、金乡、鱼台等县,造成数以万计灾民无家可归。于是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便从上述地区迁移灾民4200余人到此垦殖落户。这次移民垦殖是
每200人编为一个大组,每组划分荒地一段,诸如八大组(现永安乡政府所在地)、一
村、二村……二十五村等,就是由此而逐步建立的。
上述移民村,由于人员杂,政治基础薄弱,多以地区关系集居。加之当地土匪横
行,饮水困难,蝗虫成灾等原因,垦户极不稳定。
抗日根据地移民安垦1941年秋,垦区获得解放后,垦区建设委员会成立。为把垦
区建设成丰衣足食的抗日根据地--清河区大后方,1942年春,在土地清丈队的基础上
成立垦区土地局,采取一系列奖励移民垦荒的政策措施,解决250多起土地案件,稳
定了原有垦户,敌占区的贫苦农民也慕名来此垦荒定居。1942年底,经抗日民主政府
登记后所领土地为44万余亩,比1941年增加4倍以上。其安置垦户6200户,连生开荒
的1665户在内,共安置7865户,建立新村39个。同时,抗日民主政府还为垦户贷粮、
贷款,随时解决其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扭转垦民流动现象,安定垦民情绪
,促进了生产大发展。是年,全县收公粮400万公斤,占清河区总数的三分之二;征
收田赋260万元(北海币),占清河区总数的二分之一;收地租粮68.7万公斤。此
时,还有国民党顽固派,伪组织溃逃后遗留下的土地,以及公田、学田等一时未分配
的土地,由垦区代管。
垦区代管公田土地表
表5-2(1942年)
(按官亩计)
┌────┬──┬───┬───┬──┬────┬──┬───┬──┬──┐
│公田名称│地段│亩数 │地 │安垦│公田名称│地段│亩数 │地质│安垦│
│ │ │ │质 │户数│ │ │ │ │户数│
├────┼──┼───┼───┼──┼────┼──┼───┼──┼──┤
│手枪旅 │1 │1378.9│中等 │52 │麻风院 │2 │736.5 │下生│15 │
├────┼──┼───┼───┼──┼────┼──┼───┼──┼──┤
│东筹备处│1 │186 │中 │8 │四工厂 │2 │1162 │中下│45 │
├────┼──┼───┼───┼──┼────┼──┼───┼──┼──┤
│西筹备处│1 │58.1 │下 │9 │东尚田 │1 │204.5 │中等│10 │
├────┼──┼───┼───┼──┼────┼──┼───┼──┼──┤
│北渔洼 │1 │46.1 │中 │4 │西尚囤 │1 │141.3 │下等│9 │
├────┼──┼───┼───┼──┼────┼──┼───┼──┼──┤
│东渔洼 │3 │556.38│中下 │35 │北尚囤 │1 │51 │中等│3 │
├────┼──┼───┼───┼──┼────┼──┼───┼──┼──┤
│青坨子 │3 │358.2 │中生荒│45 │十方里 │1 │3152 │生荒│101 │
├────┼──┼───┼───┼──┼────┼──┼───┼──┼──┤
│二家滩 │1 │59.6 │ │9 │前宋坨 │1 │188.7 │生荒│10 │
├────┼──┼───┼───┼──┼────┼──┼───┼──┼──┤
│东王洼 │1 │1362 │生荒 │16 │十三村 │1 │2600 │生荒│128 │
├────┼──┼───┼───┼──┼────┼──┼───┼──┼──┤
│支脉河 │1 │59.6 │生荒 │13 │二十三、│1 │8085 │生荒│600 │
│ │ │ │ │ │二十四 │ │ │ │ │
│ │ │ │ │ │十二村、│ │ │ │ │
│ │ │ │ │ │六村 │ │ │ │ │
└────┴──┴───┴───┴──┴────┴──┴───┴──┴──┘

(续表)
┌─────┬──┬────┬──┬──┬─────┬──┬───┬───┬──

│公田名称 │地段│亩数 │地 │安垦│公田名称 │地段│亩数 │地质 │安垦

│ │ │ │质 │户数│ │ │ │ │户数

├─────┼──┼────┼──┼──┼─────┼──┼───┼───┼──

│芝蓬河 │4 │2510.68 │上生│112 │城壕地 │1 │180 │中等 │3

├─────┼──┼────┼──┼──┼─────┼──┼───┼───┼──

│乱井子 │1 │533.6 │中 │31 │坨子前 │1 │692.3 │半生荒│33

├─────┼──┼────┼──┼──┼─────┼──┼───┼───┼──

│三河滩 │1 │151.38 │中 │17 │姚延祥文余│1 │133.5 │下等 │13

├─────┼──┼────┼──┼──┼─────┼──┼───┼───┼──

│广立村 │2 │1472.3 │下生│51 │永安土塘 │1 │2.7 │上等 │1

├─────┼──┼────┼──┼──┼─────┼──┼───┼───┼──

│隋家 │1 │490.8 │生荒│20 │军屯文余 │1 │447 │生荒 │81

├─────┼──┼────┼──┼──┼─────┼──┼───┼───┼──

│十二大河 │1 │307.9 │中 │20 │王石祥 │1 │30.6 │中等 │1

├─────┼──┼────┼──┼──┼─────┼──┼───┼───┼──

│二十师 │2 │5162.5 │下生│36 │老经理 │1 │226 │中等 │3

│ │ │ │ │ │屋子北 │ │ │ │

├─────┼──┼────┼──┼──┼─────┼──┼───┼───┼──

│二十七师 │1 │1872 │下等│225 │外八顷 │2 │286.2 │中下 │13

├─────┼──┼────┼──┼──┼─────┼──┼───┼───┼──

│刘来曾屋子│1 │437.9 │下等│16 │ │ │ │ │

├─────┼──┼────┼──┼──┼─────┼──┼───┼───┼──

│合计 │ │35171.11│ │1788│ │ │ │ │

└─────┴──┴────┴──┴──┴─────┴──┴───┴───┴──

垦区代管学田土地表
表5-3(1942年)
(按官亩计)

┌────┬──┬───┬─────┬────┬──┐
│学田名称│地段│亩数 │地质 │安垦户数│备注│
├────┼──┼───┼─────┼────┼──┤
│惠鲁学田│3 │4227 │上、中、下│411 │ │
├────┼──┼───┼─────┼────┼──┤
│云惠学田│1 │2797.4│下 │332 │ │
├────┼──┼───┼─────┼────┼──┤
│一区学田│2 │272.3 │下 │5 │ │
├────┼──┼───┼─────┼────┼──┤
│河鲁学田│2 │1140 │中下 │82 │ │
├────┼──┼───┼─────┼────┼──┤
│广饶学田│1 │204.4 │生荒 │21 │ │
├────┼──┼───┼─────┼────┼──┤
│合计 │9 │8641.1│ │881 │ │
└────┴──┴───┴─────┴────┴──┘

计划迁移安置建国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成批移民垦殖,主要有6次。
第一次是在1949年。鲁西南发生水灾,东平、巨野、阳谷、寿张、梁山、嘉祥等
县的灾民3000余人,持本地乡级以上政府签发的灾民证来垦利开荒定居。垦利县政府
凭其证件,每人分给土地3亩,分别安置在友林、新林、富林、义林等村。
第二次是在1950年春。经山东省政府决定,由长清、平阴、东平3县的沿黄484个
村庄,迁往垦利灾民5200人。这批灾民主要安置在垦利县当时的罗镇、临河两区的部
分村庄,未设移民新村。由于种种原因,自5月底,实到灾民1597人,其余未来。
第三次是在1950年9月~1951年春。由东平湖蓄洪区(东平、长清、平阴等县)迁
来移民1万余人。为使搬迁工作顺利进行,这次迁出地区由县、区、乡干部带领,沿
途设供水、医疗站;垦利县人民政府成立安垦委员会和办公室,专事安置移民工作。
具体安置情况是:5000余人安置在三区(现利津县罗镇乡);5000余人安置在四区新建
的桥北、新立两个乡(现均属利津县)。
第四次是在1958年。因东平湖扩展蓄洪区,由梁山等县迁来5200余名移民。这批
移民属整村搬迁,共安置利林、东增林、西增林、丰林、新育林等7个村。
第五次是在1961~1962年。由于广饶县北部(现东营区的史口、北辛店和本县的
郝家等乡镇)人多地少,加之打渔张引黄灌区土地盐渍化严重,群众难以维持生活。
经省政府批准,垦利、广饶两县协商,计划由上述单位迁往垦利1万人,开发孤岛地
区。实际迁来2024户,9190人,安置土地1万亩。连同原有在孤岛地区的垦户2000余
人,组建成新安公社(现新安乡)。
第六次是在1968年。省革委计划由东平湖区迁往垦利县移民8000人。这批移民从
5月上旬接收,到9月底结束,实际迁来1316户,6948人,分
表5-4解放后移民安垦情况统计表

┌────┬───┬───┬────┐
│项目年份│户数 │人数 │安垦地亩│
├────┼───┼───┼────┤
│1942 │5486 │24687 │152741 │
├────┼───┼───┼────┤
│1943 │11514 │60008 │191764 │
├────┼───┼───┼────┤
│1944 │4976 │18674 │85135 │
├────┼───┼───┼────┤
│1945 │1695 │6589 │18499 │
├────┼───┼───┼────┤
│1949 │800 │3000 │10000 │
├────┼───┼───┼────┤
│1950 │ │1597 │4160 │
├────┼───┼───┼────┤
│1951 │ │10000 │50000 │
├────┼───┼───┼────┤
│1958 │1500 │5200 │15000 │
├────┼───┼───┼────┤
│1961 │2024 │9190 │10000 │
├────┼───┼───┼────┤
│1968 │1316 │6948 │ │
├────┼───┼───┼────┤
│合计 │29311 │145893│537299 │
└────┴───┴───┴────┘

别安置在永安、下镇、建林、西张、新安、民丰和西宋7个公社的53个生产大队,24
4个生产队定居。至1969年6月,这批移民返回原籍974户,54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