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淤荒成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4&rec=72&run=13

垦利域地,为黄河入海口淤积退海之地。公元11年(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
郡(今河南省濮阳境)决口改道,至公元69年(东汉永平十二年),自荥阳筑堤千里,导
河由千乘(今利津东南境)入海。此后,黄河以利津城附近为起点,向东向北淤积造陆
。至唐朝末年,海岸线推进15余公里,今之胜利、郝家、董集、胜坨、宁海等处已脱
海成陆。至1111年(北宋政和元年),海岸线又外延约15余公里,现垦利镇、高盖等地
域形成。
1194年(金明昌五年),黄河决口于阳武故堤(中牟、延津一带),形成南北分流,
南河夺泗(水)入淮(河);北河由大清河(又称北清河)至利津境入海,继续造陆。直到
1495年(明宏治八年),北流被筑堤遏制,全黄入淮归注黄海,历时300余年,海岸线
又推进15余公里。此时,西宋、永安及下镇、新安、建林等乡的西半部地域亦脱海成
陆。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再度夺大清河注入渤海。起初
,两岸尚无束水堤防,菏泽、东明一带经常泛滥四溢,大量泥沙沉积泛区,故进入河
口处的含沙量不大。1875年(清光绪元年)前后,由于沿河各县修筑堤防及民埝,致使
黄河挟大量泥沙进入尾闾河段,淤积沉淀,使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开始了黄河口造
陆盛期。1855~1985年间,尾闾河段实际行水96年,海岸线向前推进距离平均为2
8.5公里,推进速率为0.30公里/年。其中,1947年之前以宁海为顶点的黄河三
角洲,海岸线长105公里,平均推进13.3公里,实际行水57年,海岸线延伸率为
0.28公里/年。下镇、新安、建林等乡镇东部地域,主要为这一时期淤积而成。19
47~1985年以渔洼为顶点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80公里,平均推进15.2公里,
实际行水39年,延伸率为0.39公里/年。特别是1976年人工截流改道清水沟以后
,由于人工控制河口摆动范围,岸线推进率达到0.61公里/年。至1985年的10年
间,在垦利东北隅,填海造陆面积达500余平方公里。
黄河尾闾形成退海之地后,由于河尾经常淤积,摆动、泛滥,淤土反复压盖,使
地面高程不断上升,逐步形成可垦淤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