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淡水养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4&rec=42&run=13

垦利群众素有在自然水湾坑塘内养鱼的习惯。全县有可利用坑塘435个,2850亩
;有水库51个,2061亩;有故河道、沟24条,1393亩。在这些面积中,长年蓄水的2
814亩。1959年,群众利用这些水面零星养鱼560亩,主要分布在原史口公社、北辛店
公社(现均属东营区)的一些大队。放养鱼种一般为鲫、鲤、鲢、草鱼等,鱼苗均靠外
地购进。年产量15吨左右。
60年代初,全县淡水养殖面积时多时少。由于受黄河水丰枯不稳的影响,1960年
淡水养殖面积减少到80亩,至1964年才逐步恢复到500亩,年产量51吨。1968年,淡
水养鱼在全县普遍发展,有150多个单位利用湾塘水面养鱼,养殖面积达到1400亩,
产量达到100吨。主要鱼种为鲫、鲤、鲢、草鱼等,所需鱼苗从外地购进,饵料自行
配制。1975年,全县淡水养殖被进一步重视,养鱼水面扩大到2000亩。除县西南部的
史口公社、北辛店公社的十几个长年养鱼大队外,县中部、西部的6个公社的一些大
队也开始整修坑塘、截沟蓄水,发展养鱼。在鱼种生产上,1973年有鱼种场的3个公
社、5个大队,年培育各种鱼苗650万尾。1974年,部分社、队进行人工繁殖鱼苗试验
,全县基本实现鱼种自给。1978年,全县淡水养鱼发展到1262亩。1980年,全县淡水
养鱼发展到10个公社,48个大队,养鱼面积增加到1787.1亩,年产量170吨。
1982年,全县农村经济开始从单一的粮食种植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一种、二养
、三加工”的路子。县委、县政府鼓励各社队和群众,充分发挥地多、靠河的优势,
挖筑鱼塘,蓄水养鱼,放养水面增加到5400亩,年产量达到200吨。1984年冬到1985
年春,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水产养殖大会战,全县1万余名劳力上阵,调集上百台
推土机,人机结合,开挖鱼池2200亩,使全县养鱼面积发展到7600亩。在这个冬春期
间,永安乡集中4000名劳力、二十几台推土机上阵开挖和改建养鱼池3000亩,当年放
养1500亩;垦利镇则发动3000多名劳力、十数台推土机开挖和改建鱼池3200亩,当年
放养1800亩。1985年,全县淡水养鱼总产量在1984年325吨的基础上,增加到850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
为促进全县淡水养殖业的发展,1984年8月,在永安乡以南建成垦利县饵料加工
厂、冷藏厂,共占地80亩。饵料厂年加工能力2000吨,1985年加工鱼虾饵料50吨。冷
藏厂速冻能力10吨/日,库容量150吨/次。经过使用、扩建,后扩大速冻能力40吨/日
,库容300吨/次。为解决淡水养殖生产中的鱼种问题,垦利县于1985年2月在永安乡
以南筹建鱼种场,当年建成鱼池92个,380亩;蓄水池1个,60亩;沉沙池1个,40亩
;培育鱼种400万尾,孵化鱼苗3000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