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农业区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4&rec=23&run=13

垦利县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成立于1980年10月26日。为迅速开展工作,
抽调党、政干部和技术干部160人,组织综合、土壤、气象、水利、种植、植保、林
业、畜牧、水产、野生植物、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社队工副业13个专业组,对全县
进行大规模的农业资源调查。经过3年的全面调查、系统分析、考证资料,编写出《
垦利县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报告》及13份专业报告,27份专题报告,绘制出
图表27种200余张,基本上摸清垦利县农业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发展农业生产
的有利条件及限制因素,较为科学地将全县划分为3个农业区。为因地制宜地发展大
农业,进一步开发黄河三角洲,繁荣农村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一种植区分为4个亚区:(1)西部粮棉区。包括郝家、董集、胜利、胜坨、宁海
、高盖等6个乡,131个村,24080户,农业人口为93465人。总耕地182027亩,占县属
耕地面积的37.58%,人均耕地1.95亩,平均复种指数为127.27%。该
区以粮、棉为主,粮田面积占本区耕地面积的87.57%,主要是小麦、玉米,多
为一年两作。棉田占全县棉田总数的54.25%。
(2)中南部水稻区。包括垦利镇、高盖、胜坨、宁海乡的部分村。共9149户,农
业人口38129人,耕地(包括部分新垦荒碱地)81075亩,人均耕地2.13亩。引黄灌
溉条件较好,土地多为滨海潮土,盐渍化面积大,占本区面积的43.35%,复种
指数平均为118.90%。该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和小杂粮。其中水稻面积
占总耕地面积的30%左右。
(3)中部杂粮、油料区。包括西宋、永安乡大部和垦利镇、下镇乡的部分地区。
共52个自然村,5798户,农业人口为27879人,人均耕地3.01亩,复种指数平均
为133.90%,粮田面积占本区总耕地面积的97.51%。主要作物是小麦、高
粱、大豆、杂粮、花生。其中花生面积占全县花生面积的63.10%,是花生集中
产区。
(4)东北部杂粮、大豆区。包括建林、新安两乡大部和西宋、永安、下镇3个乡的
部分耕地。共113个自然村,7067户,农业人口为31096人,人均耕地2.38亩,平
均复种指数为146.66%。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其中大豆面积占本区粮
田面积的32.05%。同时,林牧生产也较好,人均占有树10株以上,为全县平均
数的2.44倍;户均大牧畜0.57头,高于全县户均0.32头。
第二种植区为农、牧、渔业兼营区:主要包括永安、下镇乡的一部分和红光渔业
站的全部。共45个自然村,2938户,农业人口为13664人,耕地54354亩,人均3.9
8亩。平均复种指数为126.60%。主要作物是大豆、高粱、谷子、小杂粮。耕
作粗放,单产低而不稳,一般年景平均亩产粮食40公斤左右。该区草场资源丰富,面
积达351352亩,宜发展牧业,户均大牧畜0.93头,为全县户均头数的3倍。户年
均牧业产值196.23元,为全县户均牧业产值的2.46倍。
另外,该区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海产品较多,年产量占全县海产品的84.
32%。
第三为北部林、牧区: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两侧,面积达512030亩,仅有西韩(属
董集乡)、育林(属新安乡)两居民点。土地增长潜力大,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是发展
林、牧业的天然场地。但因受黄河汛期和海潮影响,开发利用时间不长。1982年,国
营垦利县孤岛林场在此建立。至1985年,已营造用材林45170亩,育树苗3560亩,零
星植树26000余株,封滩育林、养草1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