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植物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4&rec=11&run=13

垦利县植物保护工作,除治蝗外,其它方面的工作开展较晚。至1962年,县农业
技术推广站仅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兼管植保工作。1964年以后,植物保护机构和防治
措施亦逐步完善。
主要病虫害测报为贯彻“防重于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从1964年起,县农业局和
各公社农技站,逐步建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点,有技术人员专管或兼管。测报点的主
要任务是根据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结合已掌握的情况和资料,参考气象预报
,测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可能趋势,及时向有关领导和群众提出病虫情况和可行的
防治措施。从1964年至1985年,平均每年还印发《病虫情报》7~12期。
作物病虫害种类普查为掌握害虫、病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准确说明种群动
态,以及病虫害天敌种类,1962~1985年,县农业局先后组织专业技术干部200余人次
,进行过15次普查。其中全县性的普查4次,每次20余天,先后收集标本300余件。通
过科学鉴定,确认全县危害农业的害虫有145种(主要的有62种),病害49种,害虫天
敌(益虫)29种。对每次普查结果,一是公布于众,服务生产;二是整理成文字和实物
标本,存档备查参考。
(1)农作物主要病害
小麦:锈病(包括条、叶、秆锈3种)、全蚀病、白粉病、线虫病、黑穗病(也叫乌
米)、黄矮病等,其中以锈病为常发、多发病。
高粱:主要是黑穗病。
玉米:茎腐病、黑粉病、大小叶斑病、青枯病、花叶条纹病、褐斑病等。
谷子:白发病、黑穗病、锈病、瘟病等。
水稻:主要是稻瘟病、稻纹枯病、胡麻叶斑病等。
地瓜:主要是黑斑病、干腐病、软腐病、烂根病、青霉病等,以黑斑病较为普遍
,危害严重。
大豆:主要病害是花叶病。
棉花: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角斑病、黄枯萎病、红叶茎枯病、棉铃疫病、红
腐病、褐斑病、轮纹斑病、黑果病等。
花生:主要是枯萎病、锈叶斑病、黑霉病、根腐病、白绢病、褐斑病和茎腐病等

辣椒:主要是炭疽病、绵疫病等。
茄子:褐纹病、绵疫病等。
黄瓜:主要是霜霉病和白粉病较为普遍、多发。
白菜:主要是软腐病、白斑病、霜霉病等。
(2)农作物主要虫害
多食性害虫:有粘虫(也叫仔蝗)、蝗虫(当地叫蚂蚱)、地老虎(也叫地蚕)、蝼蛄
、蛴螬、金针虫等。
专食性害虫:小麦害虫主要有麦蚜、红蜘蛛、麦叶峰、吸浆虫、麦秆蝇、小麦潜
叶蝇、麦茎谷娥等。
水稻害虫有稻螟虫、稻飞虱、稻叶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潜叶蝇、稻椿象
、稻螟蛉等。
玉米害虫有玉米螟、蚜虫、红蜘蛛等,其中以玉米螟危害最严重。
高粱害虫主要有高粱条螟、高粱蚜、高粱椿象等。其中以条螟和高粱蚜常发生,
危害严重。
大豆害虫主要有大豆食心虫、豆荚螟、豆杆黑潜蝇、豆蚜、豆天蛾(当地叫豆虫
)、二条叶呷、红蜘蛛、大豆毒蛾、造桥虫、豆芫青等。
棉花害虫有棉蚜、棉铃虫、棉红蜘蛛、棉蓟马、盲椿象、棉小造桥虫、棉大卷叶
虫、棉红铃虫、棉尖象、烟青虫、蛛绵蚧等。以棉蚜、棉铃虫危害最严重。
其他作物害虫还有地瓜天蛾、红腹灯蛾、芝麻蚜虫、芝麻鬼脸天蛾、菜蚜、菜粉
蝶、葱蝇、韭菜蝇等。
全县历史上危害最严重的是蝗虫、粘虫、棉蚜、棉铃虫、红蜘蛛等。尤以蝗虫危
害最甚。
(3)主要益虫(害虫天敌)
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玉米赤眼蜂、二星瓢虫、三星瓢虫、七星瓢虫、异色
瓢虫、多异瓢虫、菟丝瓢虫、中华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大草蛉、土蜂、马蜂、
螳螂、寄生蝇等。
病虫害防治50年代前,境内是全国重点蝗区之一。1950~1958年,蝗虫成灾面积
一般在300万亩左右,密度每平方丈5~500头不等。初以人工扑打、挖壕堵截为主,1
958年6月,始用“安2”型飞机治蝗。尔后皆以飞机防治为主,配合地面机械喷粉,
至1985年,共调用28次飞机治蝗。60年代后,蝗区重点压缩到沿海荒洼地带,最大发
生面积279.6万亩(1965年夏、秋蝗合计),密度每平方丈3~10头的22.15万亩
,11~30头以上的19.43万亩;防治45.5万亩(飞机防治43万亩,其它防治
2.5万亩)。一般年份常发面积100万亩左右,实际发生面积30万亩左右,防治率均
在90%以上。1985年,实际发生面积21.8万亩(夏蝗15.9万亩,秋蝗5.9
万亩),密度每平方丈1~2头,用飞机防治15.9万亩。
全县对农作物其它各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经历了由不重视到重视,由单一防治
到综合防治的过程。60年代后,随着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各级农科机构的健全,贯
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使农作物病虫害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主要措
施:一是通过冬深耕、改茬轮作、施肥、灌溉、排水、选用抗病虫品种,及时清除田
间、地头、地边杂草等防治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发生。另外,当地有“
火燎高粱秸”的习惯(即将高粱砍倒、收穗后,待叶风干时,点火烧掉),这对防治高
粱病虫害有明显效果。二是药剂防治。50年代初,开始使用植物性农药。如用烟草水
、棉油皂水、面糊水防治棉蚜;用草木灰水、鲜尿等防治小麦锈病。1953年,点片试
用进口“六六六”、“DDT”粉剂杀虫。1955年,开始使用有机磷农药防治地下虫害
,但仍以砷制剂为主。1956年开始使用“1059”、“1605”有机磷农药喷雾或涂茎防
治棉蚜,杀虫效果明显。1962年开始使用“3911”有机磷农药,拌棉种防蚜虫,有效
防蚜期近40天。1963年推广“西力生”、“赛力散”防治地瓜黑斑病(浸地瓜种块为
主),有一定效果。还推广过西力生、赛力散拌棉种,防止棉花立枯病、炭疽病。19
65年开始应用“敌锈酸”、“敌锈钠”防治小麦锈病,虽效果较好,但因毒性大,不
安全,1976年停止使用。1970~1978年,推广“久效磷”、“磷胺”农药。1980年,
试用3%“呋喃丹”粉剂防治棉蚜(拌种或根施),效果均良好。1983年,停止使用有
机氯农药。三是物理防治,即利用各种物理条件和机械设备防治。四是生物防治。如
以“瓢(虫)治蚜”、“赤眼蜂治玉米螟”等,仅限于小面积示范。
植保组织1953年在陈庄(现属利津县)成立垦(利)、广(饶)、利(津)治蝗站。195
9年春,在下镇乡东义和村设临时治蝗飞机场,启用飞机治蝗。1963年,在南二十三
村(现下镇乡)建立治蝗飞机场。1969年冬,飞机场迁往新安乡友林村东南,至1985年
,有平房12间,药库7间。1973年,正式建立垦利县治蝗站(股级)。1964年,各公社
均设立虫情测报点,定期向县农技站汇报。1981年春,县农业局设立植保站。1985年
,全县从事植保工作的技术干部10人,职工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