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良种选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4&rec=10&run=13

建国前,农户一般沿用当地农家品种,引进新品种极少,亦不注重选育良种。
大豆:主要有平顶黄、小黄豆、牛毛黄、小粒青等。
高粱:有红江米、白江米、直白、关爷脸粘高粱、打锣锤红高粱等数10种。
玉米:有糙棒子、大马牙、红骨头等。
谷子:有大八叉、刀把齐、红粘谷、黑粘谷、狼尾巴等。
小麦:有小白芒、大红芒、白秃头、红秃头、半芒子等。
棉花:主要是小棉花和紫花棉(棉絮为土黄色)两种。
上述农家品种,适应性较强,但因种植历史长,种子混杂、蜕化较严重,产量低
,品质较差。
自50年代,全县不断推广应用新品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的小麦,从1952~1985年
,先后进行5次大面积品种更新。玉米,1965年起,推广多种杂交良种。高粱,60年
代前,推广多穗高粱。1966年后,推广、配制高粱杂交良种。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棉花
,分别在50年代初期,60年代中期,60年代末~70年代后期,及1982年、1985年,进
行过5次良种更新。具体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工作,大体可分4个阶段。
(1)1958~1961年,由于“五风”(“共产风”、生产瞎指挥风、浮夸风、命令风
和特殊风)破坏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农科人员除进行种子检查和调剂余缺外,改
良及试验工作没有进展。
(2)1962~1964年,主要抓了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种子部门充实人员。1961年建
立县种子站时只有1人,其站长、会计、保管和技术人员等都是在此期间配备的。二
是建立种子仓库。三是广泛建立“三田”(种子田、试验田、样板田)。1964年全县种
子田达到13749亩。四是较全面地进行种子普查,摸清全县种子情况。五是进行良种
经营。1963年,全县经营良种1.3万公斤,1964年达到9万公斤。
(3)1965~1980年,通过贯彻“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种子工
作方针,种子工作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一是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建立。县、社(人民
公社)、队(生产大队)层层建立繁育基地。1965年,首批村级(生产大队)良种繁育基
地在永安公社的东兆峰、东兴,民丰公社的渔洼、冯屋,西张公社的闫家、崔家,以
及新安公社的油郭等村相继建立。1970年,县种子站到海南岛繁育良种。1971年,开
始建立社办良种场,全县大队种子田已基本普及。1972年2月,县良种繁育场在保林
建立。1977年,社办良种场达11处,社办种子站4处。全县良种繁育骨干人员2100人
,种子田51000亩。1979年,在场、队推行良种繁育“五定一奖”联产计酬责任制。
这一年,全县高粱制种田达4300亩(实收2900亩),产一代杂交高粱种18.3万公斤
;水稻良种田200亩,总产4.5万公斤。同时,还繁育亲本种子,全县主要农作物
良种达到自给有余。二是大搞主要作物良种原种提纯复壮。1965年前,先后提纯复壮
棉花原种4.5万余公斤,大豆良种75万公斤,小麦原种22.5万公斤,玉米自
交系9个(10.5万公斤)。三是搞好种子检验、检疫。1965年后,对预约繁殖的作
物良种,坚持到田间检验,达到标准的发给合格证。1979年,先后组织109名农业科
技人员和441名基层干部,对全县23.8万亩小麦逐村考察评议,保证了小麦良种
的纯度标准。同时,对收购、调入的良种,不经检验、检疫,一律不准入仓、销售。
四是面向生产,搞好良种经营。1965年始,在全县范围内实行良种计划繁育、计划收
购、计划销售。1967年后,各公社(乡)粮所办理“三代”(代购、代存、代销良种)业
务,对良种推广起了积极作用。
1980年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本着“四化一供”(布局区域化、质量
标准化、加工机械化、繁育专业化和县统一供应良种)原则,重点抓了“三改”:一
是改革繁育体制。由原来的雇用农民技术员搞乡、镇集体良种繁育,改为大面积承包
到人集中繁育。二是改革经营方式。将原来良种按平价顶粮食购、销指标的做法,变
为议价购、销(不再顶粮食购、销指标)。为适应承包责任制的新情况,县良种公司增
加零售量;乡、镇普遍建立良种综合服务站或供应点。对杂交制种签定合同,对常规
繁育种子,如棉花、小麦等,实行以销定购,多余部分自行安排。三是改进工作作风
,坚持面向群众,面向生产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