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3&rec=4&run=13

垦利县域地形成时间短,建置较晚,是以粮棉生产为主的农业县。解放前,
虽然黄河穿境而过,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并无兴修水利之举,黄河堤坝低矮单薄,
千疮百孔,经常决口泛滥成灾,人民深受河害之苦。农业受大自然的摆布,遇旱
不能浇灌水,只有仰天祈雨;遇涝不能排水,任其顺势自流,生产无保障,甚至
有种无收。 1947年3月,黄河归入故道,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规模空前宏大的
复堤抢险工程,共完成土方584.61万立方米,投入工日365.62万个,打
破国民党反动派水淹解放区的阴谋,开始人民治黄新时期。建国后,党和政府十
分关心黄河安危,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对临黄堤进行3次
大规模的加高培厚, 修筑了南展堤和河口堤,并成功地进行了3次人工改道,治
黄总投资6300.51万元,总投入工日2 142.92万个。至1985年的36年中,
黄河垦利段有29个年份出现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有31个年份出现插冰封河,
由于有强大的人防和坚固的堤防,均使黄水安澜入海。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全县
大力开展黄河水沙综合利用。1950年,顺水的自然流势,开挖了请户沟;1951年,
在小街村附近兴建减凌溢洪闸及溢洪区,确保了该段黄河大坝安全;1955年,兴
建了路庄虹吸工程,解决了部分村庄的人畜饮水和六户试验站的灌溉用水。进入
60年代,农田水利建设开始向灌排配套转移,对境内的排水河道进行系统的疏浚
治理,建设一大批农田工程。70年代,全县采取沟渠路林统一规划,旱涝碱薄综
合治理的方针, 建成一批配套丰产方。自1950~1985年,全县开挖主要排泄河道
11条, 总长302.9公里,控制排水总面积2084.5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广
利河、 永丰河、小岛河为主的入海水系。建设农田配套工程:支沟148条、斗沟
463条、农沟2289条。建成引黄灌区3处、引黄放淤区2处、扬水站5座、涵闸17座、
虹吸管工程1处、 斗级以上建筑物1158座。1966~1985年,引黄河水总量29.34
亿立方米。 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78万亩,改碱面积6.67万亩,
发展稻田4.07万亩, 改造涝洼地16.35万亩,放淤压碱35.5万亩。
同时,全县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合理使
用农药、化肥,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了农业发展步伐。到1985年,
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303 9.5万公斤增长到6250万公斤, 棉花由1949年的
156.3万公斤增长到528.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905万元(当年价)。
垦利县有发展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的优势。建国前,优越的自然资源没有得
到开发利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由于受“以粮为纲”的束缚,只重视发展
种植业,其他各业受到限制, 发展缓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
济体制实行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产业调整,发展多种经营,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畜牧业依靠草场优势,1979年畜产品总收入
就达到732.5万元。 1985年, 全县大牲畜存栏量33636头、 猪25653头、羊
26821只。 县属海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建县初期,全县出海渔船仅有二、三
十只,以近海捕捞为主,年捕获量甚微。1985年,全县有机动船35艘,1660马力,
非机动船119只, 捕获量达到2075吨。滩涂开发取得成效,建成6000亩水面的对
虾养殖场。并进行水产养殖的配套建设,建成1500立方米水体的对虾育苗室和年
产鱼苗3000万尾的鱼种场,兴建库容量150吨/次的冷藏加工厂和年产2000吨的饵
料加工厂,使育苗、养殖、加工、贮存、运输配套成龙。林业发展经历了一个较
曲折的过程。早在四、五十年代,县境内荆柳成片,生长茂密,1952年,孤岛地
区自然林覆盖率高达30%。50年代中期,国营孤岛林场开始营造人工林,1960年,
共青团山东省委从8个地市调集3500余名青年来孤岛林场安家, 大面积进行植树
造林,当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孤岛视察,并题词予以鼓励。“文
化大革命”期间,林业管理混乱,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加之土地碱化等客观因素,
致使自然柳林毁灭殆尽,人工林片也所剩无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业重
又受到重视,至1985年,全县林地面积恢复到11.89万亩。
垦利县工业起步较晚。建国前后,全县只有几家小型的手工作坊。“大跃进”
时期, 兴建了一批工业企业, 但由于盲目上马,原料短缺,不久便关停下马。
1968~19 76年,相继建起化肥厂、炼油厂、机械厂、印刷厂、磷肥厂等一批工业
企业, 社队企业也得到较大发展。197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980万元。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全县工业企业实行改革,工业产值大幅度上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乡镇企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并出现个体办和联办工业企业。1985年,全县工业产
值达到5702万元(当年价),乡镇企业产值达到2523.86万元(当年价)。
建国前,垦利县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建国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
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胜利油田在县境内开发建设,交通运输业得到长足发展。
到1985年, 全县有主干公路2条、支线公路2条、乡村公路5条,另有胜利油田在
县境内生产路40余条,年货运量达72万吨,客运量达39万余人次。全县邮电事业
发展较快,1985年邮路总长度近1000公里,报纸、杂志发行销售份数分别达到
328.38万份和41.89万份, 电话市内交换机容量500门, 农村交换机容量
650门。 电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35千伏线路36.3公里,变电
站6处,总容量7120千伏安/10台。配电线路543公里,配电变压器385台,总容量
27310千伏安。 用电农户占总农户的79.1%。解放前,商业不发达,粮食投
机买卖呈畸形发展。建国后,商业发展比较缓慢,集市贸易长期受到限制。1978
年后,商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国营、集体和个体商业竞相发展,
网点遍布城乡,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768 3万元。
全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建国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
基础上均取得显著成就。县城建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站等文化宣传
机构和设施,各乡镇均建立文化站、影剧院和广播放大站,电影、广播普及。一
批文学艺术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 教育事业逐年发展, 1949年,全县共有小学
143处, 学生5326人,教职员164人。1985年,全县有高中2处,初中24处,在校
中学生8315人;小学248处,在校小学生2565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1%。
自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到1985年, 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372人,考入中等专
业学校的学生879人。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幼儿教育、扫盲教育、职业教育、
电大及函授教育等有较大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至70年代,全县已形成县乡村
三级医疗卫生、防疫保健网络。县城设有县医院、防疫站及妇幼保健站。1985年,
全县有县属分院5处、乡镇卫生院7处、乡村卫生室333处,共有病床337张,医疗
卫生技术人员399人,乡村医生320人。县医院能对胸腔、脑颅、心脏等各种疑难、
危重病人施行较高难度的手术。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及妇幼保健等方面均取得
了显著的成绩。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县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18.2‰
下降到7.1‰, 人均期望寿命也由建国初的41岁,提高到70岁。自60年代初
实行人口计划生育,人口盲目增长的趋势得到控制,计划生育率逐年提高。1985
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2.67‰,被表彰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体
育设施不断完善, 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竞技水平不断提高。自1972至1 985年,
获得国家、省、市级运动会金、银、铜牌多枚。科技事业发展较快,科学技术被
广泛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及各行各业, 至1985年,获省级科技成果奖5项,地市级
科技成果奖14项,县级成果奖37项。全县有专业科技人员1851人,其中有专业技
术职称的465人。科技兴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