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20&rec=6&run=13

杨国夫,1905年出生于安徽省霍丘县洪集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927年
冬,在姚李庙南黄油坊帮工时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1月,投身无产阶级革命
事业,任大别山区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交通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初,杨国夫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红军游击队分队长、特务
队队长,带领一支18人的小分队,活动于鄂东北、豫东南一带。1930年5月,
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一营连长;1932年3月起,先后任红
四军十师三十团三营副营长、营长;1934年3月起,先后任红四军第三十师二
七○团副团长、团长;1936年12月,任红一军团第四师十二团团长。参加了
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
(后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时,杨国夫任陕北红四师十二团团长。1937年9月,入“抗
大”第三期学习。1938年5月,他奉命到达山东清河区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历
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清
河军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兼山东军区第七师师长,是清河区、渤海区
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
1938年冬,他指挥部队分三路渡过小清河,经过数次激战,粉碎了敌伪
顽的阻击和进攻,控制了垦区、利津北部、沾化东部广大地区,开辟建立了
垦区抗日根据地。打通了与冀鲁边区的联系,随后又开辟广(饶)博(兴)
蒲(台)、蒲(台)利(津)滨(县)、沾(化)利(津)滨(县)等边区
抗日根据地。
1943年是清河平原战斗最频繁最激烈的一年。这一年,他先后指挥部队
拔掉了广北三里庄、北隋、博兴沙窝、店子、垦区陈家庄、广北斜里巴、清
西王家庄、韩家堂、清东八面河等近二百个敌伪据点。冬季反“扫荡”中,
杨国夫指挥部队采取灵活战术,使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各分区部队利用敌人集中兵力进攻我中心根据地的时机,运用“翻边战术”,
纷纷出击,打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持续21天的大“扫荡”以抗日军民的胜
利而告终。在根据地人民缺衣少食的困难时期,杨国夫率领部队与群众同甘
共苦,以野菜充饥。并发动干部战士和根据地群众打鱼晒盐、开荒种地,进
行生产自救,从而胜利地度过了灾荒。1944年夏季,渤海军区发起夏季攻势,
8月18日解放利津城。1945年4月,发起滨(县)蒲(台)战役,滨县、蒲台
县城相继解放。
1945年10月初,杨国夫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率渤海军区七师挺进东北,
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七师师长、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副军长
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在保卫山海关战役中,以一个多师的兵力,
抗击了国民党4个军的进攻,坚持半月有余,为主力部队顺利出关争取了宝
贵时间。在完成任务后,抓住时机撤出战斗,保存了有生力量,受到中共中
央的通令表彰。后又参加四平攻坚战、四平保卫战及“三下江南”战役。在
1946年夏季保卫四平的战斗中,他指挥4个旅,根据上级命令执行“死守”的
任务。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杨国夫精心指挥,胜利完成了任务。1949年6月,
杨国夫调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国夫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
校长。1954年10月,为中南军区高干班文化速成中学学员。1957年8月,任济
南军区副司令员。1970年兼任黄、渤海区渔业生产指挥部指挥,1973年兼任
山东省海上安全指挥部指挥。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顾问。杨国夫是第四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
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杨
国夫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
获二级八一勋章。1982年2月4日杨国夫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