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计划编制与执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2&rec=27&run=13

垦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范围及种类,在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1
985年,主要编制内容有: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品流通、基本建设、物资分配、
劳动工资及文化教育、卫生、人口发展等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计划管理的形式
,1978年以前,主要是以指令性计划为主,1979年后,开始逐步实行以指导性计划为
主,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相结合,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形式。
年度计划的编制与执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垦利县农业生产水平
低下,工业基本上是个空白点,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无法进行计划管理,也没
有编制正式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1953年2月,垦利县在前三年经济恢复的
基础上,编制第一个农业生产年度计划。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重视
综合平衡,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农民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由于这
年虫、涝等自然灾害严重,各项计划指标均未能完成。1954~1956年的3年内,垦利
县均编制了各年度的农业生产计划,社会购买力计划,居民货币收支平衡计划,农民
出售农副产品收入计划,居民货币积蓄计划,社会商品零售计划,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计划等多项年度计划。1954年和1955年两年内,粮食总产量、棉花总产量等几项主要
计划指标,均超额或接近完成计划。1956年,农业计划指标确定不久,县建制撤销。
这一时期工业发展计划没有正式编制。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为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
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制定出发展经济的跃进计划。1958年
10月,孤岛人民公社编制1959年农业、工业年度发展计划;同时,在对永安分社社会
购买力进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编制1959年社会购买力计划。1959年10月恢复垦利县
建制后,先后编制了1960年、1961年和1962年的农业、工业年度发展计划。这一时期
,一则在“大跃进”、“共产风”、浮夸风、特殊风、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的影响
下,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又加上高指标的计划严重脱离实际,因此,各年度
均无法完成计划。1959年粮食总产仅完成计划的3.33%,棉花总产仅完成计划的
4.4%,工业总产值仅完成计划的65%。由于1960年农业年度计划中的粮食总产
指标又比上一年计划增加112.3%,棉花总产指标比上一年增加60%,这年粮食
实际总产仅完成计划的1.02%,棉花实际总产仅完成计划的1.41%,工业总
产值仅完成年度计划的20.4%。1961年,垦利县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计划的编制上开始克服脱离实际、浮夸不实的作风
,并采取自下而上,反复讨论的方式,力求使计划积极可靠。但由于几年来“左”的
思想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二五”时期后两年,除1962年工业总产值基本完成计
划以外,其余各主要计划指标仍未能完成。
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垦利县主要编制了各年度农业、工业发
展计划。由于贯彻落实“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中
央有关调整的政策,农业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前提下扩大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面积
;工业按照支援农业的原则,进行管理体制的部分改革,压缩部分亏损项目,因此,
1963年粮、棉总产和工业总产值均有大幅度增长。粮食总产完成计划的92.9%,
比上一年增加31.3%;棉花总产完成计划的113.5%,比上一年增加197.
6%;油料总产完成计划的207.1%,比上一年增加375.4%;工业总产值
完成计划的97.5%,其中支农铁制小农具完成计划的103%。1964年和1965年,
主要计划指标均超额或接近完成计划。1965年农村人均占有粮食由1962年的98公斤,
增加到243.5公斤,人均收入由1962年的50元,增加到109元。
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5年):由于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
,计划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计划工作无法进行。“文化大革命”的后期,计划工
作仍无例外地“以阶级斗争为纲”,批判“小生产”,限制商品经济发展,很少讲经
济效益。10年间,垦利县只编制过1967年、1972年、1975年3个年度的工业、农业发
展计划。农业生产停滞不前,1967年,粮、棉总产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86%和75%;
1972年粮、棉总产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91%和32%。1975年粮食生产发展较好,总产
完成年度计划的103%,棉花总产完成年计划的65%。工业生产,由于这10年中先后
新建投产农机修造厂等7个企业,新增12个集体企业和十几处社办企业,工业总产值
1967年完成年度计划的96%,1972年完成年度计划的89%,1975年完成年度计划的
125.6%。
第五、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5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本着实事求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县内经济原则
,对计划管理形式进行改革。农业生产计划,开始由过去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变为以
指导性计划为主,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工业生产计划,开始采用指令性计划与指导
性计划相结合的形式;物资分配计划,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按计划分配外,其
余一律放开,实行市场调节;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等计划的管理,也开始采取灵
活的管理形式,宜统则统,宜放则放。“五五”期间,垦利县编制了1978年、1979年
、1980年3个年度的工业、农业、商业发展年度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农业生产
,由于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重视和发展了棉花生产、畜牧业和多种经营,1979年
和1980年,粮食总产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2.5%和88%;棉花总产分别完成年
度计划的131%和169%。工业生产,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狠抓
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提高经济效益,1979年和1980年,工业总产值分别完
成年度计划的104%和115%。“六五”期间,垦利县编制1981~1985年各年度的工业
生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农业生产、社会商品零售等年度计划。农业生产由于在全
县实行并完善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多
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粮食总产量,1981~1985年,有4年
超额完成计划,有一年接近完成计划,其中1982年粮食总产完成计划的115.2%
。棉花生产有4年超额完成计划,其中1981年完成计划的155%。工业生产,1981~1
985年各年度,均超额完成工业总产值年度计划,其中1985年完成年度计划的150%。
下达的11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计划,在1981~1984年的4个年度中,分别有4种、5种
、7种、8种产品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产量计划。商品流通领域放宽政策,改革体制,
疏理流通渠道,实行多渠道经营,社会商品零售额1981~1985年各年度中,有2年基
本完成计划,有3年超额完成计划,其中1983年和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均完成计
划的105%以上。“六五”期间,垦利县加强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管理,严格审
批制度,并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经常地监督、检查,基本上杜绝了计划外和超计划投
资。在此期间,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做过3次调整,控制、压缩建设规模,调整投资
使用方向,集中力量保重点建设,保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六五”期间,固定
资产投资共达1214万元。
中长期计划的编制与执行1961年2月,垦利县编制《农业生产发展八年规划(196
2~1969)》、《垦利县工业、交通运输发展十二年规划(1961~1972年)》。
农业发展8年规划,以发展粮食生产为重点,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林
牧副渔全面发展。主要指标,粮食总产1962年1682.5万公斤,到1969年达到450
0万公斤;棉花总产1962年35.5万公斤,到1969年达到100万公斤;农村人均收入
1962年95.5元,到1969年达到230元。这个规划执行后,到1969年粮食总产完成
计划的106%,棉花总产完成计划的113%。但是,在规划的落实中,只重视抓粮食生
产,其他如棉花等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各业所占比重不大,发展集体经济和建设所需
的一切扣留,主要是从粮食收入中解决,所以影响群众的收入水平。到1969年,人均
收入仅93元,达计划指标的40.4%。
工业交通发展12年规划,以发展基础工业和扩大原有工业生产能力为主,力图从
根本上改变垦利县工业落后状况。规划主要目标:1972年建成、投产年产100吨的造
纸厂、年产3000吨的面粉厂、年产500件农具的制造厂、年产50吨的酿酒厂、年产12
3吨的制糖厂和一处印刷厂等;交通运输规划主要指标,到1972年全县公路达130公里
,新增桥涵19座,航运船达25艘,航运站两处。由于规划的前几年垦利正处在经济困
难时期,规划的后半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破坏,又加上有一部分规划目
标严重脱离实际,因此这个12年规划的目标未能全部实现。
1966年,垦利县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农业部分,其指导思想是“以粮为纲,全
面发展”,“三五”期间解决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奋斗目标是:粮食总产1966年4
250万公斤,到1970年达10000万公斤;棉花总产量1966年24400担,到1970年达4880
0担人均占有粮食1966年182.5公斤,到1970年达到225公斤;到1970年全县农业
初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这一规划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前期,在极左错误的影
响下,发展经济被诬为“唯生产力论”,横加批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农业
生产停滞不前。实际粮食总产量,除1966年完成计划外,其他各年度均未实现计划指
标;各年度实际棉花总产,均低于计划指标,其中1970年仅完成计划的56%;大牲畜
、猪、羊各年度年末存养量有3个年度未完成计划;人均占有粮食1970年达到158.
5公斤,占计划指标的68%。1970年全县农业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目标,也未
能达到。
1967年,垦利县编制《农业电气化十二年规划(1967~1978年)》。该规划共需投
资351.35万元。实现规划要求,到1978年可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2.9万
亩,粮食产量将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这一规划超越了当时垦利的现实条件和可能,
又值“文化大革命”混乱时期,正常工作一度无法开展,结果该规划未能组织实施。
1969年,垦利县编制第四个五年计划,继续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坚持“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力
争粮、棉总产量在“四五”期间翻1番。主要指标,粮食总产1971年0.5亿公斤,到1
975年达到1亿公斤;棉花总产1971年154万公斤,到1975年达到280万公斤;大牲畜存
栏1975年达到3万头,猪12万头,羊10万只;水产品总产量达3000吨。工业生产,首
先发展县、社、队三级农业机械修造厂,并建立小型炼油厂等7处工厂。工业总产值
1971年500万元,到1975年达到1530万元。“四五”计划的制定,有些指标超越实际
情况,又加当时经济管理方面的混乱状况尚未彻底清除,各项指标未能按计划完成。
粮食总产1971年完成计划的76%,到1975年完成计划的60%;棉花总产1975年完成计
划的33%;水产品总产接近完成计划;大牲畜、猪、羊各年度年末存栏量均未能实现
计划指标。工业生产,这一时期的发展项目大部分未能实现,工业总产值有4个年度
未能完成计划,到1975年,工业总产值完成计划指标的60%。
1978年,垦利县编制《1978年至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农业生产,坚持“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社队企业,开展“一种、二养、三加工”,
力求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在8年中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主要指标,粮食总产量到1980年
达到1亿公斤,到1985年达到1.5亿公斤;棉花总产量到1980年达到240万公斤,到19
85年达到360万公斤;水产品1980年达到5000吨,到1985年达到8000吨;社队企业总
产值1980年达到1100万元,到1985年实现2400万元。工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农
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并重视以胜利油田为依托,发展化工工业。工业总产值
1980年达到2500万元,到1985年达到4000万元;对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在这一时期要
达到的产量指标,也作了计划。财贸工作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以
支援工农业生产发展为宗旨,社会商品零售额1980年达到3600万元,到1985年达到5
600万元。该规划实施中,开始几年全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正逐步试行、推开,农
业的增产潜力刚刚发掘,成效尚不显著,1980年粮、棉生产均未能完成计划。至198
5年,由于以增加棉花种植面积为主要内容,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棉花总产达到了计
划的153%,粮食由于种植面积相对减少而单产提高不大,总产量未能完成计划。社
队企业逐年有较大发展,1980年总产值仅完成计划的58%,但到1985年,即达到计划
的186%。工业总产值1980年实现计划的50%,到1985年即达到计划的125%。20多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有12种完成或接近完成计划。流通领域由于改革体制,放宽
政策,逐步搞活,1980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4810万元,达计划的134%,到1985年
则完成计划的137%。
1984年,垦利县编制《1985年至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社会总产值到1990年达到41381万元,到2000年达到92371万元,在1980年的基础上接
近翻4番。农业总产值1990年达到12543万元,到2000年达到20550万元,在1980年基
础上翻2番半。粮食总产1990年达到9400万公斤,2000年达到16500万公斤。工业总产
值1990年达到18745万元,到2000年达到52000万元。乡村工业到1990年达到4430万元
,到2000年达到8000万元,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五番。对于10几种主要工业产品在这
一时期要达到的产量指标,也作了规划。商业主要规划指标,商业总产值1990年达到
1748万元,1995年达到2565万元,2000年达到3936万元。规划要求,在这一时期,全
县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要有一个较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