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交际礼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9&rec=109&run=13

称谓
就其范畴划分,主要有三大类:一、对家人和亲属;二、对单位和社会
交往对象;三、礼貌称谓。就形式而言,大体有书面和口头之分。在境内书
面称谓有:对近支长辈、兄长加“家”字,如家祖父(母)、家父(严)、
家母(慈)、家伯(叔)、家兄;对已故长辈,改“家”为“先”,如先父、
先母;对弟及晚辈加“舍”字,如舍弟、舍侄;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
屋里、家里、忙饭的、孩他娘、老婆等;称儿子为“犬子”,女儿为“妮子”、
“丫头”;对远房族家加“族”字,如族叔、族兄、族侄等;对姻亲加“姻”
字, 如姻伯、 姻兄、姻侄等。岳父母称女婿为贤婿,自称眷生;对亲友加
“令”字,如令尊令堂、令弟、令郎、令爱、令正;世谊同辈称仁兄,自称
愚世弟,对长辈称世伯,自称世晚;对老师称师尊、恩师,自称门生、受业;
称同学为砚兄(弟);老师称学生为贤契,自称友生;社会上称男子为先生,
称已婚女子为太太,未婚女子为小姐等等。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上仍互称
“同志”,先生、女士、夫人、太太、小姐等。
口头称谓有:父系方面,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或老爷(ye),曾祖母为老
奶奶或老嬷(ma) ; 称祖父为爷爷(yéye或yēye),祖母为奶奶或嬷嬷
(mǎma);称父亲为爹、爸爸,寿光住户称爷(yé),鲁西住户称大或大
大,称母亲为娘、妈;称伯父为大爷、伯伯,伯母为大娘、伯母,叔父母为
叔、婶子,称姑夫、姑母为姑夫(利津户多叫大爷或叔)、姑。母系方面,
称外祖父为姥爷,外祖母为姥娘或姥姥,舅父、舅母为舅、妗子;女婿对岳
父母、儿媳对公婆的称谓大多随夫妻对方对父母的称谓(鲁西住户称岳父母
为大爷、大娘)。同辈人中对年长者称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对同辈年
龄小的和晚辈往往直呼其名。社会上对年龄较大者称大爷(yé)、大娘或
大嬷(ma)、大叔、大婶、阿姨,同龄人多称同志或大哥、兄弟、大姐、妹
妹;20世纪80年代始,城镇人称先生、女士、夫人、太太、小姐者渐多。
问候
相遇:见面称:“你好”、“您好”。(回称:“你好”、“您好”。),
邻里庄乡在刚吃过饭的时候碰面,问“吃了吗?”回答:“吃了”。(但在
同一时间内,所问的人是从厕所里出来,切忌不能问人家“吃了吗?”)初
次见面称:“久仰”(回称:“久仰”)。久别重逢称:“久违”。(回称:
“久违” 、 “好久不见”。)客人到来称:“欢迎”、“请进”。(回称
“打扰”),客人进屋称:“请坐”。(回称:“谢谢”、“麻烦了”。)
陪同客人称“奉陪” 。 (回称:“不客气”)。中途退去称:“失陪”。
(回称:“请便”)客人归去称:“告辞”。(回称:“怠慢”、“对不起”)
送客出门称:“慢走”、“走好”。(回称:“留步”)与客握别称:“再
见”、“有空多来”。(回称:“再见”、“有空到我那里去”。)等。
电话:在打电话时,接通先问:“你好”、“您好”。(回称:“你好”、
“您好”),然后称:“请问”、“借问”。(回称:“请讲”、“不客气”),
电话结束时称:“谢谢”、“再见”。(回称:“不客气”、“应该的”、
“再见”或“拜拜”)等。
信函:境内信函常用的是:家书、情书、邀请书、申请书、建议书、决
心书、倡议书、响应书、请战书、挑战书、应战书、慰问信、致敬信、感谢
信、表扬信等。本目主要记述私人交际关系的书信。
台头,就是对收信人的称呼。20世纪80年代始,多按照平时对收信人的
惯常称呼,如父、母大人;老张、老王、老李或姓氏加上称谓词,如王同志、
李同志、张先生、李小姐、张县长、王局长;还有的在人名上加称谓词,如
建国兄、克勤弟、大琴姐、小凤妹等。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提示及写信原委等。下转正文。
一封信中有专写一事或数事。
祝辞,就是书信的结尾。多对收信人表示尊敬、祝福、勉慰等,如对祖
父,颂祝:起居永福。对伯祖父、叔祖父:动止永福。对父母辈,颂祝:舍
安、福安、提安。对尊长:康安、钓安、崇安、履福。对女长辈:慈安、懿
安、坤安、淑安。平辈朋友间,多按四时颂祝:春祉、暑安、秋祺、冬绥,
若逢岁尾岁首时,多用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年祺等。对晚
辈多用,祝愿:学业锐进、工作好、生活愉快、幸福、健康、事业有成、进
步、传祺、课祉;祝全家:阖府康泰、全家幸福;祝收信人夫妇:双安、俪
安、俪祉、美满等。对唁丧,多用请候:礼安、孝履。对问病,多用祝颂:
早日康复、痊安。对蒙遭意外不幸者,多用祝祷:否极泰来、塞福随至。
署名,就是写信人的姓名。如果是写给熟悉的亲属、友人的,多只写名字,
不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儿、侄、孙、甥男、甥女、
表兄、表弟、同学、战友等。在旧时,署名的后面往往还加写启禀词,如,
对尊长,常加写上叩上、拜上、叩禀、敬禀、再拜等。对平辈,一般是加写
上、敬上、谨启、鞠启、顿首、亲笔、手肃。对晚辈,则多加写字、示、白、
谕、手白、手谕、手泐等。
委托: 委托他人办事称: “拜托”、“鼎助”。(回称:“应该”、
“照办”),请求解难称:“恳求”、“恳请”。(回称:“尽力”、“效
劳”)。请人寄信称:“辱承华翰”。(回称:“过奖”)。央人协助称:
“麻烦”)。(回称:“不麻烦”)麻烦他人称:“打扰”。(回称:“没
打扰”)请人原谅称:“包涵”、“海涵”。(回称:“好说”)望人恕罪
称: “宽宥” 。(回称:“好说”)伴人受益称:“借光”、“劳驾”。
(回称:“没有、没有”或“没什么,没什么”)托人言事称:“借重鼎言”。
(回称:“过奖”)等。
聚会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各式交际范围的扩大,由较熟悉的朋友、师生、
同学、老乡、邻里、战友、同事等结成定期或不定期社交性聚会逐步增多。
常见的有:
家庭聚会:多利用节假日或星期天,事先约定好时间、地点,主人备好
茶、烟、糖果、酒水、菜肴,迎接客人到来。赴家庭聚会的客人多不空手,
有的带烟、酒,有的买老人爱吃的食品或小孩玩具、糖果等。由于家庭聚会
都是老熟人、老朋友,故宾主常不拘礼仪,围坐在餐桌周围,边品茶、敬酒,
边高谈阔论,无所顾忌。90年代末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高,聚会名堂越来越多,并走出家庭,到酒馆、饭店举行,除老乡、
同学、 战友、 同事聚会外,什么欢送(参军、招工、升学等)聚会、接风
(从外地归来)聚会、生日聚会、结婚纪念日聚会等,已从城镇逐步向农村
延伸。
祝寿
境内向来对老人和婴儿的生日相当重视。习惯上,一般在60岁以前都叫
“过生日”;60岁以后称“做寿”(“祝寿”或“庆寿”)。旧时,人到60
岁生日,子女、亲友前来祝寿。尔后,每年如此,而且逢10年还要更隆重,
俗称做“大寿”。利津、寿光、广北住户,多以鸡、鱼(鲤鱼)、馍馍为礼
品;鲁西住户多以原籍习俗:有66岁是“杀年”的说法,故在老年人66岁的
祝寿活动中,要女儿刀斩66块肉给“寿星”吃的做法(实际上也就是买上块
猪肉而已),用以化“凶”为“吉”。其实,这不过是迷信。祝寿活动一般
都以子女晚辈操办举行。其仪式繁简因贫富而异。富者庆寿讲排场,花大钱,
忙里忙外一大班人。祝寿这天,大门悬彩绸、挂匾,若男则写“齿德兼优”
或“年高德劭”,女则书“淑德遐龄”。院中搭寿棚,棚中央挂一大“寿”
字,寿屏挂于堂屋内。礼仪颇多,先行醮天仪式,后到祠堂拜祖,再拜匾、
拜寿屏,继而念祝寿文。儿女、儿媳、孙子、外孙及本族晚辈给“寿星”跪
拜叩头,接着亲友行跪拜礼,并献寿幛、寿桃、寿面、寿果等。主家设宴招
待来人。而一般人家祝寿,直系亲友送酒、肉、鱼、糕点等食品。贫者只吃
顿寿面(面条)示祝贺。
20世纪80年代后,从城镇到乡村,寿礼除酒、肉、鸡、鱼、糕点等食品
外,生日蛋糕已成时尚。有条件的,还到酒店设宴聚会,并照全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