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节令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9&rec=106&run=13

垦利县人民的节令习俗,因其祖籍不同而各有异同。
传统节令
春节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的最后1天是除夕。次日,即农历正
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看起来,“过年”
虽然是农历新年的第1天,但实际上从农历上一年的12月(俗称“腊月”)
初八开始,民间即已充满了浓郁的“年味儿”,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新年才算过完。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日”)早晨或晚上,家家大都吃用粘米和红枣煮
成的稠饭(叫“腊八糕”)、腌糖、醋蒜(叫“腊八蒜”)。“腊八”过后,
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人称“忙年”。至春节前两三天最为繁忙,家家户
户添置新碗筷;赶集、上店,买鱼、肉、鞭炮、年画、对联;蒸年糕、馒头、
剁馅子(饺子馅)。期间,民间所有借贷钱、物要归还原主。旧时穷人多外
出躲债,过年如过关,故春节又有“年关”之称。腊二十三,称过“小年”。
这天晚饭前,要在“灶王爷”面前,焚香、供糖瓜(一种麦牙饴糖),意思
是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少说话。供完后,
将灶王画像从灶位上“请”下来(揭下来),夹在用谷草绑成的把子上烧掉,
称“请灶王爷上天”,也叫“辞灶”。有对联曰:“二十三日上天去,初一
五更下界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
腊月三十,即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有时是二十九),人们扫庭
院,贮满水缸,备足柴草,挂家谱,摆香案,贴新灶神(称“灶王爷”)像
和对联、门笺,院里院外,打扫的干干净净。下午,家家户户包饺子(寿光
户叫“骨扎”;利津、广北户叫“扁食”)。傍晚,饺子出锅后,各家男子
到墓地上坟(也有的请已故老人家回家过年,叫请“家堂”)。太阳西下,
利津户开始“叫明”。各家在大门口或巷首点燃芝麻秸或谷草,全家围站在
火旁。老人一边拨火一边“明啊!明啊!”地叫着。当火着得最旺时,每人
引着一把谷草,口中不断念着“大葫芦头,小葫芦棒,银子钱往家里扛”、
“黑小子,白小子,都上俺家穿袄子”等语往家跑,把火把放在灶门后,再
上好“拦门棍”,企盼金银财宝不往外流,在新的一年里吃穿用不愁。入夜,
即开始守岁,忌说不吉利话,男家长多坐在“家堂”(祖先的灵活)旁烧香、
供茶、饮酒,以示同逝去的祖先过年;女子多在包饺子,说笑话,全家团圆
相处,其乐融融。夜交子时新年到,男家长“发纸马”,女家长煮饺子,儿
孙放爆竹,全家在神龛前烧黄表纸、进香,叩拜“家堂”,然后共进年夜饭。
饭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孩子分“压岁钱”,男女老幼都换上新
衣、新鞋、新帽,年轻女子和新过门的媳妇头上还戴花。早饭后,开始拜年。
拜年主要在宗族内部进行,除未婚女子外,晚辈均往同族长辈家磕头拜年。
邻里乡亲间,见面问“过年好”。广北户讲究初一拜年不出庄;利津户则必
于初一往外婆(老娘家)拜年;鲁西户是正月初二闺女、女婿到娘家拜年。
同时,从正月初二起,开始走亲访友。正月初五是“五马日”(初一到初五,
民间有一鸡、二狗、三蚕、四麦、五马之说),也叫“五末日”。这天,早
上放鞭炮、焚黄表纸、烧香敬神灵(意思是“年”过完了,送诸神各归各位),
早饭吃水饺。正月初十,叫“十磨日”。早饭吃水饺,给碾、磨烧香、焚黄
表纸,供祭品。是日,在广北、利津、寿光户中不动碾磨。
建国后,春节成为法定节日,全国放假(值班者补假或双倍工资)。提
倡移风易俗,春节期间的一些封建、迷信习俗逐渐消逝。农村,虽然沿袭着
上坟、 磕头、 祭祖等旧习, 但很大程度上只是走过场。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期间,受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运动及农民收入微薄等影响,连续几年的春节冷冷清清,毫无生气。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的好转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春节越过越红火,从
城镇到农村;从人们的衣饰到饮食,越来越考究、丰美;娱乐方式更是丰富
多彩,欢乐、祥和成为历年春节期间的主旋律。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领导带领慰问烈、军、荣属、退离休干部职工及其遗属;正月初一上午,有
的举行团拜和慰问节日值班人员等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除夕之夜
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逐渐成为新的时尚。
元宵节 民间称正月十五。境内的传统习惯是以吃水饺为主,原无吃
“元宵”习俗,近年渐有“元宵”上市。元宵节主要活动是观灯和放烟花,
故又有“灯节”之称。此节在境内连续3天: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
六为续灯。期间,各家给儿童扎制或购买各式花样的灯笼,儿童先提灯照遍
自家院内的各个角落(旧时民间传统,正月十五打灯笼能消灾祛邪),然后
唱着“年年收,年年有,正月十五打灯笼”(利津、广北户习惯叫“灯篓”)
走街串巷,成簇成群,忽集忽散,欢声笑语,十分热闹。旧时,青年多在这
天晚上放“窝窝头”(也叫泥墩子),有铁制、泥制两种,内装花药,点然
导火索,烟花喷射四溅,有的腾空十多米,持续时间很长,煞是好看;儿童
喜欢放手花子(也叫“滴滴金”)、“天老鼠”(也叫“起花”)等;不少
老年人还以棉籽油拌糠皮,一堆堆放在村头路口点然,曰“放路灯”。此外,
有条件的大村,还组织踩高跷、跑旱船、舞龙灯、秧歌队,打锣敲鼓,走村
串街,当地叫“杂耍”、“玩艺”,为农村最火爆的场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元宵节的娱乐活动一年胜于一年:白天,舞龙、
踩高跷、跑旱船、舞狮、秧歌队等活动活跃在城乡之间;入夜,城镇及大的
村庄,举行灯展和焰火晚会,观者如潮。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相传为“龙抬头”。这天清晨,农民在院内
用草木灰撒成圆圈作粮囤(称打囤),内放一把五谷杂粮,然后用一块砖压
上,祈求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仓。为图吉利,儿童多在这一天
剃头,叫“剃龙头”。鲁西人在这天,有的忌新媳妇住娘家(怕圈在仓外),
忌喝面条,禁动针线和纺棉。多数农家炒食用盐水浸过的黄豆称炒“蝎爪”
意为炒死蝎子类的毒虫,相互赠送。
清明节 当地“清明”与“寒食”并称。俗称“大寒食”、“二寒食”、
“三寒食”,第四天为“清明”。前3天“寒食”,传为纪念春秋时晋国隐
士介之推而设。旧俗3天不动烟火。其实民间没有不动烟火的,只是不大蒸
大煮,吃饼卷鸡蛋和咸食者居多。清明节早晨,家家煮鸡蛋吃。各家各户为
祖坟培土修整,称添坟。从寒食日下午到清明节下午,上坟祭祖者不绝于野。
人们在清明期间踏青、打秋千、放风筝。利津户还有给牛煮高粱米饭吃的习
惯,其歌谣曰:“打一千,骂一万,清明早上吃顿饭”。解放后,人们多于
此日为革命烈士祭扫陵墓、献花圈,缅怀烈士功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的节日。这天,家家吃粽子(以黍米或糯米加红枣,用苇叶包扎蒸成)、门
上插艾,意在祛病免灾。儿童在手腕、脚腕上系“五丝”(用五种颜色的线
搓成),等下第一场雨时剪下,放在阳沟内冲走,意为化龙而去。也有的等
农历七月十五上坟时烧掉。鲁西户还有给幼儿佩戴红布缝制的朱砂桃,成人
饮雄黄酒习俗,迷信者认为可以驱灾避邪。自“文化大革命”开始,带有封
建迷信色彩的习惯逐渐消逝,但吃粽子这一习惯仍在延续。
六月六 民间有“六月六看谷秀”的谚语。这天晾箱、晒衣服、晒书,
传统不变霉、不生虫。六月六正值新麦收获,农民用新麦蒸饽饽(也叫馍馍)
祭天地、祭祖。有的将新麦炒熟磨成粉,加糖干吃或和水拌着吃,谓吃“炒
面”。鲁西人还有“六月初一过半年”的习俗。
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神话中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一年一度银
河(当地叫“天河”)相会的日子。传说这一天,所有喜鹊都到“天河”上
去搭桥,使“织女”来往方便。另有“七月七,织女泣”之说,也叫“雨日”。
这天,人们很注重天气变化情况。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八月节、是春节外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讲究合家团圆。节前,人们携月饼、酒、水果等看望亲友。中午多吃水饺,
晚上全家人在院子里摆上月饼、酒菜、水果,祭月、赏月,庆祝丰收。今已
无祭月之俗,只是话丰收,共赏月而已。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俗称“九月九”,为重阳节。过去境内对
此节不太重视,只有鲁西户有食菊花糕、采菊花冲茶喝的习俗。20世纪90年
代后,机关、工矿企业把“老人节”和“重阳节”合起来过,尤其是部门、
单位领导,在“重阳节”前夕,带上礼品,到敬老院、退离休人员家中慰问,
以示关怀、尊重。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十月一”。同族后代多于此日祭扫祖
墓祠堂;出嫁女儿回娘家门为已故亲人上坟,鲁西户称烧纸,但广饶户出嫁
的闺女不能亲自到坟上,而是由娘家兄弟代劳。
冬至 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数九”。境内利津、广饶、寿
光户不过此节,但鲁西户比较重视,各家多于此日吃水饺。
法定节日
元旦 公历1月1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城镇机关、团体、企业、
学校、部队等一般放假庆贺,悬灯结彩,张挂“欢度新年”、“庆祝元旦”
等大字横幅,举办文娱活动。农村对该节不重视。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随
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也逐渐接受这一节日,并于是日改善生活,亲朋好
友相聚。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人)在元旦之前,互寄贺年
卡片成为新风尚。
国际劳动妇女节 公历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
一般各单位妇女放假半天,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联欢会、报告会、座
谈会、组织竞赛等。
植树节 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
此后,到此日,各级党政领导带头植树,掀起植树高潮,绿化、美化环境。
国际劳动节 公历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放假1天。并由工会、青
年、妇女等群众团体举办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许多城镇青年还选择此日结
婚。20世纪90年代假期改为3天,并将“五一”前后的两个双休日(星期六、
日)连在一起成为7天长假。
青年节 公历5月4日为青年节,每年是日,各级共青团组织举行庆祝
会、报告会、演讲会,举行入团仪式、表彰先进等,弘扬“五四”精神。
国际儿童节 公历6月1日为“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节,每年
的此日,学校少先队组织多举办入队仪式,组织小学、幼儿园儿童联欢会、
电影会、报告会。各级党政部门、团体都很重视,向学校、幼儿园赠送节日
纪念品。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公历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各
级党委举行纪念会,请老党员、老英模作报告,回顾党的历史,进行革命传
统教育;举行新党员入党仪式,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回顾个人的成
长史;召开优秀党员、先进党基层组织表彰会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公历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简称
“八一”建军节。军队举行庆祝活动和拥政爱民活动;地方党政机关、群众
团体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机关团体与驻军举行联欢等。另外,垦利县委、县
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武装部,每年还借此日,表彰民兵先进集体与个人。
教师节 公历9月10日为教师节。学校举行庆祝活动,各级党委、政
府表彰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和教育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门慰问离退休老教职员
工,社会各界开展各种尊师重教活动。
老人节 1989年起,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每年的“重阳节”(农历九
月九日)为老人节,社会各界开展各种尊老、敬老、爱老活动。
国庆节 公历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境内各机关、学校、
厂矿等单位都要升国旗、插彩旗、悬宫灯、横幅,举行隆重的欢庆活动。公
职人员放假2天。城乡居民阖家团聚,改善生活。男女青年,多趁此吉日订
婚、结婚、外出旅游等。20世纪90年代,假期改为3天,并将“十一”前后的
两个双休日(星期六、日)连在一起成为7天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