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水稻示范农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6&rec=131&run=13

县水稻示范农场,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处。南起双河干渠,北至黄河大堤,东起李屋村,西至胜
合村。辖8个分场和9个自然村,总面积60平方公里,总人口2467人。2002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
管理机构 为改良盐碱滩涂,适应大面积稻田开发需要,1989年11月2日,成立县水稻农场,
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生产技术股、保卫股、水利站4个机构,在编职工38人。隶属县政
府,业务归县农业局管理。1990年11月27日,县水稻农场被定为正科级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1996年
9月1日,改为县水稻示范农场,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经营状况 水稻示范农场经过13年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由以种植水稻为主,逐步发展为以特
种水产品养殖为主,兼营莲藕、水稻及工副业的综合性农场。2002年,生产大米2500吨,成蟹250吨,
扣蟹3200万只,南美白对虾80吨。实现农业总产值3000万元。建场13年,累计生产大米121600吨,成
蟹1016.4吨,扣蟹13552万只,南美白对虾180吨,棉花200吨,利税20335万元。
1989年10月,借助国家计委组织的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试验项目,进行4000公顷稻田开发,
至1990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共开发稻田2600公顷,有效面积1400公顷。1990年10月至1991年4
月,完成第二期开发工程,开发稻田3067公顷。有效面积2600公顷。1991年4月,种植水稻达到4000
公顷。三年计划两年完成,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见效的目标。1992年后,由于黄河断流时间过长,水
稻种植陷入困境。从1993年开始种植田菁、莲藕、药材等,终因规模小、销路不畅,不久停种。1994
年,从天津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引进"金珠1号"水稻良种,进行黄河汛期超晚种稻研究,总结出一套汛
期种稻技术。1995年,进行大面积试验推广,在黄河断流达150多天的情况下,1333公顷水稻平均亩
产400公斤以上,为黄河河口地区水稻的生产及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1996~1998年,农场年均种植
水稻2000公顷,平均亩产450公斤,年产量达13500吨。
1992年,县水稻示范农场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将原垦利镇、胜利乡、高盖镇、郝家镇、县妇联、
县水利局等几个分场的稻田收回,由农场统一管理经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养殖业前景
看好。1993年,开始发展水库养鱼,至2002年,养殖水面2400公顷,主要养殖草鱼、鲤鱼、鲢鱼、鲫
鱼、太湖银鱼等,年产600吨。1994年,开始发展河蟹养殖,养殖河蟹26.7公顷,当年实现总产80吨,
产值160万元。2000年10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水稻示范农场建设县万亩河蟹示范园。示范园位于
水稻农场中心地带,总面积666.7公顷。南起一分干,北至张镇河,西邻北二支灌渠,东至北三支灌
渠。2002年12月全面竣工,完成总投资456.3万元,动用土石方120.1万立方米,新开挖蟹池213个,
旧蟹池改造308个,欧式管护房132间,修筑水工建筑物588座,生产路8条,长12公里,林带9条,面
积40公顷,植树4万株。年生产黄河口毛蟹成蟹200吨,扣蟹2000万只,南美白对虾70吨,产值1500万
元,利税900万元。万亩河蟹示范园被东营市确定为15个农业高科技示范样板园之一,万亩河蟹示范
园的开发建设带动了全县淡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1998年,水稻示范农场为提高黄河口大米的知名度,拓宽流通渠道,与县计划委员会协作,筹集
资金30余万元新上大米加工设备一套,开发营养米系列化产品。生产的营养珍珠米、小杂粮远销省内
外大中城市。2001年,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组建垦利县名优农副产品开发总公司,下设营养
米加工中心、水产养殖中心两个企业,主要负责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农副产品的购销服
务工作。至2002年,累计销售大米400吨,河蟹25吨,南美白对虾14吨,杂粮6吨,产值360万元,利
润32万元。为将黄河大米这一品牌打入国际市场,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在水稻生产上,严格按
照农业部的标准进行,提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2002年9月13日,黄河大米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化管
理委员会的无公害认证,并颁发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