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淡水养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6&rec=110&run=13

1986年,全县淡水养殖400公顷,以四大家鱼混养为主,总产120吨。1987年,全县淡水池塘养殖
水面467公顷,产量160吨,养殖品种有鲤、鲫、鲢、鳙、青鱼、草鱼等。到20世纪80年代末,养殖规
模变化不大,沿用传统的粗养模式,单位面积放养苗种少,产量低。90年代初开始,部分养殖户采用
半精养和精养模式,养殖产量逐步提高。
1993年,在大力倡导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形势下,全县加快淡水养殖专业村的建设,首次进行河
蟹育苗和人工养殖试验获得成功。当年新开发养殖面积170公顷,改造池塘160公顷,新增产量650吨,
比上年增长48.1%。1994年,全县淡水养殖生产经营方式由单户的兼业养殖发展到规模化养殖专业户、
专业村养殖开始出现。1995年,淡水养殖专业村、专业户进一步发展,开发鱼池860公顷,全县池塘
养殖水面2200公顷,总产2366吨。
1996年,淡水养殖业被东营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发展农村"双高一优"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县委、
县政府对淡水养殖业加强规划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全县淡水养殖面积2660公顷,比上年增加460公
顷,淡水产品产量达到2830吨,比上年增长19.6%。主要养殖品种为四大家鱼、河蟹、建鲤、罗非鱼、
淡水白鲳、革胡子鲶、彭泽鲫、异育银鲫等。重点发展河蟹养殖,面积突破330公顷,产量252吨,创
产值50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2500万元。1997年,河蟹养殖面积480公顷,河蟹总产达到276.2吨,创
产值2540万元。河蟹育苗水体3000立方米,年育苗600公斤。1998年,全县淡水养殖结构和布局进一
步调整,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推广。宁海乡张西村的"上畜下渔"开发模式取得显著效益。冬暖式大棚
暂养技术应用于养殖生产,较好地解决了水产品集中上市价格低的问题。
1999年,以内陆库区及鱼蟹池开发片为主体的淡水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全县淡水养殖面积扩大到
7660公顷,比1998年增加3800公顷。"黄河口毛蟹"被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2000年,
全县淡水养殖面积9000公顷。淡水养殖品种日趋多样化、优质化,名优品种覆盖率85%以上。淡水养
殖品种结构实现由传统品种向名特优质品种转变,毛蟹、彭泽鲫、异育银鲫、罗非鱼、大银鱼、乌鳢、
甲鱼、条纹鲈、美国大口胭脂鱼、黄颡等成为主导养殖品种。河蟹养殖业发展成为水产业的支柱产业,
养殖面积4330公顷,年产成蟹1000吨,扣蟹1.8亿只。
2002年,低盐水养殖南美白对虾获得良好效益,平均单产100公斤,平均亩产值4000元。南美白
对虾低盐水养殖为优化淡水养殖品种结构和"上农下渔"池塘的高效利用探索出新路。淡水池塘养殖在
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人放天养的粗放粗养方式到实行精养高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养殖。养殖品种从
传统的"四大家鱼"逐步发展到罗非鱼、淡水白鲳、罗氏沼虾、建鲤、革胡子鲶、澎泽鲫、异育银鲫、
黄河鲤、中华绒螯蟹、甲鱼、大银鱼、黄颡、乌鳢、南方大口鲶、南美白对虾等名优品种占据主导地
位。全县淡水养殖面积1万公顷,总产量1.56万吨,产值22470万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24倍、129倍
和18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