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黄河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5&rec=1&run=13

垦利县地处黄河入海口。黄河的变迁安危与垦利息息相关。
黄河以“善淤,善徙,善决”著称于世。黄河中游流经40多万平方公里
的黄土高原,黄河水携带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下泄,大部分泥沙淤积在下游
河道及河口,造成下游河床及河口逐年淤积抬高,河道比降变缓,当淤积发
展到一定程度时,即发生尾闾改道。仅见于史料记载,近几千年来黄河大小
决徙达一千五六百次之多,且大多发生在下游。多次决徙使黄河下游故道呈
一折扇形,北曾夺海河入渤海,南曾夺淮河入黄海,中多次夺其他独流河道
入渤海。黄河的决徙和淤积孕育造就了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即位于黄河三角
洲上。
西汉以前,今垦利县地域大部为蓝色的海水覆盖。公元11年(新朝始建
国三年),黄河在魏郡(今濮阳境)决口改道由利津入海,海岸线在今利津
镇附近。此后,黄河多次夺大清河河道在今垦利境一带入海,并逐步向东、
向北填海造陆,至金代海岸线延伸至今垦利镇附近。1855年(清咸丰五年),
黄河再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入海。至2002年,实际行水114年,在宽105公里
的范围内,共延伸造陆3045平方公里,海岸线向前推进约33公里;平均每年
造陆2671平方公里,海岸线向前推进029公里;形成了包括垦利县东部地
域在内的河口三角洲地区。
旧中国,黄河尾闾改道、决溢频繁,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建国后,
黄河的治理揭开新的一页。1949~2002年,黄河尾闾赢得54年大汛不决口的
伟大胜利。先后4次进行河口人工改道,妥善安排河口流路,黄河不再随便
“龙摆尾”。黄河水是垦利县主要淡水资源。垦利县不断加大投入,引黄兴
利,至2002年底,全县提引黄河水能力达到232立方米每秒,为全县生产、生
活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资源。黄河已从昔日的“害河”变成了造福人民的“利
河”。
黄河造就了垦利人赖以生存的“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水如母亲
的乳汁哺育着垦利人。黄河对于垦利的影响,非水利或农业所能包容,它深
刻地影响着垦利县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也深刻影响着垦利县的
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时,治理黄河也是国家和民族的百年大计,河口治理
又在全河治理中处于特殊重要地位,垦利人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治理黄河河
口的任务。为此,特设“黄河口”篇,记述黄河口的概况、修防、引黄兴利
及河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