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县委、县政府决定续修《垦利县志》。新修《垦利县志》
(1986~2002),始于2003年3月,截稿于2005年6月,历时2年零3个月,是继上部县志的续志。
《垦利县志》编纂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03年3月至4月)。2003年3月,县党史史志办公室着手拟定县志基本框架,
起草县志编纂方案。4月6日,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续修〈垦利县志〉实施方案》的通知。4月
15日,县政府召开全县续修《垦利县志》动员大会。4月25日,举办县志撰稿人员培训班。全县续修
县志工作全面铺开。
第二阶段,资料征集阶段(2003年5月至2004年2月)。根据供稿单位的工作量大小,确定7月、9
月、11月三个交稿时段。同时,县党史史志办公室的人员分两组督导,采取现场指导、会议调度、电
话咨询、发文通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至2004年2月,集中征集资料阶段基本结束。
第三阶段,分篇撰写和部门自审阶段(2004年2月至6月)。2004年2月底至3月上旬,在认真研究
所征集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确定县党史史志办公室的人员分工,并聘用7名具有较高文字水平的老干
部担任编辑。3月9日,召开第一次编辑会议,提出了总体要求,分编工作开始。至5月底,共召开编
辑交流会13次,先后四易其稿,形成县志上篇。6月上旬,带着问题到史志工作先进县学习考察,参
加全省续修县志研讨班。6月中旬,形成部门自审稿。除要求各部门把好政治关、保密关和重大史实
关外,对图片、“垦利之最”以及垦利名人的征集提出了具体要求。至6月底,基本完成部门自审工
作。
第四阶段:评议稿形成阶段(2004年7月至9月)。7月中旬,根据部门自审反馈意见和编辑人员
发现的新问题,对志稿再次进行补充、修改、完善。7月15日,将修改后的志稿提交东营市史志办公
室专家审阅。其间,编者对重要资料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征集,并对志稿篇目结构进行调整。
8月15日,市史志办公室反馈审阅情况,进行综合处理后,于9月28日形成评议稿。
第五阶段:评审总纂阶段(2004年10月至2005年6月),2004年9月底,发出评议稿。2004年10月31
日,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垦利县志》(1986~2002)志稿评审会,与会省市领导、专家和县地方
史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对《垦利县志》给予较高的评价,并提出数百条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之后,
对“概述”、“垦利之最”、“大事记”、“人物”等篇目进行了精加工,对重大史实进行了甄别,
对图照进行了单独征集。经过8个月的修改完善,于200 5年6月通过东营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终审。
《垦利县志》(1986~2002)客观地记述了垦利县17年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全县人民取得的辉煌
业绩,最大限度地突出了时代特征。同时,立足实际,对“红”(垦区革命文化)、“黄”(黄河)、
“蓝”(濒临大海)、“绿”(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石油)等五个地域特色,
进行了重点记述,是一部全面反映县情的百科全书。
《垦利县志》的编纂,恰逢盛世,国家倡导,时代需要,领导支持。编纂工作得到了垦利县几届
领导和离退休老干部的关心、支持以及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驻垦有关单位的帮助,是全县上下密切
协作完成的,许多干部职工视修志为己任,积极提供资料,编辑人员深受鼓舞和鞭策。在编辑过程中,
县委书记陈泽浦、县长王秀华对编辑、出版工作十分关注,县委副书记韩利学,县委常委、办公室主
任李在忠,副县长马占峰精心组织指导编修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省史志办公室副
主任孙邦信、副处长徐盛章、科长罗毅,市史志办公室主任薛荣建、副主任朱蔚、科长李德辉,原垦
利县委书记王丁海、刘玉祥、周连华、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高树林,原县政府县长尹文昌等老领导及
调离垦利的有关人员都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单位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东
营日报社摄影部、东营市史志办公室给予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千滴汗水一行字,万般辛苦一卷书”,续志成书更凝聚着修志人员的心血,是集体劳动的成果。
但由于我们知识水平有限,加之个别章节的档案资料缺乏,时间短、人手少、工作量大,虽经反复修
改,仍难避免疏漏和出现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