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专项技术试验与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2&rec=24&run=13

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垦利县有辽阔的土地资源,但土质较差,盐碱地面积大,开
发利用比较困难,长期处在广种薄收,管理粗放,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产发
展缓慢的状态。
1963年,针对盐碱地特点,科技人员采用“蓄淡压碱”、“开沟躲碱”、“引黄
灌溉”等一系列措施,对改造盐碱地,大挖生产潜力起了一定的作用。如史口公社南
一大队,通过8年的改碱,粮食亩产由1963年的单产100公斤,1971年增长到358.5
公斤。
1964年,全县开始推广高粱、玉米“两杂制种”。建林公社十三大队实验队,1
968年高粱杂交制种母本单产获得232.5公斤,创全县“两杂制种”的高纪录。
1965年,全县开始推广小麦、玉米、高粱的合理密植技术。如小麦行距由原来的
7寸,缩小到5~4寸,每亩的播种量由6公斤增到10.5公斤,并从临沂地区引进马
拉播种机在全县推广(当地群众俗称八八套、六六靠)。
1973~1974年,县财政拨款5000元,由科委、林业局组织科技人员在西张公社营
造防风沙护林带。防护林带对该地区的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改变小气候
、治理盐碱薄地以及在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据1974年十八户淤区
的西张、崔家两个大队调查,造林前,风沙严重,粮食产量低,西张大队年产粮食1
80792公斤,崔家大队年产粮食91515公斤,造林后的1978年西张大队年产粮食25810
0公斤,比1974年增产42.76%,崔家大队年产粮食179400公斤,比1974年增产
96.03%。
1975年,全县推广麦田套种玉米技术,对粮食增产起了重要作用,平均增产31%
。其做法是在麦收前15天套种,以利延长玉米生长期,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达
到高产。
1976年,董集公社刘家大队农科队为解决提高产量与有机肥料不足的矛盾,试种
“两粮一肥”田15亩,平均亩产粮食471公斤,田菁杆750公斤。两粮的前茬是小麦,
亩施底肥3500公斤,收麦后,造墒抢种玉米。播种玉米采用大小垄直播种方式,小垄
1.2尺,大垄2.8尺,双株留苗,双株株距6寸,每亩留苗5000株,每亩用种
量由原来2.5公斤增到4公斤。田菁与玉米同期播,种在玉米大行的中间,每亩用
种3公斤。这一试验,为改革耕作制度,推广“两粮一肥”提供了经验。
1976年,史口公社改革现行的玉米栽培方法,试验墩种玉米。东村大队试种一亩
,前茬小麦亩产350公斤,麦收后,亩施土杂肥6000公斤,耕翻后整平土地,点播玉
米。玉米点播行距为3.6尺,墩距为1.8尺,每墩4株,每亩理论苗3700株,
实收苗3200株,成熟后,单打单收,平均亩产412.5公斤,比同样管理的夏玉米
(250公斤)增产65%。采用墩种的油坊、刘一、刘四等大队也都取得高产。
1977年,农业科技人员在建林公社实行大面积科学种田试验,建立小麦丰产“千
亩方”,使大旱之年夺得小麦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好收成。“千亩方”小麦产量比
1976年,亩平均增产150公斤,并出现亩产424公斤的高产地块。
1970年后,为改变碱薄及沙滩地,民丰公社推广种植水稻,经过10多年的努力,
至1985年,已建稻田2.253万亩,平均产量达400多公斤,最高单产达750公斤。
胜坨、宁海、高盖等公社也相继改旱田为水田,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均获可喜成果。
1980年,县棉办技术人员,引进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并在西宋乡小口子村试种棉
花成功。随即在全县推广,获得可喜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开发试验1981~1983年,县科委在史口公社进行万亩玉米、小麦低产、
中产变高产的综合技术开发试验。经过努力,产量与技术指标均达到预期目的。
1984~1985年,县科委在西宋、建林进行万亩棉花开发试验。经技术人员的努力
,达到了产量预定指标,并通过东营市科委组织的鉴定。
盐碱地治理70年代,垦利县科技人员,根据垦利县土地结构日趋碱化以及旱、涝
情况,不断摸索治理经验,并取得一定成果。
1974年,茶坡大队进行竖井排水改碱试验,至1975年共打井91眼。井孔内径有5
5公分和40公分两种,钻井深度在10~23米之间。总控制面积达3730亩。竖井电配套
53眼,机配套38眼。1976年试抽,1977年正式抽水排碱。全年分两期抽水,每期约两
个月,第一期从4月1号开始,第二期从7月16号开始,共抽水11710小时。总抽水量达
11.63万立方米,排盐量约达1965吨。该大队1975年粮食总产量17.5万公斤
,抽水排盐后的1977年达42.5万公斤,可以看出竖井排水改碱效果非常明显。但
投资较大(总投资30万元),管理占用人员多,且一旦停止抽排,地下水自然回升迅速
,土地很快又产生次生盐碱。
1976年,建林、西宋、新安3公社规划、施工“五七”灌区配套工程。该工程在
治水上采用深沟排水、提水灌溉、灌排结合、速灌速排的办法,尽量减少地下水的补
给回升。在改土上采用整平土地、围堰蓄淡压碱、防止地面径流把地“溜碱、溜薄”
。同时,大搞植树造林,利用生物排水,并多施有机肥改变土壤内部结构,切断毛细
管的作用,阻止盐碱。据测量,工程使用前土壤含盐分别为0.5~0.2%,工
程使用后降低到0.1%。
畜牧兽医技术垦利县草场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快,畜牧兽医技术不断改进和提
高。
1965年开始马的改良工作,先后引进轻型的苏高血马、重型的阿尔登马和阿尔登
杂交马,对本地马以先轻后重的杂交方式进行杂交改良。至1976年,对符合“渤海马
”育种指标的改良马匹及时转入横交固定。1980年,全县实现马匹全部改良化。
1971年,县卫生防疫站与县畜牧兽医站配合试制猪2号菌苗,预防牲畜布鲁氏杆
菌病,通过试验观察,效果良好。试验成功后,对全县的羊只进行喷液免疫,使该病
得到控制。
1975年,董集公社刘家大队科学试验队为加快繁殖仔猪,根据母马血配的原理进
行母猪血配获得成功。5年血配38例,成功27例,产仔猪263头。
1977年,县畜牧兽医站为提高牛冷冻精液颗粒活力,进行马血清对牛精液冷冻及
受胎效果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同年成功地制做了海伏特肉牛冷冻精液颗粒35批,
计3011粒。1981年,为加强优良品种的研制,开展了马(驴)冷冻精液配种及受胎实验
,也获得成功。
1985年10月,县畜牧兽医站引进了国内、外的优秀瘦肉型猪纯种杜洛克和长白猪
,与当地优良品种渤海黑猪杂交,培育出适合当地条件饲喂的二元杂交瘦肉型“杜渤
”和“长渤”猪。两年共生产仔猪1100头。“杜渤”、“长渤”猪的瘦肉率分别为
58.27%和55.79%。
工业产品研制1970年以后,垦利县的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新设备、新技术
的不断引进,产品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
1970年,县农机修造厂仿制的ZP-1型铡草机,其性能、技术指标均达到要求。1
972年,县农机修造厂仿制成25型轴流式水泵,该泵成本低,价格便宜,出水量大,
适合沟渠提水灌溉。1973年,该厂在改进4115(铁牛54拖拉机)柴油活塞销中,在热处
理上,用水淬火,代替常规工艺(用机油淬火),节约机油,改善了工作条件,其质量
完全符合技术要求。1974年,该厂技术人员利用三节炉研制QT40-10稀土镁球墨铸铁
,抗拉强度为6b=50.3,正伸率14.3%,超过牌号标准,并在提高铁水温度
,控制原铁水的化学成份方面,摸索到一定的规律。解决了该厂铡草机主要零件--飞
轮靠外地供应的被动局面,节约资金2.2万元。
1974年,县农具厂为油田生产3Kg水泵,其性能指标均达国家标准,并具有体积
小,上水快等优点。
1975年,县农机具科研所研制成棘轮排种耧,其性能质量均达到要求,受到用户
的好评。
1975年,垦利二中光学仪器厂生产的KS型水准仪,是国家三级工程测量用仪器,
带有望远系统和兼做测距用的定镜,属微倾式中等精度的光学测量仪器。其技术指标
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1976年,县农机具科研所研制5Y-4Q谷物扬场机,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并通
过技术鉴定。1978年被选中参加惠民地区工业产品选型大会。同年,农具厂试制生产
的织绸机,被县科委授予新产品奖。
1977年,县化肥厂研制成功KL-1型集成电路液体流量计。经运行,效果良好,各
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该仪器对各种粘度不大的液体如汽油、柴油、酒类、氨
水等进行瞬时流量和积累流量均可测定,取代磅秤,计量准确方便,能远距离控制,
从而避免剧毒、腐蚀性液体对人体的危害。
1977年,民丰油棉厂研制的“气流式锯齿剥绒机”,解决了特殊硬性杂质混入轧
花机内的问题,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转,并使下脚料合理回收利用,节约了原材料,
提高了工效。
1978年,县农机具科研所研制的5V-8Q扬场机通过惠民地区农机科研所组织的技
术鉴定。该机在5V-4Q型基础上做了较大改进,其自动化水平高,成本降低,提高了
效率。
同年,县化肥厂受省化工厅委托,研制生产主要用于小化肥水洗塔、冷凝塔等较
大容器液位自控的“低压大量程及锅炉液位调节器”,其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连
续10个月不维修,无一故障。经邹平、莱芜化肥厂及辽宁鞍山化肥厂试运行,反映效
果良好。
1979年,县农具厂为胜利油田生产554配产器,该产品对油井的高产稳产起到很
重要的作用。其技术指标达到油田的要求。同年,县农具厂试制151-1、475-8、251
-6封隔器,其技术指标、性能均达到国家标准。这些产品主要服务于油田,是该厂1
979至1983年的主要产品,经济效益明显。
同年,县农机修造厂在生产东方红拖拉机支主轮轴时,利用150Kg空气锤,采用特
殊模具加工,成本大大降低,仅为外协价的14%。继而采用型变淬火(也称余热淬火
),每件又节约调质费5元多,而且产品内在质量提高。经油田试验,抗拉强度超出原
要求50%,屈服强度提高23%。同年,该厂试制成日本三菱汽车用真空泵,该泵寿命
接近日本的水平,比国产泵寿命提高5倍,受到县政府及上级技术部门的好评。
工业革新改造70年代初,县化肥厂的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大搞科学试验、
革新改造,先后研制成功32项自动化系统工艺和17项电器改革项目。1971年,自行设
计安装转化工段射流工艺自动控制装置,其控制性能达到水压自动机的水平,造价及
运转费用仅是自动机的30%,填补了山东省石油化工应用射流技术的空白。1973年,
他们自力更生先后实现六项工艺参数的自动控制,即:转化工段的蒸汽压力、热水塔
液位、冷凝塔液位、水洗塔液位、锅炉液位、铜洗塔液位。这些工艺革新,节省劳力
,减轻劳动强度,稳定工艺操作条件,保护设备,运行可靠。
1975年,县农机具科研所改革旧式农具,将三齿耘锄改制成三引谷物播种机,其
性能、效果均优,受到群众的欢迎。
同年,民丰油棉厂将原绞车式双箱人力打包机工作台改为电动自动打包转箱,大
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四倍。1977年,又设计安装一泵多用装置,通过使用,性
能效果良好,既减少设备,又节约电力。1978年该厂又修建安装短绒除尘塔两座,回
收大批土飞绒,每年为国家回收短绒1万公斤,增加收入5000余元。
1976年,垦利县孤岛面粉厂改革原有的面粉加工装置,将笨重的升降机改为风力
输道机,并改造成功自动磅、打包机、自动加水机、风力吸送机、大平筛等装置。由
原设计能力日产2.5万公斤提高到日产4.5万公斤,提高设备使用能力80%。
1977年5月,县标准件厂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将两台冲床革新改造成80吨
双位冷打冲床,由班产6000件提高到12000件,质量比原来提高30%,获得惠民地区
二轻系统革新改造先进项目。
1980年,县化肥厂研制成“油田气小氮肥氢氮比自控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油
田气为原料的催化转化制半水煤气的合成氨实现氢氮比自动调节,有效地解决了小氮
肥油田气为原料的多变量、多干扰、大纯滞后等技术难题,使合成氨产量增加3~5%
,生产成本降低5%,年增产值约25万元,增加利润4万元,并减轻了劳动强度。
1982年8月~1983年5月,县炼油厂为节约能源,将减压系统由蒸汽喷射泵抽真空
改为机械泵抽真空,相对地节约了能源(年炼制5万吨原油可节约1800吨),同时增产
沥青,减少渣油,提高了经济效益。
1983年,县农具厂在原产品171封隔器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试制成172封隔器
,提高了产品性能及经济效益。1984~1985年,县农具厂同胜利油田测井总站一起,
大胆改革,试制成功偏心井口。该产品的优点是在油井不停产的情况下进行油井测量
。共生产400台,分别发往大庆、大港、胜利等油田。
医疗技术50年代,垦利县医疗卫生落后,只能治疗简单的常见病、多发病。195
5年,县卫生所进行了第一例外科阑尾炎手术。1966年,县医院建立手术室和外科病
房。1970年开始,医务科技人员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手术,如胃切除、肠切除、肾切除
、胆囊切除、甲状腺切除等。1978年,开展了脾切除、乳腺癌根治术、结核病清除术
和较复杂的开胸手术。到1983年,胸科手术进一步扩大,能作中下段食道癌、肺叶切
除术和慢性胸纤维板剥离术,还能应用针刺穴位麻醉在颈部进行手术。1979~1984年
,县医院妇产科开展“乙状结肠代阴道一阴道成形术”4例,效果良好。并开展“子
宫癌广泛切除术”及“输卵管吻合术”,均获得成功。
中医科结合现代治疗技术指导临床。对内、外、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补证
论证水平逐渐提高。对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如治疗免疫性疾病、闭塞
性周围血管病、心脑血管病、肾病、肺心病,开展中药补气法治疗胃穿孔、肝破裂术
后极变衰竭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1977年以来,县医院内科开展了对心血管病、心肌梗塞、消化道出血、白血病的
医疗技术,并对胆道蛔虫、血小板减少、妇女白带症崩漏、耳泾性眩晕等症的治疗获
突破性进展。1984年,开展了纤维胃镜检查,复合率达80%。
全县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做好防病治病的同时,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医疗技术
和科研水平,撰写医疗科研论文。1970年后,卫生系统科研论文、专著达35篇(项),
其中获县级以上奖的有10项,有的在省级及以上医学刊物发表或被医学书籍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