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学前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2&rec=2&run=13

建国前,垦利县没有正规的幼儿教育,学龄前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学前教育。
1955~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为了解放妇女劳动力,部分农业生
产合作社办起季节性幼儿园或托儿所,农忙季节一过,托幼园、所即停办。1958年后
,在“反右倾,鼓干劲”农业生产“大兵团作战”影响下,幼儿教育出现过一哄而起
势头,全县共办幼儿园、托儿所222处,入托幼儿5299名。1960年后,由于受经济困
难的影响,全县幼教工作基本停止活动。
1976年,重新开始抓幼教工作。由于认识不足,经济基础较差,托幼工作进度慢
、成效低,全县仅有幼儿园6处,入托幼儿146名。1977年增办农村幼儿园4处,入托
幼儿161名,托幼教师6人。
1979年,贯彻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对托幼工作给予极大关注
。农村办幼儿园、托儿所74处,全县共有80处。
1980年3月,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托幼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主持日
常工作,各公社也配置专职托幼干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还举办家教学校9
8处,有8000多名家长参加学习。为提高办园质量,避免重蹈一哄而起的故辙,将全
县农村原有的幼儿园,调整为44处,入托幼儿1348名,托幼教师44人。1982年,农村
幼儿园下降为26处,入托儿童854名,幼儿教师28人。1983年农村幼儿园回升到33处
,入托儿童1033名,幼师36人。1984年,托幼事业有较大发展,全县办园139处,办
园率44%,入托儿童3809名,入托率31.6%,幼教人员139人。截至1985年,全
县共有幼儿园所260处,入托幼儿7557名。其中农村幼儿园254处,办园率79.3%
;学前儿童16300人,入托7245人,入托率45%,幼教人员267人。
1984年,县财政局向幼教投资64933元,乡镇投资30404元,机关、企事业投资8
4571元,大队投资11100元。1985年,县财政再次投资60855元。全县共有托幼教室6
63间,9914平方米,活动场地104210平方米,桌子2107张,椅子1684把,凳子368条
,床247张,教具大型60件、中型664件,其中风琴92台、打击乐器85套。幼儿园的建
设初具规模。
按照《幼儿园教育纲要》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重视对幼儿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开幼儿语言、常识、计算、美工、音乐、体育等课程。并用生
动活泼的方式,开展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运用游戏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
身心健康。
为保证幼师素质,在招聘幼师时严格把关,经过文化考试和音乐舞蹈动作测试,
择优录用。1983年,县妇联协同县教育局举办3期幼师培训班,为期1个月,主要学习
幼儿园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方法、幼儿游戏、识谱、歌曲、舞蹈及风琴弹奏和对
保教人员的职责要求。
附:垦利县机关幼儿园
1966年,垦利县机关幼儿园始建。县财政拨5000元为开办费,购置必要设备。向
县农业局、水利局各借房2间,作为园址。入园幼儿25名,全托入所,保育员2人,每
名入托幼儿每月保育费12元。当时,仅有圆餐桌10多张,床铺20多张,幼儿用课桌凳
30多套以及双、单人木马等简单小型玩具。该园1969年冬停办。
1973年春,县革委决定重建县直机关幼儿园,县财政拨款2.4万元,建房20
间,1977年5月1日正式开班。当时中、小班各1个,大班2个,入园幼儿80余名,教工
6人。1977年底增至5个班,入园幼儿110多名,教工增至8人。
1979年,县财政拨款1.8万元,增建用房7间,并筑起围墙。1982年,县财政
投资4.8万元,扩建房舍17间。至此,垦利县直机关幼儿园初具规模。1985年,共有
园舍44间,能满足教学需要。5个托幼班,入园幼儿175名,每年进出幼儿40名左右。
教职工18人,受过专业培训的2人,其余多系初中文化程度。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
》要求,主要开设语言、常识、音乐、体育、计算、美工等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