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教育经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2&rec=17&run=13

经费来源垦利县的教育事业,经历公办、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学形式。经费
来源于国家拨款或地方财政拨款、集体投资和私人捐助等不同渠道。1943年兴办的新
华小学,1944年兴办的台子庄小学,均由群众集资。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各区仍采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相结合的办学形式
,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当时垦七区有小学56个班,全年经费开支折新人民币1.9
1万元,其中上级拨款0.81万元,自筹经费0.38万元。在56个教学班中,
民办公助9个班,占班级总数的16%,全年经费支出0.09万元,其中公助仅0.
01万元,自筹0.08万元,群众集资金额是公助的8倍。全县有不少学校是依靠
群众集资兴办的,即使一些公办学校,创办之初,群众集资也占相当比数。
80年代,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群众迅速摆脱贫困,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又
兴起集资办校热潮。1982~1985年共集资607.4万元。
表25-141982~1985年群众集资情况表
金额单位:元

┌───┬───┬───┬────┬────┬────┐
│年份 │1982 │1983 │1984 │1985 │合计 │
├───┼───┼───┼────┼────┼────┤
│集资额│510160│520200│1515000 │3528640 │6074000 │
└───┴───┴───┴────┴────┴────┘

勤工俭学收入也是各级学校经费来源之一。战争年代,渤海实验小学就一面学习、一
面开荒种地,当年收粮1万余公斤,蔬菜自给。1944年开展大生产运动时,渤海行署
规定当年生产的最低要求为每个小学生3~5元。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度灾荒,更是
大搞勤工俭学。贯彻两种教育制度中兴建的孤岛技校,也是一面建校、生产,一面学
习。1959年孤岛中学成立后,也是抓紧有利时机,收割野生资源,开荒种菜。“文化
大革命”中教育开门办学,大办两厂(场),收入逐年增加,这对弥补经费不足起到一
定作用。
表25-151970~1985年部分年份勤工俭学收入表
金额单位:元

┌──┬───┬───┬───┬───┬───┬───┐
│年份│1970 │1975 │1979 │1983 │1984 │1985 │
├──┼───┼───┼───┼───┼───┼───┤
│收入│52545 │89000 │105769│137711│169300│191200│
└──┴───┴───┴───┴───┴───┴───┘

国家拨款在各个时期都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1949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折新人民币7.88万元。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教育经费的比例不断增加。1967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57万元。1976年,全县投入教
育经费达102.81万元。80年代,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加大,1982年,全县投入教育
经费达到184.94万元,1985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达到252.74万元。
经费支出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人员工资、福利、公务业务费、房屋修缮等,其中人
员工资是支出的主要部分。见表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