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河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1&rec=4&run=13

河口概况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系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堆积性河口,
包括河口段、三角洲和滨海区。其范围约东径118°5′~119°15′,北纬37°15′~
38°15′。
河口段自山东省惠民地区北镇(今滨州市)起至河口,全长约140公里。以河流水
文为基本特征,无潮流现象,水位感潮段极短,一般为20公里。
河口三角洲是在淤积-延伸-改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大片土地。一般指以垦利县宁海
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面积约5450平方公里。三角洲西
南高、东北低,故道两岸高,两故道之间低。陆地高程大沽基面以上2~10米,平均坡
降1~1.5。大致以东北方向为轴线,中间高,两侧低,倾斜凸于渤海的扇面形
。解放后,人工控制,顶点下移至垦利县渔洼附近,缩小了三角洲改道摆动的范围,
北起挑河、南至宋春荣沟,扇形面积2220平方公里。黄河自1855年由此入海,直到1
985年实际行水历时96年,在宽105公里范围内,共延伸造陆262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
造陆27平方公里。海岸线向前推进共计28.5公里,平均每年推进0.3公里,
河道出口沙嘴,一般年延伸3公里左右。
滨海区是河道和海洋衔接的沿海地带,以海洋水文为基本特征,一般指三角洲岸
线外侧10多公里范围的海域,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岸线长180余公里。
河口变迁黄河夺大清河入渤海百余年来,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在近代三角洲范围
内决口、分汊或改道比较频繁。据历史文献和口碑资料:决口改道达50余次,较大的
变迁有10次,按实际行水年份平均9年多一次。
(1)1855年(清咸丰五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县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决口
。黄河由徐淮故道改行长垣、东明、开州、濮州、范县至张秋镇穿过运河夺大清河道
,流经今平阴、长清、东阿、齐河、历城、济阳、惠民、高青、博兴、滨县、由利津
县宁海(今属垦利县)东北,流经利津县十六户、薄家庄、台子庄、韩家垣、在铁门关
以北肖神庙以下二河盖入海。此道历时34年,实际行水19年。
(2)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3月,韩家垣决口。河水在老鸹岭附近分汊,在傅家窝
附近又合二为一,经四段及杨家嘴,在毛丝坨以下入海,历时8年,实际行水5年10个
月。
(3)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5月,岭子庄决口。河水由薄家庄南,经南、北岭子
间流过,过集贤转向东南,经左家庄、永安镇、老十五村、由丝网口(今宋家坨子)以
下团坨子以北入海,另一支汊在乱井子西北分汊,又在羊栏子与三十八户之间合一。
历时7年,实际行水5年9个月。
(4)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6月,盐窝附近决口。河水经青边岭、虎滩嘴、流口、
薄家屋子、义和庄入徒骇河下游绛河故道,由太平镇以北的老鸹嘴入海,历时13年,
实际行水11年。
1917年(民国六年)7月,老鸹嘴河道淤塞,河由太平镇改道,改走东北方向,经
大洋铺、中和堂,由车子沟入海。虎滩嘴东南陈家屋子北出一支汊,流经大牟里、小
牟里、四扣,在刘家坨子、韩家屋子以北的面条沟(今挑河)入海。主河道过水70%,
支汊过水30%,历时9年,实际行水6年8个月。
(5)1926年(民国十五年)6月,八里庄以北决口。水向东北行,经丰国镇(今汀河
)由钓口河入海,历时3年。
(6)1929年(民国十八年)8月,纪家庄掘口改道。水经义和村、东张庄、西双河、
民丰、一村,由南旺河(今支脉沟)入海,时仅7、8个月。后改行向东,在乱井子以南
改东南行,在民丰以北入第三次行水故道,行水1年。后又在永安镇西汊出,去下镇
由宋春荣沟入海,行水2年。又从永安镇西南汊出,由青坨子入海,行水1年。共历时
5年,实际行水3年4个月。
(7)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8月,合龙处决口(现利津县李呈村附近)。水先由毛丝
坨以北经老神仙沟入海,形成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3股入海之势。1938年(民国
二十七年)7月,郑州花园口掘堤决口,水由徐淮故道入黄海,山东河竭。1947年3月
,花园口堵口后,黄河复归山东入渤海,仍为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3股入海。
这时神仙沟过水近3成,甜水沟过水约7成,宋春荣沟过水不足1成。历时19年,实际
行水9年2个月。
(8)1953年汛期,神仙沟较顺直,入海行程短,水面比降大(七千分之一);甜水
沟入海行程长,比降小(万分之一),河道蜿蜒曲折,故神仙沟过水比例逐渐增大。在
小口子处两河弯顶相对发育,有自然裁弯之势,为了有利于泄洪排沙,于7月实行人
工裁弯取直,8月20日以后,甜水沟淤闭,由神仙沟独股入海,至此行水7年。1959年
汛期,四号桩以下神仙沟河道泄洪不畅,四号桩以上1公里处右岸河弯急挫洪水漫滩
,部分水流漫过滩唇由老神仙沟入海。至1960年,右岸滩唇塌尽,形成汊河。同年秋
后,主溜夺此汊河。1961年6月,即为入海主道,两次共行水10年5个月。
(9)1964年凌汛,罗家屋子以下河道卡冰壅水漫滩,1月1日在罗家屋子破民埝,
水经草桥沟由钓口河入海。5月后,新河道过流达六成以上。河无主槽,漫流入海,
后又分股入海。1966~1967年,两股先后淤闭,东股独流入海。共行水12年5个月。
(10)1976年5月,在西河口人工截流改道清水沟,水由预备河道通过清水沟入海
,此河道行水至今。
附:黄河河口变迁图
河口流路河口段河道是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海洋动力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各流
路行水,无论初期比降多大,注入海域条件是优是劣,流路行水末期的比降在现有扇
面上都接近万分之一。
(1)清水沟流路:即1976年人工截流后的流路,系甜水沟和神仙沟两流路之间的
洼地。改道初期比降为2.3,至1983年比降成为1.1。由于海平面基本保
持不变,流路越短,比降越大,流路越长,比降越小。神仙沟、刁口河及汊河流路,
行水末期长度为59公里。清水沟流路1982年河道长已达48公里,平均每年延伸3.3
公里。至1985年,流路长达58公里。清水沟流路河口容沙量,约为118.7亿吨
。河口堤防按照第三次大复堤的标准,已部分加高帮宽,防洪能力提高。南大堤堤顶
高程13.22米(大沽、桩号257+000处),防洪堤顶高程12.67米(2+250处);北
大堤堤顶高程13.63米(2+200处)。1976年河口改道时,确定西河口水位10米,考
虑14年的河道淤积,预计可达11.85米。1985年堤防超高1米以上,充分发挥了现
行流路的走河潜力。
(2)刁口河流路:是1976年改道清水沟以前的流路,位于挑河与神仙沟流路之间
。1926~1929年和1964~1976年两次走河,行水15年5个月。纵比降1,河道长59公里
,海域条件好,潮差小。1971年距口门5公里测量,水深15米,等深线最密集。
(3)神仙沟流路:是1934~1937年和1947~1963年两次行水河道,走河21年,河道
长59.8公里,河宽100米左右,滩槽高差3.5~4.8米,海域条件最为优良
,海底地形坡陡、水深,口门附近正处潮波节点,潮差小,潮流速度大,口门形势开
敞,能将泥沙送入远海。由于多年不走河,海岸线后退,1964~1968年,东股已刷去
6公里,西股刷去1.5~2公里。从长期考虑,将与清水沟流路合为一体。
(4)小岛河流路:包括响水沟、甜水沟。1934~1937年和1947~1953年曾两次走河
,但未经充分利用,就人工改道由神仙沟独流入海,使河道发育不完全。其位置处于
防洪堤、南大堤之间。
上述4条流路都在小三角洲(以渔洼为顶点)范围内。小三角洲因其面积较小,延
伸速度较快,扇面内诸流路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力。
河口海岸线黄河流路不断延伸、摆动,巨量泥沙填海造陆,使三角洲岸线继续向
海推进,而不走河的区域,岸线明显蚀退。
河口诸流路沙嘴多年平均延伸为2.3~3.3公里。延伸速率开始大,后逐
年减小;在一条流路中后期又增大。例如刁口河流路在改道初期延伸率为3.18公
里/年,游荡阶段为1.85公里/年,在归股单一阶段为1.33公里/年,在出汊
摆动阶段为1.9公里/年。每条流路通过沙嘴淤积延伸、出汊摆动,使该流路摆动
范围内的海岸线向前推进。在完成一次大循环以后,三角洲岸线普遍外延,三角洲陆
面不断扩大,自1855~1985年,平均每年造陆27平方公里。其中,1855~1947年间,实
际走河57年,平均每年造陆24.6平方公里;1947~1985年,平均每年造陆30.8
平方公里。近期三角洲延伸造陆的速率比历史上速率明显增大。其原因:一是解放
前河堤失修,下游频繁决口,大量泥沙沉积在决口地区。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整
河固堤、伏秋大汛不决口,输至河口的沙量比过去多。二是河口地区工农业有很大发
展,人为控制,使改道顶点下移,摆动范围缩小。三是1855~1954年的99年中,实际
行水64年,其中35年河竭断流,岸线有不同程度的蚀退(1947年以来共蚀退面积300平
方公里),抵消了部分造陆面积。1947~1982年,在80公里的海岸线上,净造陆面积为
794平方公里,每年平均推进0.34公里。
1855年古海岸线的走向,现有两种看法:一是济南水文总站划定的路线,大体走
向是北起徒骇河(即套儿沟),经耿家局子、老鸹嘴、大洋铺、北混水旺、老爷庙、罗
家屋子和幼林等地附近,南至南旺河,全长128公里。一是南京大学写的《黄河三角
洲海岸线貌调查阶段报告》,称古海岸线的位置是大口河堡、套儿河堡、小沙、鲁西
坨、坨子、大洋铺、十二村、李家坨子、二八闾、老爷庙、毛丝坨、十五村、青坨子
、羊角沟东北部。两条古海岸线比较,后者较平缓,前者有两处陡弯,主要分歧点在
二八闾以南段和十五村以北段。
河口治理解放前,黄河失治,堤防失修,河口地区决溢摆动改道十分频繁。解放
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大力修复和加固黄河河
口堤防和设施,确保黄河安澜入海。在“除害兴利、综合利用水沙资源”的总方针指
导下,开展了对河口的治理工作,不断加深对黄河口的认识,以达除害兴利之目的。
1953年在小口子处人工裁弯取直;1960年在神仙沟四号桩处发生自然小改道;1964年
凌汛在罗家屋子人工破堤改道刁口河;1968年开挖清水沟引河,整修加固河口防洪堤
,修建“五七”引黄闸;1969年修建十八户放淤闸;1971年修建河口东大堤,始建黄
河南展宽工程;1974年修建河口北大堤;1976年人工截流改道清水沟;1977年修建退
修堤、护林坝河道控制工程;1978年在护林坝上下爆破引沟及人工开挖引河以疏浚河
道;1980年加帮河口防洪退修堤和河口北大堤;1985年修建一号坝引黄闸及西双河引
黄闸等均取得显著成效。此外,修建的水沙利用工程还有北大堤神仙沟涵闸,东大堤
马场闸和三道沟闸,防洪堤退修堤垦东闸,以及胜利油田和县、社扬水站、虹吸管等
,也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通过兴建一系列黄河工程,对河口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从
而改变了河口地区的面貌,保证了胜利油田的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