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河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1&rec=3&run=13

河道形成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史前时期缺乏记载。现多以《禹贡》有关文字作
为最早的河道记载,其入海口大体在天津附近。
春秋战国以后至解放前的两千多年中,河事的记载逐渐增多,1855年(清咸丰五
年),黄河在河南省兰阳县铜瓦厢决口,河复东流至张秋镇夺大清河由利津县入海,
是为第六大变迁。
大清河古称济水,源于太行山麓,入山东后又有汶水汇入,经东阿张秋镇向东北
迤逦而行,经现垦利县境,从利津县入海。
大清河进入垦利县境的走向是,从右岸罗家斜向西北至利津县张家滩,然后转向
右岸小街,折向正西冲左岸利津县城南关、东关,复又向北经左岸利津县安家庄、梁
家至庄科,折向东经綦家嘴,至右岸卞家庄后折向正北略西,至利津县扈家滩,经长
约7.5公里顺直河道,又沿左岸利津县姜家庄、十四户、卜家庙至王庄,折而东
去至右岸西张、宁海、复又折向西北,计行21公里,然后经利津县盐窝、陈家庄、铁
门关、肖神庙、二河盖入海。
大清河原为地下河,河面宽不过10余丈(30余米),水深3丈有余,水上岸高又3丈
余,实际槽深近20米,是一条又窄又深的河道。据口碑资料:大清河河水清澈,河底
长有水草。当时利津一带盛产食盐,多靠大清河运销各地,盐船络绎不绝,当地群众
又称为“盐河”。尾闾段亦称“朝阳沟”。
大清河原无堤防措施,没有黄河水注入时,本身足以排除上游来水,为患很少。
历史上黄河有10次夺大清河由利津、垦利境内入海,除一次时间较长外(金明昌五年
),其余都很短暂。
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初期,河道无束水工程,菏泽、东明一带时常泛滥四溢,由于
沙淤泛区,进入下游的水含沙较少,河道淤积展宽缓慢。至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昔日水行地中者,今已行地上”,河道淤积已经十分严重。此后,全凭两岸堤
防约束河水,黄河逐渐变为地上河,虽决溢不断,却始终维持从山东独流入海的局面
。在此期间,垦利境内河道狭窄弯曲,加之未能采取工程措施控导水势,河道不断变
迁。
1855~1938年期间,河道变迁文字记载颇少,根据口碑资料将河道变迁情况记述
如下:
罗家至卞庄原河道由右岸博兴县蒋家进入垦利县罗家,逐渐左移折回西北至左岸
利津县张家滩,后直冲右岸小街,陡折西北,直冲左岸利津城,沿南关、东关、又经
北关、安家庄、庄科、大李夹河、赵家夹河至綦家嘴,然后直冲右岸卞庄。罗家至张
家滩,由于大水漫滩走溜,经数年冲刷后,于1897年引溜成河而左移,博兴县蒋家脱
险,1937年麻湾决口又引起河道右移。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张家滩至卞庄,河势
突变,冲决小街庄前堤防,直冲左岸利津县綦家嘴,一夜之间原河道淤塞,崔、毕二
庄皆由河东转至河西。1937年7月26日麻弯决口,河道又逐渐左移,后逢河南省花园
口决口改道南行,山东河竭,河道演变暂告结束。
卞庄至常庄原河道比较顺直,两岸堤距较窄,河水摆动余地很小,除河面逐步拓
宽外,未有较大变化。
常庄至王庄原河道紧贴左岸扈家滩、姜家庄、卜家庙子而行,后来逐渐向右拓宽

王庄至老董原河道冲右岸西张,经宁海折而向北,进入利津县老董。老董以上河
道在1898年前经4次左滚后,已告稳定。
河势变化1947年3月河南省花园口堵口,黄河回归豫鲁故道。垦利黄河仍沿1938
年旧河道入海。
1947年汛期,左岸大田家以下河道又继续右移800米,溜势下延,右岸罗家成为
险工,小街至梅庄河道不断左移,溜势下延。1949年后,河道左岸塌近500米,右岸
出滩,小街险工趋向脱险。1949年,义和庄河段溜势右移,右岸坍塌500余米,义和
庄成为险工,前左河段溜势右移也成为险工。渔洼以上河段,除上述4处发生较大变
化外,其余各段基本是向宽、浅方面渐变。
建国后,渔洼以上河道,经过一系列河道整治工程控制,虽未再出现“滚河”现
象,但其变化仍未止息。总的趋势为纵向淤积,横向展宽,黄河发展成一条宽、浅、
乱的地上悬河,造成溜势分散,水力减弱,险工护滩着溜面扩大,上提下延,工程增
大,排洪能力逐年降低,凌汛插封壅水机会增多。尤其沿河生产堤的修守,导致河道
槽高滩低,横比降加大,阻碍了河道的正常发育。
河道淤积1950~1964年,利津(刘夹河)大断面河底冲淤抵消后,净淤值为0.2
米。1964年汛前至1981年汛前的17年间,经历了淤--冲--淤的过程,河底淤高累计值
为1.99米,平均每年淤积0.117米。在此期间,邹平梯子坝至利津断面之间
,平均河底高程升高3.87米,年平均升高0.228米。利津断面至CS7断面,平
均河底高程升高1.108米,年平均升高0.065米。
河面展宽1950~1964年,河面展宽20米左右,有些河段展宽80~150米。1964~197
4年,东张大断面展宽201米,一号坝大断面展宽166米,前左大断面展宽492米,渔洼
大断面展宽80米,此后,仍在继续展宽。垦利段十八户河段,1971~1985年,自滩桩
150+000~153+000段,河湾逐年右切下挫至滩桩154+000~157+000,右岸坍塌最多处达
800多米,并仍继续坍塌。垦利段西河口右岸河湾,自1976年河口改道以来,继续右
切下挫,滩桩161+000段~164+000段,滩岸坍塌最多达400多米。
河道现状黄河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渤海至1985年的130年间,实
际行水96年。由于河道淤积变化,河床抬高,一般高于两岸地面3~5米。下游河道内
每年平均淤积泥沙4亿吨,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和洪水暴涨陡落,流路多变。
垦利县所辖河道长110公里,自上界罗家至河口,河道上窄下宽,堤距宽0.5
~16公里,一般堤距宽2~4公里,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不同特性的河段。
罗家至渔洼河段河道长50公里,堤距宽0.5~5公里,一般堤距1~4公里。罗家
至王庄长17公里,堤距较窄,尤以26号汛屋处最窄,堤距最窄处仅460米,是黄河下
游有名的“窄胡同”。王庄以下堤距逐渐展宽,至渔洼堤距宽达5公里。罗家至渔洼
河段,两岸有险工、护滩工程控制,河槽及溜势比较稳定,主河槽宽一般540米左右
,平槽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河道较为弯曲,有卞庄、义和庄2处陡弯,险工均坐弯
顶冲。河道曲折系数为1.21,河道纵比降为1,属于弯曲性河段。
渔洼至河口河段河道长60公里,为河口河段。渔洼至防潮坝段堤距宽5~16公里,
堤距最宽。渔洼至十八公里有3处护滩工程控制,河槽及溜势摆动变化较小;十八公
里以下无护滩工程控制,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不断延伸、摆动和改道,变化很大
。主河槽宽一般600~1000米,平槽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渔洼至十四公里河道较为弯
曲,有西河口(右岸)、护林、十四公里3处陡弯,护滩均坐弯顶冲,溜势险要。河道
纵比降为0.7,属于宽浅游荡性河段。
垦利县河道内共有滩区5处。滩区总面积33.4平方公里,耕地3.76万亩
。滩唇高程14.29至9.04米,堤根高程13.11~7.71米,横比降0.
7~2.8‰。最大滩面宽度1350米,河弯处最小滩面宽50米。
河口部分,自1976年5月由刁口河改道清水沟入海,至1985年已有10年,按照历
次河口改道影响尾闾河段变化规律,现行河道河口部分已进入晚期,河道继续回淤,
排洪能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