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稻改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1&rec=24&run=13

垦利县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因地制宜,适当改种扩种水稻,对盐碱地开发
和利用以及提高粮食产量,收到明显效益。
垦利镇临近黄河,地势平坦,面积辽阔,发展农业生产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由
于长期受黄河水的渗透,土地逐年碱化,特别是1964年大涝之后,土地碱化日趋严重
,可耕面积逐年减少,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1969年,,民丰公社党委认真总结农
业生产方面存在的经验教训,针对水资源条件和土地碱化状况,提出“引黄灌溉,改
碱种稻”的设想。1970年,全公社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投资30万元
,在黄河1号险工3号坝头处兴建流量为5.5秒立米,扬程为5米的电力扬水站,同
时大搞农田工程配套,开挖30公里的灌溉干渠3条。在此基础上,又投资35万元,兴
建干级桥、涵、闸建筑物34座。完成支级配套33条,斗级配套82条,总长度136公里
,共计动用土石方280万立方米。到1985年,全镇水稻面积发展到2.253万亩,水
稻总产达到950万公斤。农田配套面积达到了3万亩,全镇粮食总产达1184万公斤,创
历史最高水平。水稻种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5%,而水稻产量却占粮食总产的80%
以上,水稻种植在垦利镇农业经济中占居十分重要的地位。
胜坨、宁海、高盖乡也因地制宜,建设稻改工程,改碱造地,发展水稻种植。1
985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944万亩,其中,垦利镇2.253万亩、胜坨
乡0.633万亩、宁海乡0.208万亩、高盖乡0.85万亩。全县稻田平均亩产
303~441公斤,部分稻田亩产达500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