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千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rec=8&run=13

马千里(1901-1992) 山东博兴县人,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和垦区抗日根据地主要
创始人之一。
马千里同志17岁那年高小毕业后到北京、天津等地当学徒工。在“五四”运动的
影响下矢志从军报国,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陆军讲武堂学习。这期间,他抄写下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笑山”的诗句以
12自勉。从讲武堂毕业后被派到连队(冯玉祥部队)任助教、排长。在参加北伐战争时
受部队中共产党员的影响颇深。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毅然脱离
部队回到博兴, 和已经加入共产党的刘顺元、张静源等同学接触,于1931年6月加入
共产党,在博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任博兴6区和4区联庄会助理员、教练、中共
博兴县委军事部长兼4区联庄会内党支部书记。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工作,就控制了联
庄会这支100多人枪的武装。
1932年秋,山东省军事部长张鸿礼到博兴亲自指挥“八四暴动”。马千里认为条
件尚不成熟,应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张鸿礼当即训斥说:“这是省委的指示,必须
坚决执行。”马千里说:“省委的指示,我当然执行。但暴动以后怎么办? 部队的行
动方向要明确”。张鸿礼批评他“右倾”,武断地作出暴动的决定。暴动中,马千里
带领兴福联庄会的起义人员,收缴了该会的全部武器;迫使三官庙的民团投了降。翌
日拂晓,马千里在兴福镇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暴动胜利,成立了“鲁东革命军第一大
队”,旋即向5区进军,在利城与其他暴动队伍会合,共300余人,县委决定编为一个
大队,马千里任大队长。其后几天,部队迅速发展到700余人,在博兴4、5、6区,广
饶、博兴边境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开仓济贫,截击国民党政府的汽车。暴动胜利的
消息传遍全县,贫苦农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这次暴动是在王明“左”倾路线的指
导下进行的,被韩复榘军队镇压,只几天就失败了,但在群众中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撒下了革命火种。暴动中,马千里表现了卓越的才能和坚强的组织性、纪律性。
博兴暴动失败后,马千里被通辑,妻子被捕,幼子惨死,这些并没动摇他的意志。
他和张复生一起去了潍坊、即墨、天津、北京等地。因找不到党组织,便栖身于国民
党军高桂滋部任连长。 1935年冬,他带领4名士兵,携枪投奔陕北苏区参加了红军。
先后在红军大学当教员、 任韦国清营3连军事助教和八路军总政统战部干事。在此,
周恩来副主席指示,为他恢复了党籍,并派他到东北军中开展统战工作。在争取李仙
洲、高桂滋、井岳秀三个师的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后被派往安定县委任统战部长。
1936年, 马千里入“抗大”学习。1938年被派回山东清河区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
队7团副团长,带领部队活动在邹平、长山、滨县、青城一带。1939年4月22日,马千
里率7团驻长山县爱贤村, 日伪军前来扫荡,他建议马耀南司令坚决反击。团政委率
部守村,他带4个排隐蔽在村外树林里。战斗打响后,敌人组织了8次冲锋,均被我军
打退。他率骑兵迂回到敌人后,打得敌人首尾难顾。激战中,我军有个兵痞出身的排
长想叛逃。马千里怒不可遏,站起来大声喝道:“败类,临阵逃脱,我枪毙你! ”就
在这时,他被敌弹击中腿部,他撕下块军衣,包扎住伤口,继续指挥作战,一直打到
天黑。 此战歼敌70余人,日军中队长山本被我击伤,残敌撤退。马千里伤愈后任3支
队独立团政委、第6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1940年春, 3支队向小清河以北黄河两岸进军,派马千里率先遣部队,挺进博兴
一带。他以个人的名义发布了《告博兴父老书》,积极向群众宣传,开展统战工作。
立足以后,指挥东路部队突破国民党投降军队李寰秋、周胜芳、成建基等部的堵截,
插入博兴和广饶北部,与李曼村、韩子衡指挥的西路部队汇合,在广北、博兴、蒲台、
利津、 高苑一带和日、伪、顽军展开角逐。3月3日,日伪军500多人突然将东路部队
领导机关包围在博兴东王文村。70余名指战员,奋力还击,打退了敌人的10次冲锋。
在弹药已用完的困境中,冒着敌人施放的毒气,用刺刀、砖头、瓦片和敌人展开巷战,
敌人伤亡百余,我21名同志壮烈殉国。王文战斗后,我军声威大震。国民党顽固派军
队刘景良、薛儒华、周胜芳等部又组织了4000多人的“剿共”联军,向我军围攻。马
千里指挥东路部队给敌人迎头痛击后,与中路、西路部队会师,共同向敌人反击,激
战10余天,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我军控制了小清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1940年9月,清河军区部队改编为山纵3旅后,马千里任旅参谋处长、清中军分区
司令等职。
1941年8月26日, 时任三旅参谋处的马千里同志,与三旅旅长许世友、副旅长杨
国夫率三旅部队大部进军垦区,打败了长期盘距垦区的国民党投降派反动武装,收编、
歼灭了土匪,解放了垦区全境。
1946年,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发动军事进攻,并向山东渤海区派出了大批武装匪特,
进行反动宣传、抢劫、暗杀、制造暴乱等恐怖活动。渤海区内,一度人心惶惶,社会
秩序混乱,土改、参军、生产等工作都不能正常进行。为此,渤海区党委、行署专门
召开剿匪会议,部署剿匪。为加强剿匪工作,区党委和军区成立了剿匪指挥部,马千
里任指挥, 组织了500余人的骑兵大队和部分精干地方武装,让他们和冯鼎平同志分
别带领东西两路剿匪部队,以惠民县为重点,开展全面剿匪斗争。马千里亲率骑兵大
队和一个步兵连,驰骋于惠民、商河、济阳各地,向匪特展开猛烈地军事和政治进攻。
经大小战斗150多次,连战皆捷。在大半年的时间内,1.3万多名匪特基本上被歼灭。
毙伤俘匪特2202人,缴获长短枪1300余支,瓦解匪特1890人,挖出“地下线”3 61处,
剿菲大获全胜。
马千里同志一贯忠诚于党的事业,心底无私,坦诚待人。不论在任何岗位上,都
是吃苦在前,勇挑重担,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因此,他善于团结同导,联系群众。
上下级、同事、部门之间,干群、官兵关系都处得很好。1948年初,在渤海区土改整
党会议上,他无辜受株连,被调出渤海区到铁路部门工作。他一如既往,愉快地接受
任务,带领2000人的武装,接管、抢修和保卫胶济铁路,保证运输畅通,支援10纵解
放济南,圆满完成了任务。济南解放后,马千里是军管会成员之一,任华东铁路警备
部队副司令、济南铁路局公安处长等职。当时,国民党散匪、特务、地痞流氓活动猖
獗,经常破坏铁路,抢劫物资和乘客。马千里亲率部队乘警车沿徐州、蚌埠、南京、
上海等铁路线巡视,部署部队加强警戒,发动职工、民兵、群众护路,并大张旗鼓地
镇压了一批首犯,打击了坏人的嚣张气焰,使华东铁秩序逐渐好转。1949年夏,黄河
水猛涨,严重威胁着铁路的安全。马千里带领军民,在济南附近的险工河段,日夜固
堤抢险,奋战十几个昼夜,战胜了伏汛,个人也荣立二等功。1953年,为解决国家急
需的木材运输问题, 铁道部专门成立了第6工程局,负责抢修东北的森林铁路,调马
千里任该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这时他已年过半百,身带残疾,他不顾严寒酷暑,奔
波于大兴安岭地区, 按期完成了自伊春至双河子、红山的铁路抢修任务。3年生活困
难时期,西北各新建铁路线,生活条件特别艰苦,连饮用水都要靠远途运输。铁路职
工人心浮动。这时,花甲之年的马千里就任铁道部生活管理局副局长、视察员等职,
亲率工作组深入兰新、 包兰、西陇海等站,和干部职工同吃同住,历时9个多月,帮
助解决铁路职工的生活困难,为稳定职工队伍,起了重要作用。1982年他离休后,每
年多次回到他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探亲访友;帮助党史、史志部门征集、撰写党史
资料;帮助战友、部下、群众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为家乡
引进致富门路,做些力所能及工作,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和爱戴。
马千里同志有很好的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质。在任何情况下都敢于坚持原则,实事
求是。1941年山纵3旅在“肃托”中,错误地怀疑某同志为“托匪”,让他表态定案,
他以“不了解情况” 为由拒绝。虽被领导批评为“右倾”,他决不说违心话。194 7
年冬,在渤海土改整党会议上,康生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颠倒是非,全盘否定
了渤海区的土改。他说“犯了富农路线、宗派主义、反特右倾”等错误 (1983年已彻
底平反),撤职处分了区党委、行署领导人等一批领导干部。当时会议气氛十分紧张,
多数人敢努不敢言,噤若寒蝉;个别人推波助澜。马千里同志仗义执言,当面问炙手
可热的“中央代表”康生:“如果渤海区违背了中央路线,搞得一团糟的话,几百万
贫下中农怎么翻的身? 老百姓怎么会那么拥护共产党?几十万人支前、参军怎么来的?
华东局等40多万外来人员,撤到渤海怎么安置下的……”康生无言以对,不予理睬。
马千里找上门去谈话:“有人说渤海区有个宗派集团,骨干36人,头一个是我马千里,
有什么事实根据? 还说我们是‘五大家族’,这是对我们的诬蔑……”他据理争辩,
慷慨陈词。康生理屈辞穷,言不由哀地搪塞说:“宗派主义集团,是有组织、有理论、
有目的的,我派人查了,可能是一种误会。”但又强词夺理地说:“脱离群众也是宗
派主义的表现嘛! ”“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千里看到许多老同志挨整,非常不平。
造反派向他索要“材料”,给他念语录,威胁利诱,软硬兼施,他根本不予理睬或干
脆拒之门外。造反派说他是倚老卖老的“老糊涂”、“保皇派”,多次拉他、整他,
他都义正辞严地辩驳、斗争。“四人帮”倒台后,马千里同志欢欣鼓舞,赋诗、写字、
字文章,热情称颂党的实事求是的路线,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
政策,心情舒畅地安度晚年。
马千里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和无私奉献的一生。1992年6月9日,
因病去世。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一贯忠于党的事业,勇敢作战,积极工作;敢
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坦率直爽,密切联系群众,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