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rec=4&run=13

杨国夫(1905-1982)安徽省沂霍丘县人。1928年1月,他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担任大别山区我党地下组织的秘密交通员,不久,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初,
由于武装斗争的需要,他被选送到红军游击队当战士,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1938年
6月,杨国夫同志奉命从延安到山东清河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武装力量。那时,
党在这个地区发动组织的抗日武装已达到万人,但是成份比较复杂,一部分政治基础
较强的部队又调给了山东省委直接指挥的第四支队。省委批示将留在清河区的部队编
为八路军山东第三支队。担任副支队长的杨国夫同志和政治基础较好的队伍编成一个
营,继又扩大为一个团。然后又编成了第七、第八、第十团和寿光独立团。在整编过
程中,对那些政治上动摇的部队,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赴现场做争取说服工作。当时
我党组织起来的部队处在国民党顽固派武装包围和威胁之下,杨国夫同志带领部分基
干武装,随时支援我分散的部队。1938年初冬,活动在临淄的我第十团,遭到国民党
顽固派四个保安旅的三面进攻。形势危急之际,杨国夫同志率领部队支援,粉碎了敌
人的进攻,巩固了我们的部队和地区。
杨国夫同志对解决清河区平原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问题,持有独到的见解。清河
区部队活动的范围在胶济路以北、小清河以南这个狭长的地区,威胁着敌人的战略交
通线胶济铁路。从1938年冬开始,敌人对我部队频繁“扫荡”,斗争艰苦,部队得不
到休整。而对这种局面,一部分同志在战略方针上不够明确。杨国夫同志主张不要骑
着铁路打转,要集中力量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到1938年10月,上级领导明确了清河区
发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战略方向,并确定先在寿光北部的清水泊周围建立根据地,然后
向黄河入海口的广大地区发展,改东西一条线为南北一大片。山东纵队副指挥王建安
同志到清河区作了具体传达和布置,同时又派徐斌洲同志任三支队政治委员,充实了
领导。 清水泊根据地创建后,1940年2月22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远宵之夜,杨国夫
同志即指挥部队分三路渡过小清河,经过多次战斗,粉碎了敌伪和顽固派的阻击和进
攻, 并争取了蒲台王雪亭部队起义。1941年8月26日,杨国夫副旅长与旅长许世友、
参谋处长马千里同志率三旅部队大部进军垦区,打败了长期盘距垦区的国民党投降派
反动武装,收编歼灭了土匪,解放了垦区全境。开辟了小清河以北垦区为中心的活动
基地,开创了黄河入海口一带广大地区。从此,部队回旋地区扩大了,与冀鲁边地区
的交通联系也进一步打通。这个战略转变,对坚持清河平原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
决定作用。
杨国夫同志是一员猛将, 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打过许多硬仗和恶仗。194
1年元月8日,山纵三旅旅长许世友、副旅长杨国夫命令九团团长赵寄舟,率其二、三
营由广北马家楼子出发进军垦区,解放了八大组(今永安镇)及民丰社附近的部分村庄。
1943年是清河平原战斗最频繁最激烈的一年。这一年,垦区一带敌人5000人以上的大
“扫荡”、大“蚕食”就有四次、万人以上的两次,斗争非常残酷。在我军反“扫荡”、
反“蚕食”的斗争中,特别是夏、冬两次战役中,充分显示了杨国夫同志的胆略和智
谋。每次战役开始,他都在干部和战士中反复强调敌情的严重性和我军必胜的信心,
要求大家作好思想准备。又会同军区其他领导认真分析敌我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作
战计划。在夏季反“蚕食”战役中,敌伪实行修筑碉堡、步步为营向我根据地推进的
政策。杨国夫同志认为,敌人虽多,但战线长,而且内部矛盾重重,行动不能一致。
对此。我军采取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战法,连续打了四仗。第一仗在北隋、牛家庄
重创突入我根据地之敌两个营,余敌溃逃;第二仗打三里庄据点,歼灭伪军一个团;
第三仗打斜里巴伪军据点,重创伪军两个营,彻底摧毁其据点;第四仗包围王文据点,
圆满实现了“活捉刘刚(伪团长),吓跑周胜芳(伪军司令)”的战斗口号。四仗连捷,
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蚕食”进攻,部队荣获山东军区通令嘉奖。同年冬季又取得了粉
碎敌人的特大“扫荡”的胜利。这次“扫荡”,敌伪共出动两万五千余人,外加一个
骑兵旅团,并有飞机配合,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妄图吃掉我军主力,夷平我根据地。
当时,我军指挥机关判定敌人将合击我驻地,便决定采用灵活战术:第一步,当夜按
兵不动,吸引住敌人;第二步,当敌人合围而来时,机关和部队适时转移,使敌人扑
空;第三步,以小分队与敌周旋,迟滞敌人前进,争取时间;第四步,利用夜幕掩护
分头突围,跳出敌人的合击圈。这一战术,使敌人妄图消灭我军指挥机关和主力的计
划全部失败。与此同时,我各分区部队利用敌人集中兵力进攻我中心根据地之机,运
用“翻边战术”,纷纷出击,打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持续二十一天的敌人特大“扫
荡”,就这样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国夫同志率军挺进东北,在保卫山海关的战斗中,重创敌人,
争取了时间,完成了掩护我军出关的任务。当时敌众我寡,地形对我不利。杨国夫同
志在完成任务后,毅然撤出战斗,保存了有生力量。在1946年夏季保卫四平的战斗中,
他指挥四个旅,根据上级命令执行“死守”的任务。后来敌情发生变化,上级决定撤
出。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杨国夫同志精心指挥,尽力减少部队的损失,胜利地完成
了任务。
杨国夫同志具有许多优良的品德,他出身穷苦,在党的长期培养教育下,始终保
持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虽然是高级干部,但毫无官架子,平易近人,他善于团
结同志,对同志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怀。如果由于领导的原因,在战斗或工作中造
成了损失,他肯为下级承担责任,放手让干部大胆工作。每到一个部队或一个地方,
他常常在可能的范围及时给予帮助,有时为了救急,甚至把自己微薄的津贴费掏出来
寄给部属家中解决困难。因此,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都很敬爱他。在1942年夏天,日
寇重兵合围清水泊地区,杨国夫同志和指挥机关曾被包围在码头村,敌人扬言“活捉
杨国夫”,情况非常紧急。这时,杨国夫的警卫员王来西急中生智,跨上他的枣红马,
飞奔突围。日寇误认为杨国夫跑了,急调大队追赶,趁此机会,杨国夫同志带部队安
全突围。王来西同志就牺牲在这次战斗中。这说明了杨国夫同志和广大干部战士在长
期斗争中建立起来的情谊多么深厚!
杨国夫同志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作风。除组织规定给予的待遇外,
他从不伸手要东西,从不搞特殊化。1942年,根据地发生了严重的灾荒,人民缺衣少
食,以野菜、草籽、树皮充饥。这时,党组织号召部队、党政机关干部减少口粮。杨
国夫同志立即与其他领导一起改吃粗粮,减低定量,同时发动干部战士和根据地的群
众,打鱼、晒盐、开荒种地,开展生产自救,从而胜利地度过灾荒。部队挺进东北后,
杨国夫同志曾一度分管后勤工作,他严格掌握各项供给标准,严格财政收支制度,大
力组织收集战斗中缴获的各种物资器材,供应前线。一分钱、一件物他都精打细算,
杜绝一切浪费行为,在后勤保障和后勤建设上,作出了优异的成绩。
杨国夫同志,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和垦区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建国前,
历任交通员,红军营长、团长,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
员,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代理旅长、清河军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山东野
战军第七师司令员,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七师师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副军长。建国后,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
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9月被授予一级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 56
年6月, 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国夫受到错误批判。他先后
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山东省第五届政协副
主席。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顾问组组长。1981年7月28日,中共济南军区党委为杨
国夫作出平反决定。同年秋,不幸身患肺癌,于1982年2月4日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病
逝。杨国夫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