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rec=15&run=13

王雪亭,山东省原蒲台县老于家庄(今博兴县地)人,后迁居王家庄。1911年12月
29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8岁上学,读过私塾和高小,1928年考入鸿文中学,第二年
考入济南省立一中,就读数月后,因局势混乱而被迫辍学。1930年他又重新考入了山
东陆军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鲁北民团指挥部任中尉副连长。王雪亭自幼胸怀大志,
富有正义感,对反动势力疾恶如仇。1931年春节,他曾带领士兵抓捕了一批赌博、吸
大烟、卖鸦片的歹徒,并让其游街示众。因而他也得罪了地方豪坤、封建势力,与之
结下了怨仇。他们联名诬告王雪亭“通匪”,使之含冤坐牢年余。后来,经朋友保释
出狱,到广饶县保安大队任中尉副队长。一年后,因病回家,曾与友人经营过扎棉生
意。1937年,蒲台县麻湾段黄河决口,王雪亭一家被洪水荡洗一空。他被迫同母亲、
妻子和儿女一家五口人,经同学推荐,到蒲台县警备大队当教官。所训新兵后被编入
国民党八十一师教导团,王雪亭升任一营营长。同年10月,八十一师在德州战败后溃
逃,王雪亭率全营官兵重新回到蒲台县,与国民党县大队、公安局合编为抗日混成团,
他出任副团长。1938年,又经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任命为保安九团团长,并于古历
6月,由省教育厅长何思源介绍加入了国民党。
王雪亭虽然混迹于旧军队,旧官僚政府中,但却有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
他学武从戎是想录求抗日救国、拯救人民、振兴中华之路。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无
能和反共反人民的行径,已使他从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并寻找时机与我抗日力量
接触。在此情况下,我清河区八路军三支队后方司令马千里,于1938年曾派人给王雪
亭送信,与之取得了联系,后来并把他介绍给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双方联系更加频
繁。1939年,日寇对我抗日后方根据地疯狂扫荡,我军营长郑大林带着几个伤员转移
到蒲台县养伤,王雪亭主动与他们取得联系,并帮助安排吃住,为伤员寻医治疗,亲
如家人。
上述活动,被国民党保安司令薛儒华探知,并截获了王雪亭与我八路军联系的信
件,便下令通辑王雪亭,还将其母亲、孩子抓去做人质。于是,薛与王的部队发生了
冲突。我八路军三支队杨国夫司令员闻知后,立即派一个骑兵连前往增援,将薛部打
败,并用被俘的薛部军官换回了王雪亭的母亲和孩子。在我党我军的影响和感召下,
1940年春,王雪亭率其所属部队,毅然宣布起义,公开与国民党反动派决裂。主动要
求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改编所属部队。王雪亭成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境内第一个起义
的国民党团级军官。
王雪亭是国民党上层社会有影响的人物,他抗日救国的正义之举,使国民党统治
集团大为震惊,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深受鼓舞,增添了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
心,经过周密考虑,为适应统战需要,并由三支队领导人杨国夫、徐斌洲等与王雪亭
协商,仍让其所属部队保原番号,并派政治部主任陈楚、民运部长齐仲华前往蒲台,
帮助王雪亭成立了蒲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由于雪亭担任县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
民党发动了反共高潮。王雪亭为表示跟走共产党的决心,再次要求将所属部队改编为
八路军。
1941年2月19日, 王雪亭部在博兴闫家坊被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独立
团,王雪亭任团长,相炜任政委。同年3月26日,王雪亭在中共清河区党委《群众报》
上公开发表《告蒲台同胞书》 , 对唤起军民团结抗战的热情, 产生了重大影响。1
941年冬, 日寇开始推行“强化治安运动”,蚕食与分割清河区抗日根据地,王雪亭
与相炜各率一部,辗转于博兴、蒲台一带农村,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两面政权,
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寻机打击敌人。
1942年, 经过民主选举,王雪亭担任了垦区行政委员会主任。翌年4月22日,垦
区行政委员会奉命改为垦利县政府,王雪亭改任县长,成为垦利县第一任县长。
此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党中央号召根据地人民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大
生产运动。垦区行政委员会遵照清河行署的指示,为把垦区根据地建设成丰衣足食的
清河军区大后方,及时设立了垦区土地局,王雪亭亲自组织了大量的土地清丈及移民
安垦工作。并主持制定和颁布了《垦区土地整理暂行方案》、《垦区公田垦殖暂行办
法》等一系列垦荒政策,同时,还组织了固定居民点,颁发了土地证,采取了熟荒和
生荒地开垦减免税收等措施。调动了垦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了大批附近敌占区
群众迁往垦区开荒种地,促进了垦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年秋季,垦区农业获得了大
丰收,广大农民勇跃交售公粮,以充裕的粮棉、物资支援了抗日战争。
在垦利县工作期间,王雪亭运用他对敌斗争和从事地方上层工作经验,经常深入
汀河、五庄、罗家、庄科、左家庄等敌占区、游击区的大村镇,开展对各阶层人士的
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和团结地方上层士绅,教育伪属,瓦解伪军,打
击反动恶霸,建立乡村抗日民主政权。他经常带领精干人员,在敌占区村镇召开地方
上层人士座谈会,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阐明政府的政策法令,揭露敌人的阴谋诡计,
戳穿敌人造谣惑众、中伤诬蔑的伎俩,为群众指明团结抗日的光明前途,推动了抗日
工作的开展。1943年春季的一天,王雪亭县长曾带领县政府的几位科长,到四区汀河
镇连夜召开地方士绅会议。会上,王雪亭讲了抗日战争总的形势和利津敌伪的处境,
具体阐明了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积极投身抗日救国的斗争才是唯一光明的出路。与会
人员连声称赞:“还是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好”,一致表示“今后一定按抗日民主政府
的政策法令办”。
为扩大我党的政治影响,团结和争取一切抗日力量,坚定各阶层人民抗战必胜的
信念, 1943年6月,王雪亭在垦利三区胥家村,主持召开了利津敌占区、游击区农村
的三十四名开明士绅和进步人士会议。亲自作了抗战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并邀请日本
人民反战同盟支部清河区分支部的木村和铃木,向大家介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国内政
治经济危机和日本人民的反战情绪,使与会人员受到深刻的教育,扩大了抗日民主政
府在这些地区的政治影响。之后,不少地方开明士绅、进步人士积极参加抗战工作,
有的还成为我地方政权的骨干。
1943年5月至7月,在黄河与小清河之间的大片土地上,发生了蝗蝻灾害,对农作
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为此,清河行署成立了灭蝗指挥部,由行署主任李人凤任指挥,
王雪亭县长任副指挥。为抓好灭蝗,王雪亭亲临灾区,积极发动群众,具体组织指挥。
全线共组织了六万人上阵,挖灭蝗沟总长二百多里。在此期间,王雪亭身先士卒,日
夜坚持在灭蝗第一线,身体生病,他仍坚持工作。从而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灭蝗抗灾
的积极性。通过上下努力,蝗灾很快得到控制,并最终实现了“灭蝗保粮”胜利。在
垦利县两年扑蝗工作中,由于王雪亭在组织领导灭蝗工作中成绩卓著,受到了中共清
河区党委、清河区行署的通令嘉奖及山东省党政领导同志的表扬。
1944年6月25日, 党组织派王雪亭赴鲁南山东分局党校学习。10月,经李人凤和
刘群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10月18日,在利津县召开的全县人民临时代表
大会上, 王雪亭当选为利津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5年2月下旬,他结束学习,回
利津县就职。
从1945年至1947年,王雪亭主持利津县政府工作。他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取得
显著政绩。在工作中,他注重言教与身教结合,团结教育广大干部,尽职尽责,在政
权建设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个时期的利津县政府工作,经常受到渤海区党委和行署
的表扬。王雪亭县长的事迹,《渤海日报》也常有报道。
1945年,是利津城解放的第二年,全县还有部分地区被敌伪残余、土匪、地方封
建势力统治着,局势尚不稳定,斗争仍很激烈。王雪亭县长以其特有的社会地位和上
层工作经验,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他通过各条战线,争取群众,团结各个阶层,取得
了显著成效。当时的知识界、教育界是统战重点。这年冬,县里举办了全县教员训练
班,王县长亲自到会作报告,开展面对面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在一次士绅、名流座
谈会上,王雪亭以县长身份作了抗战形势的报告”特别是他以自身的经历、体会,采
取现身说法,痛诉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盛赞共产党英明领导,强调只有跟共产
党走,坚持抗战,才有光明前途,使与会者深受教育。利城北街士绅李玉如回家后,
在土改大会上带头献田,对发动和教育群众起了良好作用,孟家坦的孟老先生,接到
县长要他参加会的通知后惴惴不安,按往常惯例,穿上长衫,带上钱,准备应酬。但
到了会上,见王县长衣着朴素,平易近人,讲话诚恳,没有一点官架子,便无拘无束
地发言,讲出了心里话,表示“坚决跟共产党走,按抗日政府的政策办。”
当年,为动员群众和工农知识青年参军参战,壮大抗日力量,巩固民主政权,发
展抗战胜利的形势,王雪亭县长倡议,以本县革命斗争事迹,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革
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县政府除开办各种短训班培训基层政权干部外,还大张
旗鼓地宣传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为使这一活动能长期坚持下去,1945年10月,王雪
亭主持召开了县政府政务会议,作出了修建烈士祠的决定,并成立了建祠委员会,王
雪亭任主任委员。在建祠过程中,他亲自主持规划布局,设计方案,集中群众智慧,
研究烈士亭、烈士碑和烈士馆的建造。在烈士祠竣工典礼大会上,王雪亭同志以本县
早期共产党人李竹如烈士的革命业绩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并按李竹
如亲属的要求,将其棺木安葬于老家庄科村墓地。自此,李竹如烈士的事迹例在利津
广为流传。对教育人民,鼓舞斗志,推动大参军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王雪亭在利津主持县政府工作期间,重视利津县工商业的发展。1945年,县政府
组建了新的商会组织。为繁荣县城经济,发展利津的工商业,王县长多次邀集工商界
人士开会,反复申明抗日民主政府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建立商会组织会,每次定期会
议,他都亲临参加,讲述党的政策,提高群众觉悟,鼓励发展工商业,强调打击敌人
的经济封锁,在经济战线上积极开展对敌斗争。由此,利津全县的工商业很快由战前
的59家发展到347家,商会会员迅速发展到1700多人,全县工商业出现了繁荣景象。
1947年3月18日, 国民党违犯协议,不等复堤工程竣工,就堵复花园口口门,将
滔滔黄河水放归故道。 利津县地处黄河下游,全县堤防150余公里,险工20多处,并
年久失修,隐患遍布。渤海区党委、行署,号召人民全力一赴,献砖献石,集运物料,
抢修大堤,整治险工。全县党、政、军、民齐动员,投入“反蒋治黄”斗争。为抓好
这一工人,王雪亭县长连续几个月吃住在修堤工地,和广大民工同甘共苦。按上级当
时的规定,县长的待遇是两匹马,一名警卫员,一名炊事员,单开小灶。但王雪亭却
将马匹减掉,吃一般伙食,并带领县府的同志,战斗在施工第一线,亲自动手砸石运
料。有一次他驾着木制独轮推车,从城东门装上石料,经豆腐巷子,运到张家滩,一
上午就运两趟,来回20多里路,三天下来,肩压肿了,手磨破了,仍坚持着不让别人
替换。7月22日《渤海日报》专题报道:“利津县长王雪亭亲自扒砖抬石,抢运石料,
与民夫同甘共苦,大大鼓舞了沾、利、阳、棣、惠二万五千名民工。”有力地推动了
治黄工程的进展。
同年7月, 黄河连续发生洪峰,王雪亭县长负责保护王家庄险工。王家庄险工座
弯顶冲,怀抱全河,似乎挡住黄河的去路。黄河水由南而北冲到这里作九十度转变向
东流,是黄河下游的著名险工要防之一。由于水势凶猛,加之坝提多年失修,防汛中
险情不断发生。王雪亭县长废寝忘食,昼夜奋战,始终亲临现场,指挥抢险。后因工
程单薄,险情发展,料物不足,主坝防守艰难,指挥部决定放弃主坝抢堵,退二线套
坝防守。在洪水猛烈冲击下,险情仍是不断出现。堤身曾突然出现一个大漏洞,水喷
如注,套堤面临决口危险,直接威胁沿黄人民生命产安。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雪亭
县长不顾个人安危,纵身跳入水中,奋力抢堵。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工程队干部、
民工,也纷纷跳入水中,展开了一场紧张激烈的堵漏战斗。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最终
控制住了险情,使防洪抢险取得了重大胜利,王雪亭也因在治黄中成绩卓著,受到华
东局的通报表扬和记功奖励。 利津县人民对此, 更是有口皆碑,众口交赞,称他为
“人民的好县长”,并赠匾一块,上书“劳苦功高”四个金字,敲锣打鼓送到县政府。
并在《渤海日报》头版发表了向王雪亭同志致敬的电文。
1947年11月, 王雪亭离开利津。1948年初至同年8月,去华东局党校参加整风学
习。后即随军南下,做支前工作。在济南战役时任山东泰安专署运粮站总站长,淮海
战役时任滨海专署运粮指挥,渡江战役时任江淮地委财粮部部长。后解放南京、上海
等市,成立西南服务团,王雪亭任行政处处长,直至进军重庆。解放重庆后,曾先后
任重庆市委行政处处长,市税务局三分局局长,市政公司副经理等职。
王雪亭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后半生,却道路坎
坷。在1952年的“三反”运动中被错误地开除党籍,到1957年“整风反右”又被错划
为“右”派,“文革”中受隔离审查达四年之久。在这不长的经历中,屡受不白之冤,
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不灰心,不气馁,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依然相信党,相信
群众, 努力工作,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978年6月,他向党组织提出重新回到党组织
的请求。通过审查,1979年3月2日,中共重庆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撤销原处分决定,
恢复王雪亭同志的党籍,为其落实政策,平反昭雪。重病中的王雪亭同志百感交集,
无限感激。当年3月20日,王雪亭同志因病情恶化,病逝于上海龙华医院,终年68岁。
为缅怀王雪亭同志为党为人民做出的功绩, 重庆市城建局于1984年4月15日举行
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对王雪亭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
所建立的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他坚信党,忠诚于党的事业的高贵品质给予了高度
评价。同年5月初,中共山东省惠民地委又为王雪亭同志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地委、
行署、军分区的负责同志以及生前友好一百多人参加了安葬仪式。
王雪亭同志,永远活在革命老区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