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垦区抗日根据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rec=1&run=13

垦区,从广义上讲,泛指利(津)、广(饶)、沾(化)、无(棣)东部的滨海地区。从
狭义上讲,垦区即垦利县的前身,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是清河行署的一个县级行政单
位。它南起辛镇,北到罗镇,西到双河镇,东邻大海,南北东西纵横均约50公里。在
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里,中共山东分局清河区党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在这里建立
了清河区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垦区抗日根据地以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重要的战略位置,
成为当时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的清河区(后改为渤海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可靠大后
方,为保障清河、渤海区党、政、军、群首脑机关的正常工作,为清河、渤海主力部
队及友邻部队的荫蔽和休养生息,为壮大和发展革命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发挥了巨大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北进垦区战略方针的确立

抗日战争的初期阶段,清河区我党我军活动和斗争的中心地区是在小清河以南、
胶济铁路以北的狭长地带。但是,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后,迅速回师华北,
控制了胶济铁路交通大动脉,并占领了胶济路沿线的主要城镇,我清河区抗日斗争的
形势急剧化。在抗战初期建立的益寿临广、邹长桓等几块根据地逐渐被敌人“蚕食”。
各县国民党游击武装,积极推行“反共”、“限共”、“溶共”的反动政策,对我党
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实行“夹击” 。1939年3月30日,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制造了震惊
全国的“太河惨案” ;6月6日,清河区三支队在邹平县刘家井被日、伪军2,50 0余
人包围, 虽在突围战斗中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我方也付出重大代价;7月22日,三
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率部东进临淄,在桓台牛王庄遭敌伏击,马耀南
司令员壮烈牺牲。严峻的斗争形势使清河区党、政、军负责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在敌
人控制交通命脉,便于调兵遣将,进行机动作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走出东西一条线
的狭长地带,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那么,我方应向何处转移? 当时在清河区军政首
脑及干部群众中出现了两种分歧意见:少部分同志主张应将部队拉过胶济路,南下山
区,借助山区的地形地利,在丘陵山地与敌周旋;大多数同志则主张北过小清河,向
清河平原和黄河流域进军,借助平原地区人口密集、资源丰富的优势,创建平原根据
地。
山东分局、山纵指挥部全面分析了山区与平原敌我力量对比,以及物资供应,群
众基础等方面的因素,做出了“清河区及三支队跨过小清河向黄河两岸发展”的战略
决定。1940年元旦,在山纵副指挥王建安主持下,清河区军政委员会在寿光县郑家埝
召开会议,传达了山东分局、山纵指挥部关于三支队向小清河北发展,建立平原抗日
根据地,并打通与冀鲁边区联系的重要指示。据此,清河特委、山纵三支队做出了向
平原进军的具体方案。
1940年2月, 清河区和三支队主力部队分东、西两路渡过小清。东路由山东军区
第六军区后方司令员马千里率分区特务连、基干二营六连及三大队插入广饶、博兴北
部,并在博兴北部的王文庄首战日军告捷,大壮军威,大快人心。西路由李曼村、韩
子衡率基干一营到达高苑、青城、邹平北部。另外,由杨国夫司令员亲率基干三营扼
守清水泊抗日根据地,并增援东西两路出战日、伪军的战斗。随着主力部队的北进,
迅速开辟了广博蒲和高苑青城根据地,我党我军的战略地位得到了改善,队伍迅速装
大。但是,广、博、蒲、高、青地区,日伪、顽军盘踞重要城镇,敌人的力量仍占优
势,这里交通方便,便于敌人机动作战。新开辟的根据地,不断受到敌人的“扫荡”、
袭击和“蚕食”,我党、政、军领导机关处于流动游击状态,后勤机关缺乏较安定的
环境,生产难以开展。在此形势下,清河区党政首脑的战略眼光进一步投向了黄河入
海口处的垦区。他们在视察垦区之后,认为垦区具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垦区北近冀鲁边区,南连广博蒲抗日根据地,东南与胶东抗日根据地隔海相望,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是垦区地域辽阔,土质肥沃,盛产粮、棉、大豆、花生,是
发展生产,满足军需民用的宝地;三是垦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且荆林、芦苇、茅
草等连绵不断,易于荫蔽,有利于开展敌后生产;四是垦区群众多数是鲁西贫苦农民,
以及从老根据地逃难至此的劳苦大众,群众基础好,易于组织发动投入抗日;五是垦
区海岸线长,便于开展海上贸易和税收,发展经济。据此,清河区党委、清河军区于
1941年初作出了向黄河两岸发展,建立垦区抗日根据地的决定。

垦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41年元月8日, 山纵三旅九团团长赵寄舟奉命率其二、三营首先由广北进军垦
区。农历腊月初6日晚,插入垦区重镇八大组(即永安镇) ,包围了当地民团武装联庄
会,在我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民团被迫缴械投降。九团乘胜向下八大组 (即
下镇) 及民丰社一带进军,解放了以八大组为中心的大片地区。长期麇集于该地的土
匪海盗闻风而逃。此后,由于三旅旅长许世友奉山纵命令率主力部队大部赴胶东参加
反击投降派赵保原的战役,开辟垦区的战役暂时停止。
1941年7月底, 胶东反顽战役胜利结束,旅长许世友率部返回清河区驻地广饶北
隋、牛庄一带。经过短期休整之后,清河区党委及三旅指挥部决定,主力部队及行署
机关立即北进,实施继续开辟垦区的战略部署。为了在解放地区迅速开展党、政、群
团组织建设和生产建设,区党委及三旅政治部分别抽调地方和军队干部,组成了垦区
工作团(队):一是由李明村、王征南分任正副团长的区党委工作团;二是由山东分局
鲁南党校毕业学员组成的由张浩、宋德甫分任正副团长的三旅工作团;三是由区党委
群团干部训练班学员组成的由刘群、张应举分任正副队长的垦区工作大队。8月26日,
三旅旅长许世友、副旅长杨国夫、参谋长马千里率三旅大部第二次进军垦区,以秋风
扫落叶之势,模扫长期盘踞垦区的国民党投降派反动武装,收编歼灭了多如牛毛的土
匪。至10月初,垦区全境解放。在三旅进军垦区的同时,清河军区、清河行署领导机
关及清河区党委(由清河地要改称)组建的垦区工作团亦随军进入以八大组为中心的垦
区。
我军的胜利北上,遭到了长期盘踞在垦区的国民党鲁北行辕主任何思源的极力反
对。我党我军从大局出发,派三旅政治部宣传科长张辑光为代表,在垦区东北部的东
宋村与何思源谈判,要求其停止反共,联合抗日,共同建设垦区。何思源不仅反对我
军北进的主张,反诬我“破坏抗日”,声言与我军“疆场上相见”,谈判破裂。在这
种情况下, 我三旅主力部队决定越过黄河,直捣何思源的老巢义和庄。9月21日,杨
国夫司令员率其特务营和七团、八团等部,挥戈北进,突破何思源在黄河故道黄家油
坊设置的第一道防线。22日,打开了义和庄的东大门罗家镇、宋家庄,驱散了水上保
安一团李子文部。24日,在我军进军义和庄的途中,李子文率其残部从海上增援义和
庄守军, 被我特务营击溃于王家集,击毙团长李子文。当天,我军包围了义和庄。1
0月2日晚,我三旅主力向义和庄守军发起总攻,经彻夜激战,于3日凌晨攻克义和庄。
我军乘胜连续作战,又相继攻下老鸹嘴等重镇。何思源率其残部从老鸹嘴星夜仓皇逃
跑,郭家局子、套儿河等据点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也闻风而逃。至此,垦区之基本被
扫清,开辟垦区的战役胜利结束。

垦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在三旅主力部队英勇进军,节节胜利的同时,清河行署、清河军区后勤机关及各
生产单位、医院、学校、文化团体等陆续从广北、博兴纯化镇一带迁往以八大组为中
心的垦区农村。为了尽快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加强党
对垦区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在清河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垦区工作团深入垦区各地开
展建党、 建政、建军工作。1941年9月,中共垦区工作委员会在八大组建立,由李明
村任书记,张浩任组织部长,宋鲁源任宣传部长。同时,建立了垦区建设委员会,由
当地开明民主人士刘翰卿任会长,李明村任副会长。在垦区工委的领导下,垦区工作
团在开展各项工作中注意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优秀分子入党。至41年底,即发
展新党员34名,加上原来垦区的50名党员,垦区党员达到84名,并建立了十九村、朱
家屋子等20个党小组。42年,垦区党的队伍迅速壮大。随着基层党组织的不断发展,
先后建立了七个区委和区公所。 1942年6月,清河区党委决定撤消垦区工委,成立中
共垦利县委。 为了加强对垦区工作的领导,区党委于42年6月调杨世保任垦利县委书
记, 向旭任县委宣传部长。 垦区建设委员会成立之后,刘翰卿、李明村联名发表了
《告绿林兄弟书》,原来活动于垦区的土匪如“橹叶子”、“跟头子”、“三虎头子”、
“雪花子”、“灯笼子”、“棉被子”等,有的作鸟兽散,逃离垦区,有的弃暗投明,
被我军收编。其中势力较大的一股,匪首名叫“橹叶子”的百余名土匪,经刘翰卿牵
线搭桥,被我军收编,编为行署特务大队,由“橹叶子”(即耿文俊)任大队长。后来,
“橹叶子”虽经我党我军苦口婆心地教育,但其匪性仍然不改,打着八路军的旗号继
续作恶,并开枪打死我警卫人员,故将其处决,其匪众被我清河军区教导营缴械,经
教育后遣散回家。
解放后的垦区, 民众扬眉吐气,当家作主。1942年1月9日,垦区民众代表100余
人在杨家嘴举行选举大会,产生垦区行政委员会。与会代表满怀喜悦的心情,用“投
豆法”选举行政委员会正副主任。清河行署各救会长刘群当选为垦区行政委员会主任,
李明村为副主任。垦区建设委员会同时撤销。不久,垦区各抗日群众团体也经选举产
生,孙功任各救会长,王志颜任青救会长,李桂明任妇救会长,杨义芳任农救会长。
1942年8月19日至20日, 垦区首届参议会在垦一区一村小学召开。行署主任李人
凤给大会送了贺幛, 清河区参议长李植庭先生亲临大会指导。100多名代表以无记名
投票选出刘翰卿、刘慈甫、孙功、牛林泉、朱范吾、夏戎、王雪亭、张辑光等45名正
式议员。其中驻会议员15人,选出候补议员10人”刘翰卿当选为议长,刘慈甫、孙功
为副议长。同时改选了垦区行政委员会,选举杨世保、牛林泉、曹峰、李竹坪、刘震
东、由子真为委员,王雪亭为主任,于廉东为副主任。
为了何卫胜利果实和新生政权,垦区群众纷纷要求加入地方抗日武装,很快组织
起了黄河中队、 利北中队和青年中队。1942年2月,三个中队合编为垦区大队,初由
赵华川任副大队长,由子真任教导员,不久,清河军区调张孝屏任垦区大队大队长,
赵华川调离。垦区大队下设三个中队,共172人,有长枪115支,短枪12支。
1942年冬,原清河区“抗协”代表杨少心被派往垦区搞统战工作。通过内线关系,
很快与驻防于利二区的国民党保安七团张家林部取得联系。12月某日,“抗协”代表
杨少心与保安七团代表二营营长薛宜亭在双河镇会晤,经协商达成抗日救国三项协议:
①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高于一切;②双方以现驻防地区为各自的防地,即以
黄河坝头为界,以东为我清河军区防地,以西为七团防地,互不侵犯,互通情报,共
同抗日;③七团代表同意我在垦区减租减息及土地整理办法。之后,“抗协”即借帮
助群众解决土地问题的机会,广泛接触了七团防区内的社会上层人物,宣传我党我军
的抗日主张和政策,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后来,还通过与“抗协”关系比较密切的
七团二营营长薛宜亭勾通了与盐窝据点伪队长张长亭的联系,使其不断为我方提供敌
人的情报。在43年的二十一天大“扫荡”中,荫蔽在盐窝据点附近十六户村的我党政
军许多领导人和工作人员,能够安全无恙,与张长亭等人的暗中保护是分不开的。
自从垦区建设委员会成立之后,即成立了垦区清丈队。1942年春,又在清丈队的
基础上成立了垦区土地局,由刘季青任局长,崔光进任副局长。6月7日,清河行署在
八大组召开了垦区土地工作会议,行署主任李人凤在会上作了《垦区土地问题》的重
要报告,全面分析了垦区土地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根据新区老区土地问题的不同特点,
提出了垦区土地分配政策和组织安垦办法。据此,垦区行政委员会颁发了《垦区土地
整理暂行方案》和《垦区公田垦殖办法》。土地局并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
解决土地纠纷,清理边界,确定地权;②取消二地主、二东家,实行减租减息,增加
雇工工资;③大力发动开荒,实行“生荒三年不纳粮,熟荒一年不纳粮”的办法。由
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外地贫苦农民扶老携幼纷纷来垦
区安家落户,开荒种地。原先地广人稀、荆草遍野的垦区,人口迅猛增加,在不到一
年的时间里,仅垦一区、垦二区即新增移民5,000户。为了发展生产,垦区群众自动
组织起来,办互助组、合作社。至1944年,垦区共办互助组546个,纺织合作社8处,
并涌现出了大批劳动模范、劳动英雄,如张福儒、任继永、王歧玉、刘树梅(女)、黄
振甲、丁丹贵等就是垦区有名的劳动模范。由于贯彻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土地政策和
合理负担政策,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垦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垦区农
业连年获得大丰收。每年夏、秋收获季节,清河行署和垦区行政委员会 (后改为垦利
县政府) 即组成征粮工作队深入农村征收公粮,广大农民争相交纳,踊跃支援抗战。
每年交纳的公粮,不仅供应了清河子弟兵及后方机关的需用,还运住胶东、鲁南,支
援了其他抗日根据地。
驻在垦区的清河行署及军区后方机关广大干部、战士,也积极响应行署、军区发
出的“每人半亩地、百斤粮”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达到了蔬菜基
本自给,粮食自给两个月。
在大生产运动中,除日伪军的不断“扫荡”干扰外,历年的蝗灾也是对农业生产
的极大威胁。每当蝗灾发生,垦区及清河行署驻垦机关就一致动员,党、政、军、民、
学一起上阵,远征荆荒,风餐露宿,同蝗虫展开夺粮战斗,取得了灭蝗的辉煌胜利。
为此,清河行署、渤海行署曾多次传令嘉奖在扑蝗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模范,杨世宝、
赵巨洲、李廉青、杜更生、李树春、李光辉、崔光进、陈鹤年、王星九、魏志田等33
名带领群众扑蝗取得显著成绩的干部上了《渤海日报》的光荣榜。黎玉同志在山东行
政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垦区扑蝗工作,指出这是一个功在华北的成绩。
因为该区是蝗蝻发生地,如不消灭,即可横行冀鲁豫三省平原地区。垦区居民大部分
是鲁西南贫苦移民及邻近各县春来冬归的流动户,因此,教育事业非常落后。垦区解
放后,在垦区抗日民主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至1941年冬,即
成立小学100处, 学生达2938人;建立完小2处,学生159名;开设识字班28处,其中
女生660名,1942年6月,清河行署决定在垦区老爷庙重建耀南中学,由夏戎任名誉校
长, 刘冠甲任校长,王苇塘任教务主任。设两个中学班,两个师范班。1943年3月,
清河区行政主任公署决定在八大组建立渤海实验小学,由清河区临时参议长李植庭为
名誉校长,林青任教导主任,齐秀三任总务主任。将部队、机关精简下来的人员,耀
南剧团的部分演员, 以及从老根据地来的烈军属子女等,按文化程度高低编为3个分
队在实验小学学习,既学文化,又学政治、军事,还参加生产劳动。虽然设施简陋,
条件极其艰苦,但大家的学习热情很高。后来,大部分学员都参军或参政,成为国家
的栋梁。
清河军区的兵工厂迁入垦区后,先驻前坨子、后坨子,后迁杨家村。起初只能修
理军械,后来发展到制造子弹、炮弹、步枪、地雷等,并发明了在当时杀伤力较强的
枪榴弹。行署医院和军区后方医院分散在小口子、张家圈等六七个村庄内。虽然住房
和医疗设备非常简陋,医护人员缺乏,但由于充分动员了群众,所以能够克服各种困
难。那时候,群众的炕头就是医院的病床,房东大爷、大娘就是义务护理员。他们省
下好饭给伤病员吃,精心为伤病员煎汤熬药,关心伤病员胜过关心自己的亲人。如小
口子村农救会主任王申宗家就先后往过3名伤病员,在他全家的精心护理下,3名战士
都顺利康复,重返部队。行署被服厂驻八里庄,纺织厂驻渔洼。他们生产的毛巾和被
服能满足全区部队和地方干部的供应。区党委机关报《群众报》(后改名《渤海日报》)
社驻惠鲁村,开始是出不定期的油印小报,后发展到石印、铅印。在抗战的艰难岁月
里,报纸始终未中断出版,在宣传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北海银行的印钞厂威望日高,流通范围南到苏北,北到冀鲁边,在民用物资和军用物
资的交易中,在根据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另外,军区和行署其
他后方机关如皮革厂、印染厂、卷烟厂、造纸厂以及书店、荣誉军人疗养院、日人反
战同盟渤海支部也分布在垦区。作为当时垦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八大组,更是
人口密集、 贸易旺, 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被垦区军民美其名曰“小乌克兰”、
“小莫斯科”。

开辟敌占区

为了在敌占区内发展党的地下组织,联络社会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 为拔除利津县城周围各日伪军据点,最后解放利津城打基础,1943年1月,中共
垦利县委根据清河区委的指示,组成了开辟利二区工作队。清河军区直属团派二营营
长朱志明带领部队进入利二区,由向旭、李明村带领的垦利县委工作队也同时进入该
区。工作队的任是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抗日群团组织,改造乡村伪政权,组织联络员,
侦察敌情,领导群众同敌、伪开展短兵相接的斗争。经两个月的活动,各项活动进展
很快,我们在敌占区内站住了脚,部队逐步撤回。工作队留下的同志组成利二区工委,
并建立了区公所,由李明村任工委书记,当地民主人士苟久泽任区长,单彪 (共产党
员)任副区长。
在开辟利二区的基础上,同年六七月份,清河军区指示从县独立营抽调第三连和
一个侦察班组成武工队,由子真同志带领到敌占区利三区开辟工作。县委抽调了张玉、
杨国光等几名干部由向旭同志带领同部队一起活动。
利三区是一个完全敌占区。敌人在盐窝、王家庄、东堤设有据点。与黄河大坝平
行的一条公路将利城、盐窝、陈庄据点贯通。开始,武工队以利二区北部的东张一带
为基地,首先开展了十六户附近几个村的工作,继而向北发展,活动范围接近30个村
庄。
那时, 利三区的“红枪会” 、“兰花团”会道门组织很普遍,活动得很历害。
“红枪会”、“兰花团”成员持大刀、长矛等武器,上了“法”,生死不怕。敌人利
用这些组织,对他们进行了反共、反八路教育,使其与我为敌。因此,武工队每进一
村,先抓住伪保长训话教育,同时还找“红枪会”、“兰花团”的头目个别谈话做工
作,先使其不与我为敌,造成磨擦,进而争取对我友好,协助我们开展工作。经过一
段时间的工作之后,逐渐改变了对八路军的看法,有的主动为我们作向导,有的为我
们站岗放哨,个别人还要求加入八路军抗日。
由于是敌占区,武工队不能公开活动,每到一村,先找到伪保长,将其控制到我
们手下,以他们的身家性命作担保,保证武工队的安全,万一走漏消息,则严惩不贷。
武工队白天荫蔽,晚上开展工作,访问军属,访问村内上层人物,调查了解村情,做
抗日宣传工作。对伪军家属,在开展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让他们规劝自己的亲人改邪
归正,或“身在曹营心在汉”,少做坏事,多做好事。对伪军及伪乡、村、保长,建
立“红黑簿”,做了好事划红○,做了坏事划黑×。因此,整个夏季的活动,未发生
伪乡、村、保长向敌人告密的事件,干伪军的也在心理上造成一定压力,行动有所顾
忌。
秋后,青纱帐没有了,大股的武工队活动形式不行了,随之变为小股秘密潜入活
动的方式,继续开展利三区的工作。年前,正式设置了利三区工委和区公所,由王允
文同志任工委书记,单彪同志任区长。利二区、利三区工作的开辟,在敌占区与垦区
抗日根据地之间造成了一个缓冲地带,对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以及后来垦区军民
向敌占区的胜利进军,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垦区军民反“扫荡”

清河区抗日战争的形势,从1941年开始,逐步进入更加艰苦的时期。敌人对抗日
根据地的“扫荡”“蚕食”一天比一天残酷、频繁。垦区抗日根据地是当时清河区内
面积最大、战略地拉十分重要的根据地。因此,敌人更把垦区抗日根据地视为眼中钉、
肉中刺、必欲催毁而后快。仅1943年,敌人就对垦区进行了四次5,000人以上、两次
万人以上的大规模“扫荡”,期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二十一天冬季大“扫
荡”。这次“扫荡”,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来济南部署,由第十师
团长喜多坐镇张店督战,丘山旅团长驻守利城任前线指挥。敌人出动了三个师团、十
九个联队、 一个骑兵旅,计日伪军2.5万人,并配有飞机10余架、军舰数艘、坦克10
余辆、汽车千余辆。敌人狂言:“彻底摧毁共产党老巢,把共军赶进大海”。对敌人
的这次“扫荡”,我抗日军早有预料,有关敌人“扫荡”的战略情报,也被我党政军
领导机关获悉。遵照清河区党委的指示,垦利县委事先做了周密部署,首先进行了坚
壁清野,人员进行了有计划有组织地疏散,部队也进行了战略转移。各后勤机关和生
产单位也埋藏了机器和用品,人员也化装成老百姓进行了疏散荫蔽。
1943年11月8日拂晓前, 远途奔袭的敌骑兵、步兵两万多人,首先分进合击广北
地区,然后直冲垦区的中心八大组以及民丰社一带扑来,自民丰社向东南一直到海边,
布下了一条几十里长的封锁线,并在民丰社、双河镇、朱家屋子、一村、八大组安设
了临时据点,采取梳篦战术,驻屯清剿。敌人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焚烧房屋,奸
淫妇女,甚至把抓到的儿童浇上汽油点天灯。在锅腔子村,敌人枪杀活埋我无辜群众
10多人,制造了“锅腔子惨案”。据统计,这次“扫荡”,全县有90人惨遭敌人杀害,
40多人受伤, 7人被俘,2人失踪,损失粮食1,010万斤,棉花17万斤,牲口549头,
猪7,000多头。
敌人梦想用血腥暴行慑服我根据地军民,但英雄的垦区人民是杀不尽、吓不倒的。
垦一区一村有位贾大娘不幸被敌人抓住,逼她说出八路军的粮食埋在哪里,她宁死不
讲,最后被敌人活埋。一天,我一名民兵在埋地雷时被敌人抓住,敌人逼他再把地雷
起出, 他灵机一动,就假装起雷,待鬼子靠近观看,拉响导火线,与6名鬼子同归于
尽。我清河军区后方医院14岁的小护士马荣吉,负责看护荫蔽在草丛中的伤病员,当
敌人搜索队快要搜到荫蔽处时,他猛地拉响集束手榴弹,炸死了鬼子,自己也壮烈牺
牲。有一天,我垦区独立团二营四连的战士在小麻湾村与敌骑兵遭遇,虽然敌众我寡,
但四连的战士英勇抵抗,除二排长贾文修率十几名战士突围外,其余同志都壮烈殉国。
另一天,二营六连战士在屠户张村被数倍于我的敌人包围,我六连同志誓死反击,与
敌人巷战一天,我72名同志光荣牺牲。
在二十一天大“扫荡”中,我抗日军民虽遭受了重大损失,但敌人也死伤惨重,
最后以狼狈撤退而告终。敌人进入垦区的荆林、荒草,如同入了迷魂阵,分不清东西
南北,渴了不找不到水喝,饿了找不到粮食。我地方武装和民兵则利用荆荒的掩护,
时时偷袭、扰乱敌人,搞得敌人日夜不得安宁。我八路军主力部队则跳到外围作战,
偷袭敌据点,使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敌人扫荡的第二十一天,鬼子犹如丧家之犬,
夹着尾巴从我根据地全部撤走了。隐蔽在荆林草丛中的后方机关人员,风餐露宿,克
服了难以象的困苦,渡过了艰难的二十一天,又重新回到了八大组。兵工厂、被服厂
马上恢复了生产,一批批弹药、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医院、报社等机关立即展
开了工作。经过这场残酷斗争的考验,垦区广大军民意志更加顽强,英雄的垦区抗日
根据地,以新的战斗姿态,依然屹立于黄河之滨,直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