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9&rec=6&run=13

河口区高度重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 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 紧紧抓在手上,
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河口街道李坨村被命名为全国
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称号。河口区按照规范、深化、提升的要求,不断推进创建文明城
市工作深入开展。2008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区上下开展了声势浩大、规
模空前、扎实有效的集中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河口区被授予“省级文明区”
称号,李坨村继续保持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称号。
一、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建设清新河口,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着力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
造力和战斗力,扎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全区发展稳定大局、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群
众根本利益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扎实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区委理论学习中
心组坚持学在前、用在前,学得深、学得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学习内容上,注重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坚持用一元化的思想引领多
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学习制度上,不断健全完善学时、学分、考勤、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把理论学习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在学习范
围上,不断抓好延伸,在做好全区干部队伍的理想信念、从政道德、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教育
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和基层理论宣传队伍作用,持之以恒抓好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
实现理论学习科学化、 规范化、 制度化。2007年,全区共举办科级干部培训班11期,培训
1207人次, 科级干部参训率达到95%以上,举办村“两委”培训班7期,对178个村的村干部
全部轮训一遍,形成了“全区抓学习,全区学理论”的浓厚氛围。2006年河口区被省委宣传
部授予全省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先进区称号。
实行“阳光政务”,推行政务公开。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重点,把依法行政贯穿于
政府各项工作中,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监督检查、责任追
究等工作制度,使政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积极推行新闻发布会、专家论证会、
听证会等公开方式,不断完善政务公开载体。2007年,河口区被确定为省政务公开示范点。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成立区行政服务中心,将33个部门的122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行
集中办理,把2007年作为“提高效率优化环境年”,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强
化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06件、政协委员提案
239件, 办结率、面复率均保持100%。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实行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集体决
策制度,落实决策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加强政务督查,促进各项工作
落实。
积极开展重大主题活动,逐步转变干部作风。2005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保持共产
党员先进性”、“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风建设年”等主题教
育活动。2008年,组织开展了以“记民情,铸牢联系群众生命线;记勤情,铸高干事创业标
准线; 记廉情, 铸实廉洁从政保障线”为主要内容的“记三情,铸三线”主题实践活动和
“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当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全
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真正适应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要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加快发展
的热情和干劲进一步高涨,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二、坚持维护稳定,着力建设平安河口,努力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
以建设“平安河口”为主线,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
治理各项措施,保持全区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实施“五五”普法,全面落实全民普法教育计划,不断完
善领导干部、公务员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以及青少年的学法用法制度,推进全民学法用法活
动进一步普及。全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加强法律观念,
提高法律素质。深入开展“法律五进”活动,推动法律进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
扎实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开通法律服务热线,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居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完
善法律援助程序,法律服务工作层次不断提升,社会效益不断扩大。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不断完善机制,健全机构,强化措施,劳动者合法权益、妇女基本权益、未成年人和老年人
权益、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残疾人合法权益等得到有效保护。
按照“分批次、分领域、分层次”的思路,不断加强企业、社区、机关、学校、新型社
会组织等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活动,促进党建和团建
同步、协调、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河口区法院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
部。加强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完善《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和信
息库,及时了解流动党员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学习、活动
等,为流动党员营造良好组织环境。强化基层民主建设,制定出台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实施
方案,依法选举产生村(居)委会干部、村(居)民代表、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民监督委员会等
机构。落实民主管理与决策制度,坚持重大事项由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共同商讨决定。加
强村(居)委会廉政建设,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居务公开,努力实现民主管理,和谐发展。
开展“平安河口” 建设。推进公共安全保障工作,投资400余万元,在城区主要道路、
公共场所和党政机关等重点要害部位,设置了集监控、查询、报警功能于一体的电子治安卡
口系统和电子警察,纳入公安机关直接管理和使用的电视监控探头达到1535个,有效提高了
全区治安防控水平。加强社区“技防、人防、消防”建设,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的治安防
控网络。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制定印发《河口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
相继印发专项预案12件,设置城市避难场所,开展减灾、防灾宣传教育。投资1150万元,建
设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疫源地处理制度》《传染病登记制
度》 等,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开展娱乐场所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
“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卖淫嫖娼、聚众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
基本消除,禁毒宣传和禁毒工作成效显著,无危害一方的黑恶势力,有力维护了全区社会治
安持续稳定。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称号。
三、坚持科学管理,着力建设信用河口,努力营造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以“文明立区、诚信兴业”为主线,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监管,规范窗口
服务,引导各类经济主体依法经营、以德经营,推进信用河口建设向深向实发展。
不断深化以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为主体,以信用道德为基础,以信用网络为平台,以
信用制度为支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政府信用,推行“首问负责、一站服务、当
面回复、责任追究”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等制度,提高机关办
事效率。坚持执政为民,按期完成承诺实施的便民实事和重点工程,做到取信于民。广泛开
展信用教育, 将每年的6月20日确定为“河口诚信日”,把信用教育与推进依法治区、公民
道德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结合起来,努力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不
断完善企业信用供求机制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河口区信用网”,及时发布政府、企
业、中介组织等有关信用信息,便于群众查询。加强商贸业诚信建设,开展“诚信兴商”活
动,实施文明信用工程,广泛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文明诚信企业、文明信用工
商户创评活动,在全区形成了“商家诚信经营、消费者放心购物、社会各界认同”的浓厚氛
围。
市场监管扎实有效。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组织开展产品质
量和食品安全、红盾护农、商业贿赂、文化市场、燃油助力车销售市场、打假保优规范酒类
市场等专项整治活动,扎实开展“质量兴区”工作,从源头上抓好产品质量,严厉打击生产
假冒伪劣产商品的非法行为。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专利执法领域
覆盖全区所有拥有专利的企业,在全区主要营销流通企业建立了“经销专利商品台账”,有
效维护了消费者和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打私工作新思路,
大力开展反走私斗争,始终保持对走私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扎实开展企业维权,严格目标
考核和责任追究,严厉查处公务员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实施重点企
业挂牌保护,先后对54家企业授予“重点保护企业”称号,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与保护。
“窗口”行业服务不断规范。在服务行业中,实施了“四零”工程。即服务行动“零距
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服务流程“零障碍”。建立健全群众投
诉快速反应机制,设立监督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做到“有事马上办、有求马上到、有报
马上查、有难马上帮”,件件投诉有着落,件件投诉有回音,处结率100%。深化民主评议行
风活动,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满意基层窗口单位”创建活动,不断提
高规范管理、规范服务、规范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四、坚持务实创新,着力建设活力河口,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牢牢把握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取切实利益,促进城乡居民生活环
境全面改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群众精神文化水平显著提升。
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宣传中,寓于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普及化,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为约束。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普及实践活动,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
文化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实
施“四德”工程,培育和弘扬一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先进道德典型,使各个层面都学有
榜样,赶有目标,形成典型宣传的集聚效应。注重挖掘具有河口特色的精神文化资源,利用
黄河广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开展形势政策与国情教育,
将讲大道理、大形势和老百姓身边事紧密结合起来,使宣讲教育更具感染力、吸引力。健全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
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积极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雏鹰争章”“春蕾计划”、
“河口新苗”等活动,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拨付“三免”
资金472万元,受益学生11000多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搞好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布局调整,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丰富学
生课外生活,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健全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确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困而
失学。认真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确保与当地学生享受同一政策,确保能受
到健康、良好教育。积极推行校务公开、收费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定期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
查,连续四年实现教育收费“零投诉”。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
急管理机制,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认真开展安全检查,积极为中小
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有效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广泛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设立心
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专、兼职教师。2007年,河口区被省政府授予“全省
教育工作示范区”,河口区一中被授予“和谐中国·首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学校”。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按照油地共建共享原则,建立完善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书画
院等,今年又开工建设了广电大厦、文化体育艺术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实施文化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投资82万元,整合现有资源,建成区级支中心1处,乡镇、街道基层站点7处、村
级基层站点171处, 实现了与全国各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持续
开展反盗版百日行动、文化市场集中执法季行动、网络游戏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扫黄打非集
中行动和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对全区文化市场实行星级挂牌管理,全区文化市场规范
有序。河口区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荣获“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加强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开展了以“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普及宣传工作,丰富群众精神
文化生活,守护好市民精神家园。
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科普专项经费列入区政府财政
预算,以“携平安建新型国家”为主题,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周、科普
日,科普进社区、乡村、校园活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使科学技术惠及广大公众。在海宁
路社区开展了“科普社区通”试点工作,建成科普学校、宣传站、科普宣传栏各一处,在河
凯小区建成科普宣传队一支,在区电台、电视台设有科普宣传专题、专栏,“中国黄河口”
网站上设有科普网页,普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安全、健康生活等知识,倡导科学健康的
生活方式。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设立见义勇为基金,鼓励广大市民群众积极见义勇为,全区
先后涌现出河口一中、 仙河镇司法所等见义勇为先进单位4个,王景忠、牛帅等见义勇为先
进个人11名, 有3名见义勇为者受到上级表彰奖励。积极开展慈善捐助,成立了河口区慈善
总会,各乡镇、街道成立慈善分会,各村(居)委会设立慈善联络站,每年举行“慈心一日捐”
活动2次, 每年冬、春季节举行“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实施情暖万家、朝阳助学、夕阳
助老、康复助医以及特困群众安居、自主救助等工程。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河口社会各
界、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踊跃捐款捐物,充分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广泛
开展志愿服务,成立志愿者服务协会,各基层单位普遍建立志愿者服务队及志愿者服务站,
设立志愿者基地,组建了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志
愿献爱心、青春促和谐”“青春奉献文明城”“为老服务金晖行动”“扶贫济困”等活动,
广泛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扎实推进以城带乡,按照“经济
部门包穷村,党委部门包弱村,政法部门包乱村”的原则,已连续安排下派帮扶工作队伍13
批,仅2007年就安排93个部门、305名优秀党员干部,帮扶96个村,累计投入970多万元,解
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2007年,
全区16家文教卫生单位和53家规模以上企业推行了厂务公开,76家企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商
协议,59家企业签订了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签订工作基本实现了全覆
盖。深入推进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人际关系融洽、家庭关系和睦
的良好氛围。
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和谐河口,努力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
出行安心、居住舒心、创业放心的社会环境。
完善城市公共设施。近年来,新建扩建城区主次干道十几条,中心城形成了“四纵七横”
的道路框架, 城区道路总长达到94公里, 改造乡村公路810公里, 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1882公里。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制定出台了公共停车场建设优惠政策,在海宁路、黄河路、
渤海路、商业街等路段设置了临时停车泊位等。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法制轨道,认真落实
《东营市无障碍设施管理办法》,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和验收。以创建“平安
畅通区”活动为载体,集中开展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预防和减少了
各类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并落实应急救援机制,有效避免交通事故人员死亡率,不间断
打击非法营运,有效杜绝了非法营运车辆和争抢客源现象。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市容市貌
明显改观,主要大街和重点地区面貌显著提高。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化率达到72.5%。
大力实施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新型产业、打造新型环境、建设新型班子”为主要内容的
“四新”工程,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阳光190”社会救助体系,五年来,
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5456万元,并把流浪乞讨人员纳入“阳光190”社会救助体系,与“110”、
“120” 实现联动。坚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并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2007年全区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310元/月,位于全省前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落实职工医疗、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农村
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8%、85%,“两个确保”持续保持100%。大力实施特困群众安居工
程,建设农村特困群众安居住房664套、城镇下岗职工安居楼房280套,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
的住房困难。认真做好再就业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就业形式,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
零就业家庭占家庭总数比例均低于年度控制目标。医疗与公共卫生全面推进。先后建成卫生
服务中心2处, 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突出源头治
理,全面落实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持续开展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人口与生活质
量水平,2007年,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9.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以内,全区人口
平均预期寿命76.53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
居民人均储蓄达到30950元,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区”。
六、坚持科学管理,着力建设魅力河口,努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
生态持续改善,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加快建设城市生态。全力建设环境优美、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湿地城市,投资4.6亿元,
建成58公里的“回”字型环城水系,建设了西湖公园、南湖公园、草桥沟绿色观光生态园、
挑河沿河景观带等景点。将外围的生态绿化、碧水系统与城市绿地系统融为一体,突出抓好
“一中心、三片区、六轴线、六节点”的景观建设,在展现“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的
基础上,重点体现“绿树、蓝天、碧水”的城市特点。大力推进林网、路网、水网“三网”
合一的绿化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水系风景化。截至2007年底,全
区“三网”绿化工程共完成植树415.7万株,绿化面积3.32万亩。
深入开展环境违法整治。进一步规范各企业遵法守法意识,为全区人民提供一个蓝天、
碧水、安静的生活工作环境。强化对水源、湿地、林地、草地、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新生污染。加
大环境监察执法和监测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控制农业面源污
染,抓好河流污染治理。先后建成高标准污水处理厂3处,垃圾处理厂1处,提高城市污水、
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为重点,积极推广节能技术,最大限度
降低能耗、物耗。依法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认真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差别电价和超耗能加价政策,杜绝新上高耗能项目。支持企
业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努力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积极开
发风能、地热、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支持资源循环利
用项目,构筑企业、行业、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积极倡导健康、节约、文明的消费模式,加
快建设节约型社会。2007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为0.8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16%;万元工业
增加值能耗为1.00吨标准煤, 同比下降5.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水耗为12.742
立方米,同比下降8.35%。
七、坚持重在创建,着力建设文明河口,努力打造全区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按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热点,重在落实、重在见效的要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
战略,把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具体化,扎实推进,久久为功,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效,努
力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不断完善机制,积极构建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区委、区政府始终密切关注并组织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性工作和重大问题,将创建
文明城市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列入全区党务、政务和精神文明目标责任考核,制定出
台了《2005~2010年河口区创建文明城市总体规划》,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现场会议安排部
署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同时,区人大、区政协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创建文明城市工
作进行专题视察调研。区文明委其他领导成员,按照负责分工,加强调查研究,抓好工作落
实,形成创建合力。区文明办作为区文明委的办事机构,设置为正科级,落实了人员、经费,
配备了现代化办公设备。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单位都设置了办事机构,全区从上到
下、从条到块,形成了指挥灵敏、组织有序、职责明确、监督有力的创建组织领导和工作机
制。
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抓好文明和谐社区创建,不断完善社区文
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楼道、特色楼道等群众性创评活动。积极活跃社区
文化,大力开展广场文化、楼道文化、家庭文化,采取灵活方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把“四进”社区工作推向深入,努力营造富有人情化、有感染力的教育氛围。搞好社区服务
管理。开展环境整治,加强治安综合治理,抓好社区物业服务。2007年黄河路社区被授予全
国先进文化社区, 3个社区被授予全省文化先进社区。以提高水平为目的,积极开展文明单
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文明单位送文明”活动,在全区“窗口”部门开展创建
文明城市“四比四看”优质服务竞赛和“文明诚信窗口”“文明道德示范岗”等评选活动,
促进各行各业真正做到诚实守信、规范服务。截至2008年12月,全区已有省级文明单位9个,
省级文明机关4个,市级文明单位31个。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扎实开展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
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文化建设工程、农民素质工程、文明信用工程,积极培育新农
民、 建设新环境、弘扬新风尚、繁荣新文化。3年来,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有59个村
被命名为市级小康文明村。
大力实施“亮点工程”,注重发掘培育各个层面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先进典型,先后培育
推广了社会救助服务品牌阳光“190” ,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影响,受到民政部的高度称
赞。“文明信用工程”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12家中央媒体集中报道,并在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重点推广。河口检察院在全国检查系统创出品
牌,被全国最高检察院授予全国先进检察院。同时,尊老敬老、爱国卫生、教育、社会稳定、
团建等工作都走到了全国和省市前列,培育塑造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服务品牌。积极开
展“我为河口添光彩,争当模范文明人”活动,大力宣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模范教师李清玲,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山东省十大杰
出青年国梁的先进事迹,感染带动广大干部职工向榜样学习,向模范看齐。组织开展“榜样
在我们身边”主题实践活动,“先进在身边,我们怎么办”大讨论,在全区形成“学先进、
比贡献、当模范”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主渠道作用,组织开展精神文明
建设尤其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新闻宣传,在区电视台、政府网站开辟专栏、专题,做好创建工
作的动态报道、典型报道和专题报道。宣传全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城市的新思路、
新举措、新成效。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教育活动和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系列主题教育活
动,形成创建文明城市社会化大宣传格局,真正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不断巩固创建成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规范管理的意见》,
从创建程序、工作标准、实施办法和管理措施上对各级各类创建活动予以规范,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类评选标准、考核办法、动态管理办法、奖励激励办法等。在创建程序上,
采取年初申报制、年末考评制、届中复查制、末位淘汰制、社会公示制等创建管理措施。把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创建工作的绩效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
核内容。严格执行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标准要求,对出现“一票否决”问题或其它
突出问题,工作水准严重下降的,逐级撤销其相应的荣誉称号。不断完善文明创建制度机制
建设,全区上下逐步建立起指挥有力、运转协调的文明创建工作长效机制,实现了文明创建
主要依靠文明委抓到整合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由点上重点培育到面上全面推进的转变。以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统领全区各级各类文明创建,立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树立长远思想,
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区党务、政务和精神文明建设责任目标考核,一年接着一年干,始终保持
创建力度不减,措施不软。在“堵”的同时,做好“疏”的文章,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
市民素质,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告别不文明行为,自觉维护城市形象,以自身行动参与到创建
文明城市工作中来。
创建文明城市,既是全区深化创建工作难得的机遇,更是巩固发展创建成果的考验和促
进。今后一段时期,全区上下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紧紧围绕“作风立区、产业强区、生态
兴区”战略,不断巩固和提高全区创建工作水平,实现新跨越、迈向新目标,努力使河口以
优美的城市形象、良好的社会秩序、开放的人文环境、文明的市民素质,跻身全省文明城区
行列,实现全区“三个文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