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体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8&rec=10&run=13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1987年,东营市建委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1988年编制完成《东营市城
市发展战略研究》。此次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对东营市城市发展战略意义和区域社会经济
形势进行分析,对城镇体系布局和中心城建设发展及对策进行研究,提出东营市区域生
产力布局形式要放弃原来均衡分散式的模式,采用培养增长极核的模式,以充分发挥地
区中心城的作用,
城市发展新战略
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各城市在职能上既有分工、又有紧密联系的市域城镇体系。
为此,把市域内的城镇分成三个经济区,其中北部工业经济区内,分别以河口和孤岛新
镇为中心,形成双星座格局,生活区尽量集中布置,大的石油化工项目以及采油、港口
等工业、交通工程项目根据其特殊要求布置,并考虑用汽车解决职工通勤。此次研究还
提出为满足石油工业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繁荣,必须走多元产业的城市型综合经济
道路。为进一步开展河口区总体规划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2001年, 东营市建委委托同济大学编制第二轮《东营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于
2002年完成。这次研究为合理调整东营市的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科学安排城市土
地与空间,准确定位东营市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1年6月, 河口区政府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河口区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
整, 并对河口区城市发展战略进行细致地分析研究,于2003年9月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
复。本次规划确定:
河口区城市发展目标创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园林城市。

城市发展战略
1.产业结构由资源型向多元化综合型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区”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调整结构,
强化管理,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依托知识经济,加快信息化进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强化农业基础,以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为目标,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农
业资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区域开发必须依托中心城市。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体,应极化发展中心
城,构筑网络化城镇体系,振兴黄河三角洲经济。
河口作为东营市北部城镇群的中心城市,应抓住机遇壮大规模,加快建设步伐,在
黄河三角洲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构筑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大开放、大开发的格局。
公路建设第二黄河大桥,修建南接东营黄河大桥与东青高速公路、东港高速公路及
济青高速公路相互串连,北连套尔河大桥至东风港的一级公路,形成南北向的公路大动
脉;东西向提高省道滨孤路的等级,形成滨州、河口、孤岛之间的快速通道。在河口、
利津、垦利、广饶四个次中心之间建设一级公路。
铁路建设东营市至港口的铁路。
港口规划远期建成吞吐量1000万吨的东营大港。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区域共划分为五类生态环境建
设类型,并对五种地域类型分别提出开发控制要求。
景观开放区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沿海生态湿地。此类区域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
主,严格控制工业项目的建设,经济活动可从事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科学考察
等。
海洋生态保护区包括沿海滩涂和沿海低洼地带。此类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应按照国
家和省有关海岸线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严格保护,可设置林业设施、海洋渔业设施、
旅游设施等,严禁工业企业、房地产开发等项目的侵入。
城市发展建设区指已经形成或将要形成的聚集度高、中心地位突出的城市化地域,
包括城区规划区、仙河、孤岛等各乡镇驻地,应严格控制城镇的无序蔓延,改善环境质
量,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城镇外围大环境绿化,使城镇处在生态森林的保护之
中。城市内部功能组团间以绿化相隔离,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
农林生态区指以农业为主的包括乡、村、农田、水网、林网等用地的地区,是农业
发展基地,形态以自然环境、绿色植被和自然村落为主。区内严格保护耕地,降低开发
强度,禁止安排有污染的项目。
油田开发区此类区域地上地下管线复杂,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不宜大规模开发
建设。
5.大力发展高档次服务业,尤其注重发展现代旅游业。
黄河淤积的新生带,是一块融广袤、古朴、新奇、野趣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区,河口
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就是国家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注重发展现代旅游业,为一、二产业提供巨大市场,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
展,提高河口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人口与城镇化
1. 总人口预测全区总人口2001年为19.57万人,预测2005年达到22万人,2010年达
到26万人。
2. 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全区城镇人口为12.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4.9%,预
测2005年城镇人口达到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8.2%,至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19万人,
城镇化水平达到73.1%。

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
1983年末,胜利油田委托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设计编制了《胜利油田河口
镇总体规划》 , 该规划实为矿区基地规划,是以后编制河口区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
1984年9月, 东营市河口区成立,河口区为东营市城市规划区的一部分。1989年,河口
区城乡建设环保局委托山东省勘察院对18.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河口城区绘制现状地形图,
在此基础上,由市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编制《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
同时, 编制《东营市河口区城市总体规划》,1990年编制完成,并于1991年8月经山东
省人民政府在《关于〈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予以确认。
城市性质河口区政府所在地,黄河三角洲北部油田开发的重要后方基地。
人口规模近期(1995) 4.5~5.0万人;中期(2000)6.0~6.5万人;远期(2010)8.0~
1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近期控制在9~11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在13~15平方公里以内。
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起净化站,西到李坨村以西500米,南起河二路(河庆路)以南550
米,北到八吕村,以及规划确定的孤河、孤北、五号桩、净化站水库,黄河、刁口海港
控制区。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105平方公里。
城市布局结构规划采取紧凑、集中的布局原则,城市成组团式布局结构。城市以现
状中心路(黄河路)为横轴,以现状商场街为纵轴,以河口采油厂及区政府为中心,城市
向南发展。商场街布置全区性大型综合商业、贸易、服务、金融、文化娱乐等设施。中
心路布置全区和油田的主要行政办公机构,居住用地在西侧和南侧发展,地方工业在西
南部发展。东部布置仓储及对外交通设施。在现状河道、洼地、水面的基础上,全城区
建成环城水系,绿地沿水系和城市主要道路布置,与城区中心的公园连成系统,美化城
市。
1996年开始对河口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第一次调整,仍由市政府组织委托中国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并于1999年2月以鲁政字[1999]22号文件《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
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予以确认。编制要点如下:
城市性质河口区政府所在地,黄河三角洲北部油田开发的重要后方基地。
城市规模近期至2000年,城区人口5.5万人,用地7平方公里;远期至2010年,城区
人口8万人,用地10平方公里。
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向南发展。
城市布局结构采取紧凑、集中的布局原则,各功能区成组团布局。
2001年6月, 区政府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河口区城市总体规划重新进
行调整。2003年9月11日,经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东营市河口区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批复〉》(东政字[2003]134号)中予以确定。主要内容为:
城市性质河口区政府所在地,黄河三角洲北部油田开发的重要后方基地和山东加工
制造业基地。
城市规模近期 (2005年) 11.0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13.5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
122.0平方米; 远期 (2010年) 1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8.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
120.0平方米。
城市规划区包括区驻地规划区、水源地、仙河、孤岛两镇四部分。区驻地规划区范
围为: 东起挑河以东100米,西到沾利河,南起六合乡边界,北到滨孤路以北1000米,
并将仙河、孤岛两镇以及孤北水库纳入规划区,总面积245.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布局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南发展为主,适当向东发展,完善城市北部、
西部用地。城市用地采用组团式布局,以主干路为界,形成“一中心、一轴线、三组团”
的用地布局结构。
一中心指由行政中心、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体育中心等构成的城市综合
中心区。
一轴线指由迎宾街、商场街、海河路构成的城市发展轴线。该轴线北端为行政中心
和黄河广场,中部则集中串联了城市的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体育中心,南部
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一条集中反映不同时期城市建设景观风貌的发展轴线。
三组团指渤海路以北以行政办公生活居住为主的北部组团,渤海路与河庆路之间以
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及生活居住为主的中部组团,河庆路以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
结合河口区的自然条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设城市绿带、绿地和公园,完善城
市水系规划,形成良好的城市人文、生态环境,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塑造大空间、
大绿地、大水面的城市形象。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搞好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各类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的调整、
深化和完善。要加强城市道路交通、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
础设施建设,重视城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科研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
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东营市河口区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是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要认
真组织好城市规划的实施,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把
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纳入统一的规划管理,保证城市建设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
1985年6月,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为落实中央指示,早日实现“油洲加绿洲”,
东营市于1986年制定出了《城镇建设及社会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
当时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现状,在原有城镇布点基础上不断改造完善,
形成相对紧凑集中的城镇组群。并结合地下油气资源及开发情况,分析当时的生产、交
通、居民点的现状确定了八个城镇组群。河口镇作为北部组群的主导城镇,包括四扣、
义和两个居民点,规划人口7万人,其中河口镇规划人口为5万人。
1989年,山东省政府批准《黄河三角洲国土规划》规划八大城镇组群,其中河口区
内有两个组群,详见下表:

┌────┬─────┬────┬───────────────┬───────────────┐
│组群 │主导城镇 │规划人口│性质 │选点依据 │
│ │ │(万人) │ │ │
├────┼─────┼────┼───────────────┼───────────────┤
│北部组群│河口 │5 │黄河北油田生产及附属企业基地,│位于北部诸油田的中心处,联系方│
│ │ │ │全市养殖等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便,并有一定发展基础 │
├────┼─────┼────┼───────────────┼───────────────┤
│滨海组群│孤岛、新镇│15 │滨海石油工业附属基地及全市农牧│开发滨海及海上油田的重要陆上基│
│ │(仙河镇) │ │加工发展基地 │地,黄河海港建成后,水陆联系方│
│ │ │ │ │便 │
└────┴─────┴────┴───────────────┴───────────────┘

199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东营市次中心
城由河口、孤岛新镇、港口镇、孤岛基地和军马场组成,城镇体系级别为Ⅱ级,等级规
模为10~20万人,城镇总人口20万人 (其中孤岛新镇6万人口、孤岛基地1.5万人口、港
口镇1万人口、军马场1.5万人口、河口城区10万人口) 。由于油田开发重点逐步向北部
沿海推进,而且随着港口的开发,孤岛将有很大发展,规划次中心发展采油、石油、港
口工业等,使之成为海上开发的重点基地。
随着河口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孤岛、仙河两镇的崛起及其他乡镇经济水平的提
高,迫切需要制定符合河口区实际发展的城镇体系规划。2001年12月,河口区政府委托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河口区城镇体系规划(2001-2015) 》。此次城镇
体系规划规定规划期限:近期2005年,远期2015年。
规划在坚持宏观分析、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突出特色、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的原则的基础上,确定河口区未来的空间
发展以“点轴”理论为指导,采取“据点带动、轴线辐射、网络发展”的结构模式。中
心城作为区域中心,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中心镇作为二级中心,辅助中心城,带动区域
东部的发展;重点乡镇和一般乡镇分别作为其所辖乡镇区范围的中心,带动本乡镇农村
地区发展;中心村则作为一定范围的村庄组团的中心,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各等级
的村镇通过轴线,辐射带动全区发展,并把全区城镇连接起来,形成有机联系的村镇网
络; 沿辛河路和滨孤路-滨海路形成“十”字形辐射轴线,通过发展轴线把城区和各乡
镇紧密联系起来,以城区为中心,义和、新户、孤岛、仙河四乡镇环绕周围,形成“四
星拱月”之势。该规划建议撤销六合乡,并入河口街道办事处;撤销太平乡,并入义和
镇。以实现加快城镇化进程,至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基础雄厚、职能分工明确、等级
规模有序、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网络式城镇体系,真正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
重要整体的规划总目标。
这次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口区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但随着总体规
划的调整, 在此基础上于2003年9月11日,经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东营市河口区城
市总体规划(调整)批复〉》(东政字[2003]134号)中重新加以确定。主要内容为: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分为三级:
一级为河口区驻地,人口>8万人;
二级为孤岛和仙河,人口为5~8万人;
三级为义和和新户,人口为1~2万人。
规划区域村镇共分为六个职能等级:
一级为中心城--河口区驻地;
二级为中心镇--孤岛镇;
三级为重点镇--仙河、义和;
四级为一般镇--新户;
五级为中心村--原四扣乡驻地、新建、原六合乡驻地、庙一、济南军区生产基地、
原太平乡驻地、南李、双泉、薄家、大牟、东华、老鸦、东风;
六级为基层村--中心村以外的其它行政村,约100个。
规划把所有城镇化分为五种主要职能类型:
综合中心型--区驻地
工矿服务型--孤岛镇
工矿服务型、交通枢纽型--仙河镇
工业主导型、农业产业化型--义和镇
农业产业化型--新户乡
根据城镇战略布局设想,河口区未来发展空间采取“据点带动、轴线辐射、网络发
展”的结构模式。
中心城(河口区政府驻地)主要是作为区域中心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中心镇孤岛镇作
为二级中心,辅助中心城,带动区域东部的发展;重点镇仙河镇、义和镇和一般镇新户
乡分别作为其所辖镇域范围的中心,带动本镇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心村作为一定范围的
村庄组团中心,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
区域内发展轴线主要有两条, 分别沿辛河路和滨孤路-滨海路形成“十”字型辐射
轴线。通过发展轴线把城区和各乡镇紧密联系起来,以城区为中心,东西部乡镇环绕周
围,形成“群星拱月”之势。各等级的村镇通过“轴线辐射”带动全区发展,并把全区
城镇连接起来,形成有机联系的村镇网络。在纵向联系上各城镇依托现代交通、通信条
件加强相互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全区城镇体系网络发展。
规划期限近期规划2005年,远期规划2015年。
战略目标加快城镇化进程,至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基础雄厚、职能分工明确、等
级规模有序、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网络式城镇体系,真正成为支撑经济发展
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水平全区现状2000年末城镇化水平为66.2%,今后仍将维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规划至2005年达到70%,至2015年达到77%。
城镇经济结构整体向高档次、现代化迈进,中心城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
密集型产业,小城镇则大力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提
高二、三产业比重,至2015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现状的36.6∶31.7∶31.7提
高到18∶50∶32。
区域基础设施按照外向性、超前性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良性
循环的区域基础设施系统。形成立体化的交通网络,高效率的通信网络,稳定的电力供
应网络,完善的水资源供应和排水网络,反应灵敏的防灾网络等。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的森林、水库等自然环境,强化水环境和绿化环境两条生命
线工程。严格控制“三废”污染,有重点地逐步治理危害严重的污染源。
城镇生活环境加强城镇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热力、燃气等基础设施建
设,配套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城镇居民提供高质量
的生活环境。
城镇环境与风貌建设完善的城镇环保、环卫设施,加强城镇绿化建设,保持城镇生
态环境的平衡和良性循环。城镇建筑要做到空间形式丰富多彩,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建
筑外观高雅大方,努力实现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园林化。